“南川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布

    南川融媒讯(记者 邓的)9月12日,“南川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活动上,我区发布了“南川米”品牌形象,推出了“南川米”LOGO和春夏秋冬包装元素设计。  发布现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专家、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原水稻所所长李经勇从专业角度解读南川米的独特价值。  “南川米”产自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麓海拔700-1000米的倒置山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空气富氧、水源富锶、土壤富硒,森林覆盖率达57%。受金佛山小气候的影响,水稻孕穗结实期气温相对较低、昼夜温差大。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饭粒完整、滋润香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尝后题词“南川米好”。  2009年“南川米”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2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金佛山牌南川米”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2017年“南川米”获重庆市十大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南川米”入选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1年福寿镇水稻基地获首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认定,2023年“南川米”入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的两款大米产品获评“重庆五大好吃香米”。  2024年,我区建立绿色精品稻米基地8万亩,带动38万亩“南川米”基地建设。基地选用优质稻品种,推广应用培育多蘖壮秧、规模化栽插、测土配方施肥、精确水浆管理、病虫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优质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严格控制生产投入品的使用。  我区逐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统一订单收购优质稻谷,统一使用“南川米”地理标志和“金佛山”公共商标。采取私人定制、网络营销、门店直销、小区配送等形式加大“南川米”品牌营销力度。目前,南川优质稻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

2025-09-16

763.8公斤!南川水稻示范片“量质双升”

    收割机在收割代表性田块水稻。记者 唐湛 摄  南川融媒讯(记者 唐湛)8月28日,我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迎来测产验收。结果显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63.8公斤,再获丰收。  在兴隆镇金花村200亩核心示范片,连绵的金黄稻浪中,谷穗饱满、长势喜人。专家组随机选取3块代表性田块,对收获稻谷进行去杂、水分测定等规范化处理,最终得出科学准确的测产数据。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魏玲表示:“经测算,示范片平均亩产763.8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10%以上,圆满完成增产目标。”  纵向比较,今年亩产763.8公斤较去年的728.7公斤亦有显著提升。增产得益于今年气候条件较好,病虫害与自然灾害较少,更关键的是我区多年来种植技术的持续优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敏介绍:“栽培上我们选择增窝增苗,推行机插秧、机抛秧和宽窄行栽插,增加种植密度,确保每亩超过1万窝。”  在保障高产稳产的同时,我区还着力提升水稻品质。依托富硒土壤和立体气候优势,农业部门持续开展土壤酸化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与病虫绿色防控,推动绿色高效种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贤勇指出,生产条件不足时,优质稻品种未必能产出优质稻米。南川主要稻田位于中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温和,非常适宜优质稻生产,水稻价格也比其他低海拔区县高出10%以上。

2025-09-02

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为受灾农户撑起“保护伞”

    南川融媒讯(记者 张朴)前段时间,我区遭遇持续降雨叠加高温的极端天气,多变的气候给不少蔬菜种植户带来挑战。得益于推行的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及时发力,为受灾农户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其恢复生产的重要支撑。  在南城街道文华社区的辣椒种植基地,种植大户郑洪远的200亩辣椒田本已进入采收期,却因极端天气影响显得萧条。“前段时间连续降雨导致50亩辣椒出现死苗,加上高温高湿滋生的炭疽病,损失不小。”站在田埂上,郑洪远指着发黄的辣椒苗心疼地说。  不过,郑洪远的焦虑中带着庆幸。他今年参保的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正发挥关键作用。“没买这份保险,这季会损失约15万元。”他算道,“参保后,一亩地保费105元,我们自付30%,市、区财政补贴70%,现在看来选对了。”  田间,农险查勘员正进行现场定损。查勘员张航介绍:“定损有严格流程:首先确定损失原因(本次主要为炭疽病等病害);其次明确作物生长周期(辣椒在采收期,赔付比例100%);再用无人机勘定受损面积(目前统计54亩);最后抽样测算损失率(确定为54.28%)。”根据数据,郑洪远的估损金额约7万多元,理赔款将尽快到账,缓解其资金压力。  据了解,该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自2022年实施以来,规模从最初的4000亩扩展到今年的7000亩,惠及更多种植户。“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保险是为农户生产加一道保障。”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不仅让受灾农户及时获得经济补偿,更增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为我区农业稳定发展注入底气。  如今,在政策护航下,郑洪远等种植户正逐步从灾害中恢复,忙着清理受损作物、补种新苗,田间地头重现忙碌景象。

2025-08-11

全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观摩活动走进南川

    南川融媒讯(记者 卢娅玲)7月25日,全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推进会组织与会人员前往我区,实地观摩了大观镇、兴隆镇的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及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在监测点现场,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帅详细介绍了南川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具体情况及科学实验布局。  据了解,耕地质量涵盖土壤肥力、健康状况及环境安全等核心指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长期定位监测有助于精准把握耕地地力变化,而增施有机肥是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的关键举措。  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耕地质量相关专业人员及部分农业科技公司的参会人员,在听取内容讲解并观看土壤样品采集演示教学后,围绕土壤类型、耕地质量现状、主推技术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官万红在参观大观镇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后说:“大观丝瓜、小番茄的智慧种植模式,在现代农业技术标准与应用层面,展现出显著的前瞻性思维。”  观摩结束后,王帅总结道:“南川系重庆市稻米品质优良、品牌建设成效突出的区县之一。通过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科学监测土壤肥力、酸碱度等关键数据,不仅对完善南川稻油轮作模式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更能使周边群众直观认识到耕地质量监测是服务生产、指导生产的重要支撑。”

2025-08-04

养老护理员培训:点亮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技能

    南川融媒讯(记者 卢娅玲)近日,区农业农村委举办2025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班。  培训现场,来自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学员正专注聆听专业老师的实操讲解。这些学员包括国扶系统可查询、享受政策的全市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低保人口,以及全区40个脱贫村村民中符合企业用工条件的劳动力。老师针对卧床老人穿脱衣技巧、床铺整理等内容开展一对一、手把手教学。  “我之前在家照顾老人有一定基础,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结业后能免费考证,还能获得就业推荐,家里能多一份收入。”33岁的学员余亚说。现场除年轻学员外,还有不少大龄学员。54岁的三泉镇村民宋广才常年靠务农和打零工为生,他表示:“年纪大了找工作不易,养老护理员行业缺口大,适合我从事,将来可去医院、养老院就业。”  据了解,该培训为期30天、共计240学时,采用“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涵盖老年人心理健康、夜间巡房模拟、清洁护理、饮食照料等内容。

2025-08-04

田间课堂送技术 筑牢粮食“防护网”

2025-07-31

全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在南川举行

2025-07-31

稻田变身“露天课堂” 虫口夺粮有“良方”

    南川融媒讯(记者 卢娅玲)7月24日,兴隆镇金花村的稻田绿意盎然,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在此火热开讲。区农业农村委在该镇举办2025年大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培训会,将前沿农技知识送到80余位乡镇街道产业负责人、种植大户和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项目业主的“家门口”。  “大家仔细看,这叶片上‘潜伏’的就是水稻杀手——白背飞虱!”区农业农村委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陶勇从稻田里走出,满脚泥泞,将刚刚在田里捕捉的几只水稻病虫置于白色托盘中,并向学员们展示。“瞧,这是白背飞虱成虫,旁边这个小的是尚未长大的若虫。”围拢的学员们纷纷俯身细看,抽象的“病虫害”瞬间化作眼前触手可及的“敌人”。陶勇介绍,金花村这片1500亩的水稻是我区2025年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因管护较好,病虫害数量较少。“在一些管护不佳的水稻田,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导致产量下降。”  “当前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黄金期’,也是病虫害‘虎视眈眈’的关键窗口。”区农业农村委植保植检站站长赵亮的声音在田间格外洪亮,“把培训搬到田坎上,就是要让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让大家真学真用!”他指向不远处盘旋的植保无人机,“来看,这就是现在我们防病保粮的‘新武器’!”植保无人机现场演示喷洒技术,其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点让学员们赞叹不已。  据了解,今年全区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预计达到48%,绿色防控覆盖率预计达58%,植保无人机“展翅”面积突破5万亩,较去年增加万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这培训,管用!”重庆洪远云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洪远抹了把额头的汗,听得格外专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字字都是‘金钥匙’!我现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现不少种植户仍沿用传统模式和方法,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现在我们要像专家说的那样学习,动员大家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来提高作物产量。”种植大户们纷纷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新技术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期盼。  把课堂设在垄亩间,让技术“生根”在沃土上。赵亮说:“开展此次技术培训,就是要将技术落到田间地头,让各乡镇街道的技术干部进一步指导农户,今天到场的种植大户也能现场感受、学习,为今年全区打赢大春粮食‘虫口夺粮’保卫战、力提单产、保障丰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025-07-31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开展狂犬病联合防控行动

    本报讯(见习记者 张朴)近日,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在三泉镇窑湾村开展以“预防狂犬病 共筑免疫屏障”为主题的联合防控行动。  行动中,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三泉派出所、三泉镇畜牧兽医水产站工作人员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狂犬病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相关政策,强调科学养犬的重要性。工作人员现场为犬只免费接种狂犬病疫苗,并发放免疫证明,确保接种可追溯。同时,认真开展犬只信息登记工作,为符合条件的犬只办理养犬证,推动养犬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咨询台前,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居民在犬只饲养、防疫及办证等方面的疑问。  “这是窑湾村第一次集中接种疫苗,我们希望每年都能举办。往年兽医站是上门服务,这次集中接种,大家带狗来都很配合。”村民王世强说。  三泉派出所负责人谭洪介绍:“三泉镇作为178环线重要节点城镇,提升村民文明养犬、依法养犬意识尤为重要。去年起,派出所联合畜牧站对辖区犬只进行了全面摸排登记。此次在窑湾村开展集中免疫和办证,旨在进一步提高居民依法、文明养犬意识,共建和谐社区。”

2025-07-24

区农业农村委:绿色防控筑牢水稻“生态防线”

2025-07-17

我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两千套诱捕器构筑水稻“保护网”

  南川融媒讯(见习记者 卢娅玲)近日,区农业农村委在大观镇、兴隆镇、福寿镇等水稻产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兴隆镇金花村的600亩稻田里,成片的翠绿中点缀着一道道白色风景线——这便是区农业农村委布设的水稻病虫诱捕器。区农业农村委植保植检站站长赵亮介绍:“目前我们按照‘一亩一套’标准,在全区共布设了2000套诱捕器,主要针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这项技术通过在害虫成虫羽化始期精准投放含性诱剂的诱芯,连片诱捕雄蛾。”赵亮介绍,“它能高效诱杀雄蛾,干扰其与雌蛾交配,切断繁殖链,降低下一代幼虫基数,为水稻构建无形的‘绿色保护网’。”  赵亮介绍,连续几年实践证明,该技术优势显著。一方面对目标害虫灭杀高效;另一方面对有益昆虫和环境危害极小,能有效保障稻田生态平衡和作物绿色生长。目前,该技术对目标害虫防治效果可达70%左右,显著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为确保水稻丰产丰收,区农业农村委将持续监测各乡镇病虫害动态,因地制宜应用多种绿色防控技术。除性诱剂诱捕器外,下一步将视情况推广释放赤眼蜂、应用“毒蜂卡”和二化螟迷向发散器等环保技术,持续扩大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稻田生态系统。

2025-07-14

我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再创新高

2025-06-19

茶香漫古道 匠心守乡愁——南川区河图镇茶文化里的精神密码

    □ 杨航  当我们站在河图镇海拔720米的生态茶园,看见晨雾缭绕中采茶人指尖翻飞,听见茶青簌簌落篓的声响,仿佛听见千年茶文化的时光门环正被缓缓叩开。这里不仅是南川绿茶的故乡,更承载着一部用茶香写就的文明史诗。  茶的文化经久不息  从注重烹煮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精行俭德”人文精神,到系统化进行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熵盏、点茶,涵养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风度,河图茶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他们恪守“天时、地利、人和”的制茶古训,春分前后采摘“雀舌含珠”,谷雨时节撷取“旗枪展翠”,每个时令都对应着独特的采摘口诀;坚持非遗“九转回香”工艺,将杀青温度精确控制在78℃,使茶多酚与氨基酸达成黄金比例。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工艺的执着,让河图茶汤始终保持着“金圈挂壁,兰香入髓”的独特韵味。金佛玉翠、金佛瑞芽、金佛红茶等系列产品,连续两届在重庆市斗茶大赛中获评“重庆好茶”一等奖等荣誉,增添河图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茶的传承生生不灭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以茶会友、吟诗作对,茶早已深深扎根在华夏大地。河图镇茶树的根系也深深扎进巴渝文化的土壤里,明代《茶经补注》记载的“渝南绿芽”,也就是今天的南川绿茶,其生长地就包括河图镇。长坪村青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见证着这里曾是西南茶马互市的重要运输要道;老茶农家中保存的百年木制揉捻机,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祖辈“三炒三揉”的传统技艺。  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传统茶文化的交流传承也焕发新生机,河图镇通过电商推荐、直播带货等方式带领游客领略茶叶产业和乡村风貌,广大中外青少年在“万里中国”主题外宣活动中亲身体验采青叶、学炒茶,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片浸润着茶香的乡土,正以新的方式将文化血脉化作丰厚的文化盛宴。  茶的经济欣欣向荣  茶,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茶文化的积极传承,也带动着茶产业的欣欣向荣。  河图镇积极发挥国企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示范作用,推进村企农联结共建共享,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致力于整合南川茶业资源,着力打造融生产、加工、销售、研学、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全产业链条,项目每年可接待观光、研学、体验游客30万人次,直接为周边农户提供务工岗位200余个,帮助户均年增收约2万元,实现企业用工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双向赋能;吸引社会资本、返乡居民、本土人才等发展茶家乐、农旅产业10余家。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产业正辐射带动着河图镇及周边片区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茶的生态和谐共生  河图镇坚持着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辖区3000亩茶叶产业全面运用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标准打造全国果菜茶(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  同时,优良的茶叶资源,也让河图茶园成为农旅融合游接待点,通过“茶业+旅游+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模式,将茶叶基地打造成一个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艺术+实践”校企共建研学写生基地战略合作。  随着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茶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走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推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当夕阳为万亩茶山镀上金边,茶农们围坐老茶馆,粗陶碗里漾开的不仅是琥珀色的茶汤,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茶已经成了乡村大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黄金”。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浸润着匠心的乡愁,让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作者系河图镇干部)

2025-06-19

田间课堂传“粮”策

    南川融媒讯(见习记者 张朴)5月27日,区农业农村委、区供销合作社在兴隆镇金花村田间地头举办种植技术户外科普培训。  培训现场,农业技术专家化身“田间讲师”,围绕种粮测土配肥、施肥管理等农资使用技术展开理论讲解,从土壤养分检测到科学配方施肥,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并结合当地土壤特性和气候条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户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农户掌握实用技术。“以前施肥凭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科学配方,既能省成本又能增产。”参加培训的农户表示受益匪浅。  “我们聚焦稳粮增收目标,通过试验示范推广优势品种、高产优质栽培、全程机械化等,切实将科技‘养分’输送到田间。”区农业农村委高级农艺师魏玲介绍。  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羊军表示,本次培训是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期间“粮食科技乡村行‘5+5’”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围绕科技兴粮储粮、健康消费、节能减损等主题,通过科普讲座、技术推广、互动体验等形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下沉基层。  据悉,此次培训活动覆盖当地农户百余人次,通过将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农户身边,助力提升农民科技素养与农业生产效益。未来,我区将持续开展系列科技助农活动,让先进技术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2025-06-09

种植户抱团发展助推辣椒产业提质升级

2025-05-29

区农业农村委组织开展黄连种植技术培训

2025-05-22

区农业农村委开展黄连种植技术培训

    南川融媒讯(记者 王婷婷)近日,区农业农村委组织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走进山王坪镇庙坝村,开展黄连种植技术专题培训。  培训现场,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蒲盛才结合过往考察案例,深入分析当地高海拔地区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优势,围绕黄连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市场动态等关键环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讲解,并将讲解内容汇编成册发放给村民,方便农户随时参考学习。  庙坝村村民何仕学种了20余亩黄连。在当天的学习中,他收获满满,尤其是黄连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技术,正是他的知识盲区。何仕学感慨道:“老师讲解得十分细致,对我们帮助很大,回去后我就把这些实用知识运用到黄连种植中。”  据了解,黄连是重庆“渝十味”中药材之一。庙坝村是我区黄连种植的核心地带,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规模化的黄连种植产业。如今,黄连种植已成为推动庙坝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庙坝村党支部书记程坤祥告诉记者,当前全村70%的农户都参与到黄连种植中,种植面积在1800亩左右。5月正值黄连移栽的关键时期,村委会通过组织此次培训帮助村民提升黄连种植与管护技术,为实现黄连高产、增效筑牢技术根基。  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成介绍,此次培训的专家来自重庆市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南川综合试验站。该试验站作为技术交流学习平台,主要功能是为广大药农提供技术支持。

2025-05-20

万丘梯田满栽秧

    5月11日,石溪镇盐井村的梯田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嫩绿的秧苗舒展开身体,在稻田里熠熠生辉。  据了解,该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闲置地,通过实施梯田彩绘工程,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环境,助力乡村旅游。每年栽秧时节,4000余亩梯田集中连片,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吸引市内外游客来此拍照打卡。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5-05-20

今年我区强制免疫畜禽124.9万头(只、羽)

    南川融媒讯(记者 陈蕗颖)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季,也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时期。今年我区春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已全面达成免疫、消毒、普查等行动目标,对2.8564万个养殖场(户)、4个动物屠宰场、691辆动物运输车辆等进行了消毒灭源,共强制免疫畜禽124.9058万头(只、羽),做到了消毒面100%、应免密度100%。  行动开展以来,我区在春防期间共发放猪O型口蹄疫疫苗17.21万毫升,牛羊口蹄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3.185万毫升,小反刍兽疫活疫苗1.44万头份,禽流感疫苗67.35万毫升,狂犬病灭活疫苗1.895万头份,猪耳标9.216万枚,戊二醛溶液4.55吨,免疫证明1.81万张。  通过采用集中消毒和分片分区消毒相结合的方式,对养殖、屠宰、流通、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进行全覆盖消毒灭源,共计对2.8564万个养殖场(户)、4个动物屠宰场、691辆动物运输车辆等进行了消毒灭源,消毒面积50.0764万平方米,做到了消毒面100%。  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狂犬病实施强制免疫,我区共强制免疫猪口蹄疫12.2604万头、牛口蹄疫1.0185万头、羊口蹄疫1.2449万只、猪瘟0.3420万头、小反刍兽疫0.8916万只、高致病性禽流感108.0156万羽、犬只狂犬病1.1328万只。

2025-05-20

撂荒地长出“智慧菜园”

    南川融媒讯(记者 刘晓娟)“老曾,这大棚里的丝瓜苗长得可真好!”近日,福寿镇大石坝村福寿湖湖畔的蔬菜大棚内人声鼎沸,村民正忙碌地穿梭其中,铺膜、打垄、育苗,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一派热火朝天。  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却成了大石坝村的“聚宝盆”——18个现代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智能水肥系统精准灌溉,无土栽培的番茄苗长势喜人。  “去年种的水果黄瓜,一上市就被抢光啦!今年咱们主打新品种——苹果丝瓜,生吃都甜!”基地负责人曾祥钞笑着告诉记者,这片60亩的撂荒地,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密码”。  走进育苗大棚,科技感扑面而来:苗棚里的智能温控系统自动调节湿度,无土栽培区的番茄“喝”着营养液生长,电子屏实时显示土壤数据……“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曾祥钞指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说。  这里是由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大石坝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全力打造的精品果蔬基地,由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基地共有18个大棚,其中包含一个苗棚和一个无土栽培棚,通过建立育苗区、无土栽培区、特色蔬果区、露天种植区、分选包装区,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  基地积极探索联农育农富农模式,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正在地里铺膜的村民蔡明淑说:“以前这地荒着可惜,现在咱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80块,不比在城里打工差!”像她这样的村民,高峰期每天有20多人在这务工,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  谈到未来,曾祥钞信心满满:“我们还要扩大规模,把周边的好地块都利用起来,让更多撂荒地变成‘智慧菜园’!”

2025-05-08

农时催人 水稻插秧正当时

2025-04-29

区农业农村委开展辣椒种植技术培训

   南川融媒讯(见习记者 卢娅玲)4月16日,区农业农村委在白沙镇千里村开展辣椒种植技术培训。  在千里村村委会,村民们聚在一起,全神贯注地聆听农业专家的技术讲解。“整地和覆膜对辣椒后期的丰产非常重要,同时辣椒不宜与同科作物连作,要与其他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并且地块要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区农业农村委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王峰一边讲解一边对大家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  据了解,千里村今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承载、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首次栽种八十亩二荆条,希望通过规模化发展带动村民和脱贫户增收。  在理论培训结束后,王峰又走进千里村辣椒基地,拿起锄头手把手教授村民们垄土要领,有经验的村民也纷纷上手共同刨土。“垄土一定要根据膜布的宽度来确定。”王峰一边刨土一边提醒,除了整地细节的讲解,还就施肥、覆膜、抗旱、病虫害防治等种植要点在田地间进行指导。村民杭全友表示:“收获颇多,懂得了平时不知道的种植技术。”同样深入田间地头学习种植技术的千里村党支部书记郑先琴说:“这是我们第一年集体种植辣椒,学习种植技术能够让我们掌握要领,解决我们的疑惑。”  据悉,此次辣椒种植培训是区2025年度农民冬春大培训的一部分,该培训活动从去年12月至今年4月,已在全区各种植基地向农户开展包含油菜、辣椒等品类的技术培训。

2025-04-22

农资购买需谨慎 科学选购保丰收

    南川融媒讯(见习记者 卢娅玲)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农资市场迎来销售旺季。连日来,记者在走访我区部分乡镇时发现,许多农户对购买农资的注意事项和辨别真假农资的方法知之甚少。为此,记者前往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采访相关负责人,为农户支招。  “购买农资一定要牢记‘三不买’原则。”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大队负责人邓维提醒农户:一是不买流动商贩的农资,这些人卖完即走,出现问题难以追责;二是不买无证经营的农资,购买前务必检查商家是否有营业执照和农药经营许可证;三是不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如“特效种子”“增产30%”等,往往都是虚假宣传。  此外,市场上还存在“农资忽悠团”,通过低价诱惑、小恩小惠、专家讲课等手段让农民放松警惕。邓维建议农户在购买农资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查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查看包装标签,索取正规票据,并妥善保存包装和凭证,以便后续维权。  针对如何识别真假农药,邓维总结了“两看一对比一扫描”的方法:  一看外观,正规液体农药应清澈透明,无杂质和沉淀物;  二看标签,核对包装上的“农药三证”(产品质量标准证号、农药生产许可批准证号、农药登记证号);  三对比价格,价格过低的农药大概率是假货,需仔细对比有效成分类别、含量和包装;  四扫码查询,正规农药包装上有唯一二维码,可查询农药名称等信息,还可登录中国农药信息网验证真伪。  随着网购农资的普及,不少农民为图方便选择线上购买。对此,邓维提醒,网购农资需谨慎,一旦出现问题,由于缺乏实体店,跨区域维权难度较大。他建议农户收到货后不要急于付款,务必查验产品真伪,并留存相关凭证。种子、化肥等农资到货后最好留存部分样品,以备后续纠纷时作为证据。

2025-04-17

“新农人”朱贵强:以科技赋能有机茶产业链

   南川融媒讯(记者 王婷婷)这段时间,位于三泉镇、海拔1100米的沙景山茶园正值春茶采摘期。“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时,要微微倾斜,轻轻提拉,切忌用指甲盖掐断,不然茶叶容易氧化,影响品质。”连日来,“新农人”朱贵强向前来体验采茶的客人介绍茶叶采摘标准和技巧。  朱贵强高度重视茶叶原料品质,始终坚持生态化种植。茶园所在位置远离人烟,茶树种植全程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以油饼发酵替代,遵循了自然与生态学原理。茶企从种植到运输各环节积极减碳,符合低碳标准,所产茶叶达有机标准,享有国家低碳和有机认证。  谈及发展茶业的初衷,朱贵强言语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他从小在“茶窝窝”里长大,家乡悠久的种茶历史以及母亲采茶、炒茶的儿时记忆,让他深受熏陶,加之长大后自身对喝茶的喜爱,朱贵强毅然返乡,以茶为媒,开启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篇章。  2014年,朱贵强流转800多亩山地开荒种茶,并建起茶厂。他精心选种具有抗病虫害强、耐热又耐寒的福鼎大白茶种。经过数年如一日的悉心培育,2018年,茶园终于迎来丰采期。朱贵强给自己的茶叶品牌取了个十分有趣的名字——动青。“动青”寓意着“拨动春天的绿色”,生动描绘了茶农采摘春茶时的动作,他们以忙碌的双手迎接春天的到来。  一路走来,朱贵强凭借不懈努力与对知识的渴求,完成了从都市追梦人到种茶、制茶专家的蜕变。这背后,离不开西南大学茶学系专业人员提供的技术支持。创业之初,朱贵强极具前瞻性地推动自己的茶企与西南大学茶学系展开深度合作。一方面,茶企为学生提供实操基地,带领他们进行实习实践;另一方面,学校凭借专业的研究数据,助力企业优化生产工艺。  “校企携手模式实现了互利双赢,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朱贵强对科技赋能茶业发展信心十足。他介绍,公司积极推进茶叶制作全过程的数控化、机械化与自动化。在杀青等环节提取样本、分析数据,还从源头检测湿度、温度、土壤等茶树生长环境因素,实时把控茶树生长过程,摒弃了传统凭经验的管理方式,实现现代化生产。  在追求茶业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道路上,朱贵强从未停歇。他不仅深研种茶、制茶技艺,运用西南大学科技成果创新推出大树红茶、老鹰红茶新品种,还连年参与茶展、茶赛,屡获奖项。其种植的茶叶以清爽的口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今,重庆沙景山茶业有限公司不仅有现代化的茶业加工设施设备,还有严格的生产流程与监控体系,为茶业产品的安全与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朱贵强的茶企带动周边60多户70多人就业。“身为新农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改变茶叶基地老百姓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我们的企业得以稳健发展。”他希望“动青”茶能够走出南川,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25-04-15

春耕图里的“政”能量——区政协委员助力春耕生产小记

    □ 记者 郑思雨 通讯员 陈力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三月中旬,走进南川田间地头,樱花、梨花、桃花、油菜花绚丽绽放,整地、除草、播种、施肥,农民朋友用辛勤汗水浇灌着新年新希望,其间还有一些领头人,他们或走进大棚传技术,或挽起裤脚下田垄,或手持剪刀作示范……  这群人是谁?他们是区政协委员,正在用实干实效助力春耕生产的优美图卷。  传授技术,只为“菜根香”  清晨6点,大观镇中江村的蔬菜田已是一片热闹。“这土湿度够了,但得再掺些腐熟秸秆,晚熟番茄最怕板结。”冯秋容蹲在地头,捏起一撮土搓了搓,转头对围拢的农户说。  作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南川区“蔬菜大王”、区政协选派到大有镇水源村的委员“名誉村主任”,冯秋容立足自有蔬菜基地,组织同村村民学习种植、嫁接等关键技术,带出“徒弟”近10个,其中1名徒弟2024年蔬菜种植收入近100万元,带动水源村发展蔬菜种植基地超过300亩。  冯秋容在村民心中还有另一个身份——行走的“技术宝典”。春耕时节,人勤,他更勤。常常可见他穿梭在全区各个乡镇、村社,为群众深入浅出地讲解蔬菜培育、嫁接、防虫等种植技术,带动全区蔬菜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3月以来,他已累计前往大观镇、太平场镇等8个乡镇,指导种植户50余户。  “以前种菜看天,现在得看技术。”冯秋容说,他已开通了“黑娃番茄-冯秋容”视频号,无偿向广大热爱蔬菜种植的网民朋友分享种植心得和经验技术。同时,他计划今年4月组织10余个种植大户前往湖北等省市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和销售模式。  发展基地,只为“米满仓”  盐井梯田是石溪镇现存较为完整的梯田群,也是市民周末休闲观光的打卡地。作为南川区政协农业界别委员,骆教早在5年前就发现了盐井村的特殊价值,并于3年前到村发展有机稻米种植基地。  春耕伊始,盐井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角落里优质稻种堆成小山,骆教委员正在为30余名群众讲解有机稻米种植要求和技术规范。  “今年我们有两个水稻品种,大家只管种植,我们负责收购、加工、销售。但核心区种植要求仍然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生物菌肥由我们提供……”讲解结束后,骆教与11户种植大户签订了“种植、加工、销售”协议。  据骆教介绍,今年他已在石溪镇盐井村、南茶村、翠丰村等村社发展高品质水稻种植基地1300亩,较往年增加近800亩,同时建成投用全自动稻谷加工生产线1条,注册“南晟”“晟蕤”等多个商标。他希望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有机稻米种植队伍中来。  组织务工,只为“腰包鼓”  “这些过密枝要适当修剪,枝条上密集的芽点也要适当抹除……”在兴隆镇晚熟李基地,陈名岳委员戴着手套、挥舞着剪刀,为20多个村民进行剪枝示范。  将手中的枝剪递给村民后,陈名岳介绍道,“2011年,我开办了重庆越顺物流公司,2014年在运送水果过程中偶然结识成都市龙泉驿的水果种植专家,几经请教和深入交流之后,决定在兴隆老家发展晚熟李基地70亩。”  当问及为何跨界转型时,陈名岳说,他是一个农村娃,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发展晚熟李基地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对高品质水果旺盛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基地带动周边邻里乡亲参与务工、增加收入。  据了解,截至目前,陈名岳已分别在四川广安、兴隆老家发展了水果种植基地200亩、70亩,年产量约40吨,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上千元,兴隆基地还荣获2024年度“重庆市南川区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A级基地。  这些都只是区政协委员助力春耕生产的一个缩影。在广袤的南川大地上,宋昌明委员的白茶园中500双巧手穿梭不停;刘练委员发放的5000亩糯玉米种正在高山梯田孕育金黄;金小朴委员民宿的生态农田里,人工除草的身影与青山相映成画……政协制度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优美画卷。

2025-04-14

文华社区辣椒苗移栽忙

    文华社区辣椒产业基地。记者 张艾华 摄  南川融媒讯(记者 刘晓娟)3月11日,南城街道文华社区的田野间一片繁忙,200亩辣椒种植基地迎来辣椒苗移栽的关键时期。这是文华社区新发展的辣椒产业,不仅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一次成功调整,更为辖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辣椒种植基地,30多名工人熟练地将辣椒苗移栽进土地,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据悉,此次种植的辣椒有草莓椒、二荆条、菜椒三个品种,每亩地栽种约1500株辣椒苗,预计亩产能达1500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辣椒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丰厚经济回报,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每天在基地打工的30多名工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户家庭,有效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带动村民增收。  基地里,60多岁的居民鲜凤明当天负责给新移栽的辣椒苗浇水。“辣椒基地离家近,这几天过来帮忙移栽辣椒苗,既能照顾家里,一天还有80元收入。”鲜凤明一边给淋水桶灌水,一边满脸笑容地说。  南川区源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洪远介绍,除发展辣椒种植外,还计划打造一个七彩辣椒观光园,园内将栽种20多种七彩辣椒。这些辣椒果实颜色鲜艳、形态各异,届时会成为一道独特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推动辣椒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2025-03-20

采得春鲜茶 摘出致富路

   茶农在茶园里采茶。陈玉中 摄  南川融媒讯(通讯员 陈玉中)近日,冷水关镇茶园村的茶园里,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茶树长势喜人,一垄垄精心打理的茶树吐绿抽芽,茶农们身背茶篓穿梭于茶园间,双手翻飞采摘粒粒“青翠”,十里飘香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又见春茶绿。  在垄垄青绿之间,茶农们三五成群,双手轻轻一捻,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这是我第三年到茶园采茶了,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现在每天采茶收入都在100元以上,好的时候200多元,没感觉累,收入也比较可观。”茶园村村民周应梅边采茶边笑着说道。  重庆古道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业主夏游邮介绍道:“现在茶园正抢抓时节采茶,每天采茶工平均在200人以上,芽头收购价格按照品质在160~200元/公斤,现场称重现场付钱,每天茶厂收到芽头在100公斤左右,可制作茶叶成品20余公斤。”据悉,春天里采的第一批明前茶,由于采摘的数量较少,愈发珍贵,最“金贵”的茶芽,最高可卖到3600元一公斤。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近年来,冷水关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生态茶种植,不断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附加值,目前全镇种植茶叶可采面积2000余亩,引进了重庆古道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建成标准化环保无尘生产车间1400平方米、鲜叶日处理量达1万公斤的现代化规范化茶叶加工厂。工厂年加工茶叶在10万余公斤,龙头茶企的带动发展为冷水关镇在家群众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助其实现稳定增收。

2025-03-18

请注意!3月禁渔期正式开始

2025-03-13

白露沟800亩高山茶进入采摘旺季

2025-03-11

农技指导入田间

    南川融媒讯(记者 李崎君)近日,区农业农村委在南城街道万隆村举行2025年度冬春农民大培训。现场,农技专家面对面为农户讲解油菜管护技术,为夏季粮油丰收保驾护航。  眼下正值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节点。培训现场,农技专家针对近期即将进入花期的油菜管护进行了详细讲解,重点围绕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  “油菜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跟品种、田块、地势相关,在初花期要注意菌核病,后期则要注意蚜虫。”区植保植检站站长赵亮提醒种植户,今年油菜长势和往年差不多,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  高水秀是万隆村的油菜种植大户,今年种植了200亩油菜。她表示,将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加强田间管理,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敏介绍,目前全区种植的都是庆油3号、8号等高含油量品种,普遍出油量都在48%以上。为确保油菜丰产丰收,他建议农户采取“一促四防”技术,即通过施肥管理,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早衰、防花而不实、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提升油菜单产。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油菜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今年全区油菜种植面积约14.3万亩,预计油菜籽产量将达到2万吨,产值约1.4亿元。

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