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区种植水稻38.3万亩

       村民在田地里育秧。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眼下正是春耕春播时节,3月17日,大观镇铁桥村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片,10多位村民正在育秧。只见摆在田坎上有一条育秧流水线,从装泥土、播种子、覆土、喷水,全部采用机器操作,只有放育秧盘和拌营养土才是由人工操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育秧播种机的一边,几名村民将拌好的营养土不停地送上传输带,机器的另一边,村民将育秧盘放在流水线上,装满营养土的漏斗通过振动将谷种均匀地撒在育秧盘上,接着机器自动依次完成消毒、点种、盖土、抹平等工序,村民只需要守着流水线,定时添加谷种和营养土即可。“这是机械化育秧技术,每小时至少可以装200盘。”现场负责人刘明金一边指挥村民放种子一边介绍。  刘明金介绍,机械化育秧的好处是可以自动调节泥土和种子稀密程度,避免了人工撒播不均匀的情况,保证长出来的秧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还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在一块水田里,几位村民将送来的秧盘依次摆放在平整后的水田里。据介绍,这块田育出的秧苗就可以满足示范片300多亩水田,以前用人工育秧至少需要30个村民6天时间,现在仅15个村民2天就可完成。  机械化流水作业不仅效率高,还能使秧苗在密度、行距上都达到机械插秧的标准,为随后的机械插秧、机械收割作好准备。  据了解,今年我区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为面积、产量稳定在73.23万亩、31.02万吨。大春粮食计划面积63.3万亩,其中水稻38.3万亩。

2023-03-23

今年我区启动实施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河图镇冒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记者 汪新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春耕备耕正当时。走进水江镇长青社区7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区域,工人正在进行土地平整作业,只见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现场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派忙碌景象。  “我的几亩地也在实施范围内,这片农田原来入口狭窄,又有一道水沟横在入口,导致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无法进入农田进行机械化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不但机械可以下田,村社道路修好后,出行也更加方便了。”当地村民吴功友说。  水江镇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长青、劳动、双河、大龙、青龙、辉煌、宏图、水河、古城9个村(社区),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23080亩,实施土地平整工程2536.48亩,主要涉及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田间道路工程等,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长青社区副书记郑天中介绍:“长青社区‘巴掌田’多,农机具很难下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将把‘小地’变‘大地’,农业机械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沟渠也修到了田地边,将进一步提高群众耕种的积极性和土地流转率。”  事实上,郑天中所说的“巴掌田”,不止长青社区存在,我区各乡镇(街道)都有此情况。为此,近年来,我区聚焦推进乡村振兴,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物产量和民众收入全面提升,让乡村振兴“地”气十足。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就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今年,我区投入1.2亿元,启动实施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将初步建立“投、建、用、管、还”机制和标准,重点围绕“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和全面推进机械化”展开。  改大,就是立足丘陵山地地貌特征和耕地条件特点,严格把握宜田则田、宜土则土原则,灵活运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加大“巴掌田”“鸡窝地”整治力度,满足中大型农业机械穿梭自如作业,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  改水,就是要打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和农村水网建设“组合拳”,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做到能排能灌,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  改路,就是要体现“节地”理念,少占或不占耕地,注重衔接已有道路设施,搭好进出接口,做到相邻田块之间、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实现生产物资进得去、粮食作物运得出,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  改土,就是统筹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措施,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次田变好田、劣地变沃土、一季变多季,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  全程机械化,就是坚持农田农机农艺一体化规划实施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创造机械化生产条件,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连接的道路修通,不但方便周边村民耕种,还能让收割机、拖拉机等机械直接进入农田,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023-03-16

助农帮农不误时 志愿者化身采茶工

       志愿者在茶园采茶。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阳春三月茶芬芳,又是新茶采摘时。近日,冷水关镇茶园村的茶园里欢声笑语,一派忙碌景象。当天,由该镇机关、村社干部组成的“帮帮客”志愿服务队来到茶园,开展义务采茶活动。  “茶叶的嫩叶要用指尖提,不能用指甲掐,掐过后的茶叶根部发黑,会影响茶叶品质……”活动开始前,冷水关镇农服中心农技人员为志愿者和村民开展了技术指导。掌握了采茶要领后,志愿者们便腰间挂着小竹篓开始了采茶工作。只见他们双手上下翻飞,一捏、一提、一放,嫩绿的新芽便落入茶篓中。  “春茶很容易受天气影响,如果不及时采摘,就卖不上好价钱。”古道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游邮告诉记者,眼下正是“明前茶”采摘的关键时期,茶园每天需要100多名采茶工,因人手缺乏,他很是忧心。  正当他为采茶发愁的时候,冷水关镇党委、政府组织志愿服务队前来帮忙,缓解了夏游邮的燃眉之急。  “我们茶园村以前有大片的茶山,是南川红茶的重要产地。2017年,村里又新发展700多亩茶叶,并在去年投产。”茶园村党支部书记潘延明说,近年来,冷水关镇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据悉,为尽快采摘茶叶,今年春茶开采后,冷水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便组织发动机关、村社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走进茶园当“茶农”,帮助采茶,缓解茶叶企业人工短缺问题。

2023-03-15

果园冬管忙 丰收有保障

       1月7日,大观镇铁桥村惠农蓝莓产业基地里,村民正在进行冬季管护作业。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3-01-10

我区实施完成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2.341万亩

    12月7日,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对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进行技术指导。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12月7日,三泉镇半河社区4组的茶园里,业主朱贵强正在查看茶叶长势。他承包了1200亩茶山,目前茶园进入盛产期。  “茶园得以快速发展,受益于我区实施的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朱贵强介绍,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讲究科学施肥,让茶叶吃上了“营养餐”。  今年,我区实施完成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10000亩。截至目前,我区共实施完成2.341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成功实现项目区茶叶增产10%~15%。  据介绍,我国在苹果、柑橘、蔬菜、茶叶优势产区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我区作为茶叶优势产区,成为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区县,通过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对耕地保护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具有促进与保障作用。  区特色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久焱介绍,我区在12个镇街中,由49个公司、合作社等主体承接实施项目,其中15个主体连续两年实施。  同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委还与各项目实施主体、镇街签订项目实施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做到“主体、作物、面积、目标、责任”五个落实。通过开展茶园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机械深施、管网浇灌及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茶园综合管理等措施,有效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改善土壤的灵活性质,调整它的pH值,提升有机质,提高茶园发展潜力。”李久焱介绍,通过连续增施有机肥以及他们的调查监测,发现我区项目区茶园鲜叶萌发整齐度、持嫩性明显较往年增加,茶叶产量得到提高,今年我区春茶增幅6%,项目区增幅10%~15%,茶多酚含量和茶氨酸含量增加,实现茶叶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2022-12-14

全区畜牧水产类农技人员“集中充电”

2022-11-08

种植大户齐“充电” 学种水果学种菜

       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学员正专心学习。 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10月21日,我区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果蔬培训班在区创新职业学校开班,来自34个镇街的55名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为期15天,采取线上学习+集中培训+观摩学习+外出实习实训的模式进行。内容包括国家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方面的政策、乡村旅游发展、果蔬种植技术和实际操作等。  “现在农业发展变化特别大,蔬菜水果种植更加专业化。我们种植户也需要顺应形势、更新知识,特别是在科学种植方面,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今年首次参加培训的西城街道永合社区晚熟李种植大户李建华说。  区农业农村委科教信息与农机管理科科长龚九聪介绍,高素质农民培训是针对全区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农民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培养,通过针对性培育、规范性教育管理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今年,区农业农村委已经开展了大豆复合种植技术、“三农”自媒体、农机驾驶、无人机飞放等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等,已培训高素质农民870人。

2022-10-27

我区农业废弃物将实现资源化利用

    南川网讯(记者 刘晓娟)近日,我区发布《重庆市南川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药化肥进一步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进一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更加优化。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按照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或炭化等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渔业资源环境养护与修复,强化渔业资源及环保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开展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农业外来入侵生物防控。  同时,配合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废弃农膜回收体系建设工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程、渔业资源养护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六大重点工程;南川区病死动物及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提升项目、秸秆有机肥增效工程、秸秆固化成型拓展工程、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工程、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项目、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项目、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和示范片建设项目、“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项目、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设、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外来入侵生物市控点监测项目等十二个具体项目,推动南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022-10-26

唤醒撂荒地 闲田变良田

       连日来,楠竹山镇水鸭村里割草机轰轰作响,村民们忙于锄草开荒,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一块块规整的土地。据悉,该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10-25

华绿生物投产实现食用菌的“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工人对食用菌的营养土进行装瓶。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10月21日,记者在区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原材料车间、自动配料车间、产品车间……各个生产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该公司自7月底启动生产线后,目前从栽种到成品的虫草花已全面进入市场。  目前,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食用菌的“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达到菌种创新研发到工厂化规模生产。该公司已在南川组建4条生产线,分别生产真姬菇、虫草花两类食用菌。  在自动配料车间,工人将玉米芯、黄豆皮、香菜渣等原材料倒入搅拌机内,制作菌类营养土;相隔不远的装瓶车间里,工人则将营养土装入瓶内,送进恒温室内通过灭菌、冷却、菌丝培养等环节,让食用菌在稳定的湿度、温度、光照条件下生长。  “目前,虫草花每天能产出3吨左右,后续能达到8吨,真姬菇预计11月出产,日产量能达到40吨。全部生产线正常出产后,每天食用菌产量能达到120吨。”该公司生产厂长赵应文说,通过工厂化栽培,实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后,食用菌的品质、产量得到较好的保障,将为市场提供高品质食用菌。

2022-10-25

种油菜 栽种忙

      10月11日,东城街道三秀社区,农民正在平整土地,为种植油菜作准备。  今年,我区计划种植油菜15万亩。  记者 喻梵 摄

2022-10-13

稻虾共养 一田双收

       近日,楠竹山镇的小龙虾喜获丰收。  据了解,为带动村民增收,该镇组建重庆恒柳农业有限公司在谢坝村开展稻鱼、稻虾综合种养100余亩,使一田双收增加效益成为可能。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10-13

区供销社全力保障晚秋生产农资供应

    南川网讯(记者 陈蕗颖)当前正值秋耕秋种关键时节,区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供应主渠道作用,保障农资市场供应稳定,确保晚秋生产顺利推进。  区民丰农资公司作为区供销社直属农资流通经销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提前做好秋播农资储备,储备化肥4000吨、种子20吨、农药10吨、农膜30吨。同时与四川泸天化、湖北三宁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供应协议,力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随着晚秋生产陆续开展,区供销社严控农资进货渠道,从源头保障商品质量,加强对各农资经营环节的有效监管,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创新农资经营方式,采取电话预约、微信订货、配送上门等形式,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目前,区供销社以基层社、农资经营网点、综合服务社为依托,配送各类化肥3400吨、种子16吨、农药8吨、农膜25吨,有效满足我区秋耕秋种农资需求。

2022-10-13

冬闲田不闲田间管理忙

       10月2日,大观镇铁桥村4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着为菜苗喷水。为了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当地将刚刚收割完稻谷的田地改旱种植蔬菜,把冬闲田利用起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2-10-09

7万亩秋菜陆续上市

       西城街道沿塘社区居民在采收蔬菜。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9月27日,在兴隆镇永福村恋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各类蔬菜成畦成行,品种很是丰富。  因入秋以来降温快、雨水足,让我区蔬菜退出了“伏缺”状态,叶菜类供应得到保证。  今年,我区稳定提升大宗蔬菜生产,全区以东城、西城、冷水关等乡镇(街道)为重点抓好以速生叶类蔬菜为重点的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入秋以来,区农业农村委派出6个农技专家组、7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依托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帮助菜农不断学习新的栽植技术,提高蔬菜品质。  今年,我区秋菜种植面积近7万亩,目前蔬菜长势良好,已陆续采收上市。生产的蔬菜通过商超对接、批发点供应和市场售卖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同时,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也为菜农提供了更广的增收渠道。  木凉镇汉场坝村村民宋兵利用该村产四叶菜、辣椒的优势办起了泡菜加工厂,今年,该村四叶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亩,可腌制酸菜5万公斤。“科学的种植模式,让土地收益大幅增加。”宋兵说,在家门口收菜腌菜,运输方便,节约成本,还能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据介绍,预计我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将突破33万亩。

2022-09-28

草莓种出增收路

       唐维兰正在种植草莓。记者 黎明 摄  本报讯(记者 黎明)9月13日,大观镇金龙村吴家草莓园的大棚里,唐维兰正用铲子平整旋耕机耕作后的土地。  唐维兰从2018年开始种植大棚丝瓜,等丝瓜采收完后,又种植10多亩草莓。  近年来,随着金龙村的新农村建设,该村成了热门打卡地,到了草莓成熟期,大批区内外游客来基地体验采摘,节假日、双休日时最多可达100余人。草莓刚上市时,还能卖到每公斤80元。  大观镇是我区发展草莓较早的乡镇,近年来发展起如腾春蔬菜种植合作社、聚启蔬菜专业合作社、点润蔬果种植家庭农场、洼地农庄等多家草莓种植基地。今年,大观镇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特点,鼓励农民开展种植采摘游,推动种植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重转变,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如今,大观镇周边已聚集10多个草莓种植基地群。  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峰介绍,我区草莓产业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草莓种植已全面展开。同时,我区还着力把近郊乡镇打造成“春天满园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坡果、冬天满棚菜”的靓丽田园,把大棚草莓等水果作为冬春季休闲采摘游的主打品牌,让近郊休闲观光游四季不断线,助力乡村振兴。

2022-09-21

稻香鱼美   

      近日,楠竹山镇谢坝村村民在晒粮晒鱼。据了解,我区在楠竹山镇、白沙镇等9个镇10个点发展了稻田养鱼,水稻亩产达440~450公斤,鱼亩产50~100公斤,生态鱼米装进了南川人的饭碗。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09-20

稻香鱼肥

       9月6日,位于楠竹山镇谢坝村的重庆恒柳农业有限公司迎来收稻、捕鱼“双丰收”。据了解,该公司在谢坝村流转土地270亩,其中稻田养鱼107亩,依靠生态种养,金秋时节呈现稻香鱼肥的景象。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09-13

解决3个问题让好米卖好价

  解决3个问题让好米卖好价  ——南川大力发展优质稻调查     福寿镇大石坝村优质稻基地的水稻喜获丰收。 特约通讯员 李在华 摄  在日前召开的南方省份粮食生产座谈电视电话会上,重庆南川区绿色优质稻米私人订制模式得到肯定。  作为国家级粮食产能县、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南川如何种好水稻,实现优质优价?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如何种好稻  推广稳糖米、水稻直播等新品种、新技术  “大家脚下的这片稻田种的就是稳糖米,它是由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贤勇团队经过10年时间研发的。与普通大米不同,稳糖米是专供糖尿病人食用的……”  7月13日下午3点,南川区鸣玉镇明月村,层层叠叠的稻田随山势起伏。一眼望去,齐膝高的秧苗一片嫩绿,生机勃勃。镇党委书记毛霞作为讲解员,为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40多名学生,现场讲解稳糖米的相关知识。  为啥明月村要种这款水稻新品种?  明月村党支部书记陈维英说,今年初,村里的水田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小田成了大田,变成了渠相通、沟相连的良田。“耕地变成了良田,良田要提升效益,就得种好米。”陈维英说。  去年,明月村种了少量稳糖米,稻谷卖到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今年大家种稳糖米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村民都抢着种,目前全村共有100户农民新扩种了290亩。  陈维英说,稳糖米种植采用了直播技术,不用像种传统水稻那样育秧、插秧,这也是稳糖米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明月村三社村民张治华对水稻直播技术赞不绝口:“不用弯着腰杆插秧,省时、省钱、省力,稻种存活率也更高,今年我承包了13亩田种稳糖米。”  不仅如此,稻种、农资全由种业公司提供,还负责保底收购,政府也为大家购买了水稻保险。陈维英笑着说,现在,村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提高了,大家都争着种稳糖米。  “要种好稻米,品种是关键。”南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胡彬说,品种上,该区每年推荐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商品性好的优质稻品种,比如渝香优8133、神9优28等;技术上,发布了《南川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的融合。  如今,水稻种植已被列为南川区“3+2”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今年南川水稻种植面积达38万亩,其中优质稻基地32万余亩,绿色精品稻5万亩。  如何卖好价  秧苗还没插,订单已到手  “各位农场主上午好,本周进行田间锄草,大家可以点开视频,查看自家水稻的生长情况……”7月14日上午8点,南川区福寿镇大石坝村,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文奇站在山上,用手机对准山脚的稻田,录制了一段30秒的短视频,并发到“福寿康茂·稻田认养”微信群。  视频中,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生机盎然,长势良好。汪文奇一边查看视频一边告诉记者:“这些稻田早已‘名花有主’了,这些牌子上标注的名字就是认养人,我们只是帮着客户种植、打理,收获归他们所有。”  汪文奇曾是福寿镇大石坝村支部书记,以前农民种出来的好米卖不出好价钱,有时甚至滞销,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大米品质好,但市场却不买账?  一次外出考察学习,汪文奇看到别人的果园采取果树认养的方式进行预售,客户可全程追溯认养果树的管护信息,市场反应很好。他深受启发:“我们可以搞水稻预订销售,通过向客户展示水稻绿色、生态的种植过程,让他们相信我们稻米的品质。”  2017年,他拿出合作社的150亩水稻试水认养:客户在栽插前缴纳订金,收成全部归客户所有,合作社则定期为客户发送水稻种植过程的照片、视频,让客户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  如今,通过6年摸索,合作社的绿色优质稻米私人订制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今年合作社有203亩水稻被认养,秧苗还没插就有了42万余元收入。  如今,稻田认养模式已在南川区福寿镇大石坝村、石溪镇盐井村等10多个村,推广近2万亩,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南川米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成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远销广东、四川等10多个省市。  如何增加效益  稻田养鱼实现“一田双收”  30斤、50斤、100斤……  7月1日开始,南川区河图镇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每天都要接30多个订购电话。为此,每天早上六七点他就要下田“摸鱼”。看着订单接连不断,唐科忠乐此不疲。  别看老唐的鱼卖得好,其实他的老本行是种水稻。为啥一个种水稻的老农还要“兼职”养鱼?这与土地效益不够高有关。  中图村平均海拔700米,适宜种水稻。但后来,村里种水稻的村民越来越少,渐渐地有部分稻田开始闲置。“大家不愿种粮根本原因在于赚不到什么钱。”村民黄文全为记者算了笔账:他家原本种有8亩水稻,一亩水稻按1000斤计算,有1300元收入,但扣除农资化肥、用工等成本后,仅有300元纯收入。种水稻的收入跟外出务工比,差太多。“种水稻不划算,我宁愿买米吃。”黄文全说。  “要想号召大家重新种粮,就必须把效益提高。”去年,唐科忠在学习参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后,被这种模式吸引。“一亩稻田能养200斤鱼,按15元一斤算,光养鱼就有3000元。”唐科忠觉得效益不错,决定在村里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村支两委讨论后决定,由村上统一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流转180亩土地搞示范。今年3月,村上请来施工队在稻田四周开挖了一排水沟,又从区水产站购买了万余尾鱼苗投放养殖。  走进中图村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绿意盎然的秧苗整齐排列,鱼儿在稻田里欢快地来回穿梭。“效果非常好!”唐科忠解释说,鱼儿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秧苗就不需要增施农药化肥。同时,鱼儿吃稻田里的浮游生物,也不再需要喂饲料。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多了一份卖鱼的收入,还让稻米卖得起价。  截至目前,南川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5万亩,带动46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6户种植大户从事水稻生产,实现稻田亩均增收3000余元。  赵伟平

2022-09-08

今年我区计划种植晚秋作物10万亩、油菜14.5万亩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 陈蕗颖)受前期连晴高温天气影响,我区农作物有减产迹象。连日来,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前往各乡镇街道田间地头,引导村民充分利用秋季资源,把晚秋生产作为正季作物来抓,努力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弥补高温干旱天气带来的损失。  据了解,我区计划种植晚秋作物10万亩,其中秋洋芋3万亩、秋菜7万亩。油菜面积14.5万亩。  “受高温天气影响后,为保证晚秋作物种得下、收得到、获高产、能增收,我们会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做好晚秋作物布局。计划秋洋芋布局在交通方便的地区,秋冬蔬菜布局在中低山和高山地区。同时,充分利用反季节生产优势,安排九十月份上市早熟秋菜。”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中心主任宋敏介绍,在晚秋作物和小春生产计划中,我区将大力发展稻草覆盖秋洋芋,示范推广秋洋芋套作蔬菜或秋玉米等新耕制,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播种技术,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机械化,达到省工省力、降低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与此同时,区供销社根据今年特殊天气及农民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积极购进适销对路的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备足货源,全力做好秋种农资保障服务工作。8月以来,区供销社实地走访了解秋种农资储备与销售情况,储备各种农用化肥,积极开展送货上门、送货到户服务,全方位、多举措确保秋种用肥,稳价保供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区农业农村委提醒,秋洋芋生产,要选用早熟脱毒的优良品种,做好稻田开沟、排水、种薯催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施足底肥、覆盖秸秆、药剂防治晚疫病等工作。油菜生产要大力推广庆油系列等43%以上高含油优质品种,推广应用免耕直播、一菜双收、开沟分厢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深挖油菜的油、菜、花、蜜、肥、饲六大功能,提高效益。

2022-08-31

区农业农村委: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08-29

夜间灌溉帮茶苗“补水”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8月24日晚7点过,虽烈日晴空变成了晚霞西照,但田间地头仍热气逼人。此时,河图镇长坪村村民杨冬琴和田文淑开始给茶叶基地的茶苗浇水。  连日高温,让区惠农文旅集团在河图镇发展的2000多亩茶叶基地备受“烤验”。  “日间温度高,这时候浇水,地表温度会烧伤根系、损伤茶苗,所以只能选择在傍晚至凌晨浇水。”基地田间管理负责人郑秋华介绍。  “这些茶苗都是去年和今年栽下去的,因为近期日晒时间长,加上有的地方土层较薄、根系较弱,抗旱保苗迫在眉睫。”郑秋华说,这段时间基地每天组织80多人参与抗旱浇苗,要从傍晚开始,一直浇到次日凌晨才结束。  时间到了晚上9点多,天色已完全黑下来,在另一个山头给茶苗浇水的村民孙正荣,一手打手电筒,一边举着水管浇水,还不忘叮嘱同伴注意脚下安全,避免摔倒。  孙正荣说,村民们每天晚上两人一组,一人把着出水口,一人配合拉水管,一行一行地浇,保证茶苗“喝”够水。  据介绍,今年基地新修了8口蓄水池,保证了基地充足的水源,同时充分利用抗旱蓄水池和喷灌系统,完善了水管、水带、水泵等抗旱设施设备配置,还在山脚下的河里安装抽水泵,抽水浇灌。  郑秋华表示,抗旱保苗要一直坚持到旱情缓解,不敢停歇。他说,鉴于目前高温天气持续,他们也及时提醒茶农注意避暑,科学护苗。

2022-08-29

花椒管护按株承包实现一举多得

    南川网讯(记者 刘晓娟)眼下,水江镇双河社区2组的花椒基地里,村民正在管护花椒树,虽然这段时间是水稻成熟、村民进入农忙收庄稼的时节,但花椒基地业主左国木却不担心花椒的管护问题。  “工人会自己安排好时间来管护花椒,而且管护得很好,不用我操心,我只需要每年采收的时候验收成果。”左国木说,他将花椒管护承包给农户,自己当起了“翘脚老板”。  2017年,左国木采用“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双河社区发展了600亩花椒。经过几年的管护,工人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花椒已进入稳定丰产期。  由于左国木在外地还有其他产业,不能同时两边兼顾,他想着,如果将花椒像承包工程一样承包给农户,管理费用包月按株算,合作社出技术和农资,让农户像管理自家农作物一样用心管理花椒,自己不就可以不用担心无法两头兼顾问题?  有了思路,2020年,左国木将基地的工人召集起来,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农户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月一株花椒管理费用为0.82元,花椒管护一年按11个月算,采收花椒一个月费用另算。  也许是因为没有这样实行过,大家都认为干一天给一天工钱更稳妥,没有人愿意承包。眼看几十个工人,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包,左国木心里略微有些失落,心想自己这个办法看来行不通。  让他没想到的是,开完会后的第二天,村民袁会仑找到了他,并告诉他,愿意试一试承包管理。  袁会仑和妻子两人都在花椒基地务工,为花椒树除草、调型、修枝、采收、烘干等环节他们都能做,所以他也大胆尝试,一次性承包了5000株。  承包当月正是花椒除草的季节,袁会仑夫妻二人自由上下班,有空的时候加加班,没想到,不到10天,夫妻俩就将承包的花椒树管理好了。  “以前看天上工,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一个月能干个20来天,算下来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工资,有时有事请个假又怕耽搁。”袁会仑说,没想到承包之后,只要把花椒管护好就行,时间自己安排,就像自己家做农活一样,夫妻俩一个月就能有4000元的稳定收入。  看着袁会仑夫妻俩10天就把一个月的工钱挣起来了,工人们立马来了兴致,纷纷找到左国木,表示也要参与承包。  “我们两个人承包3000株。”“我们三个人承包5000株。”……次月,村民们或以家庭为单位,或两三人成小组,将基地5万多株花椒苗全部承包了。  袁会仑夫妻二人见十天就将5000多株花椒管护完,又报名增加了1000株。如今,夫妻二人一个月管护6000多株花椒,再加上一个月的花椒采摘工资,一年下来,就能有近5万元的收入。  为了保证花椒品质,合作社每年会对每个小组的管护成果按每年花椒挂果量与品质来进行评比,管护得较好的,合作社会发放奖励,挂果量与品质在当年最差的,也会有一定的惩罚。  左国木说:“质量评比奖惩方式,可以让农户更有责任心,利于管护好花椒树,保证花椒质量。这样的模式实行了两年,花椒产量质量都不错,今年花椒的产量就有2.5万公斤。按株承包的方式,不仅将我的时间解放出来,农户也能自由支配时间来平衡家庭农活与花椒管护,达到双赢的效果。”

2022-08-26

水稻机收开启 机收面积占比达78%

    这段时间,我区低海拔地区的稻田一片金黄,水稻已经进入成熟期。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南城街道兴南社区11组,两台中型收割机分别在各自区域作业,割稻、脱粒、扬场、入袋等采收环节一气呵成,村民只需要将稻谷带回家后翻晒脱粒,整个过程,流畅省力。虽然这段时间高温天气持续,但目前来看收成并没有受到影响,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 罗文华:收成好,今年收成好得很,点都没有(受灾),搞得好。   田家粮油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 向祖培:我们从现在收割情况来看,一亩地是620公斤左右,与去年相比持平。   据了解,南城街道的水稻种植采用专业合作社指导,实施统一管理,既让让老百姓省心,也保证了水稻的收成。   田家粮油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 向祖培:我们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农药、统一全面施叶面肥,现在的结穗率应该是90%以上,平时正常情况下,我们是80%的结穗率,今年达到90%,是非常好的表现。   目前,我区共有水稻38.2万亩,机收面积由往年的74%增加到78%,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升高。

2022-08-23

高粱红了

       村民拿着新收割的高粱喜笑颜开。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眼下,正值高粱成熟季节,河图镇中图村高粱地里一朵朵高粱穗饱满壮实,染红了漫山遍野。村民们纷纷抢抓时节收割高粱,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村民莫大伦正忙着收割高粱。他告诉记者,从前期整地到现在收割高粱,他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天不仅有80元工钱,而且就近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  据了解,今年,中图村把高粱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优质气候与土壤资源,由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与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流转村民撂荒的土地,种植高粱600余亩。  “我们采取统一播种、订单收购的模式规模化种植高粱。高粱收割之后由合作社统一卖给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不用担心销路。”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说。  “高粱是酿造白酒的重要原材料,优质高粱成了‘香饽饽’。我们选择栽种的高粱是优质品种,亩产可达500公斤。”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榆栋介绍,目前,他们在三泉、民主、峰岩、福寿等乡镇(街道)共种植高粱6000亩,时下已相继成熟,正组织村民有序收割。

2022-08-22

高粱红了

          村民拿着新收割的高粱喜笑颜开。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眼下,正值高粱成熟季节,河图镇中图村高粱地里一朵朵高粱穗饱满壮实,染红了漫山遍野。村民们纷纷抢抓时节收割高粱,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村民莫大伦正忙着收割高粱。他告诉记者,从前期整地到现在收割高粱,他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天不仅有80元工钱,而且就近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   据了解,今年,中图村把高粱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优质气候与土壤资源,由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与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流转村民撂荒的土地,种植高粱600余亩。   “我们采取统一播种、订单收购的模式规模化种植高粱。高粱收割之后由合作社统一卖给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不用担心销路。”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说。   “高粱是酿造白酒的重要原材料,优质高粱成了‘香饽饽’。我们选择栽种的高粱是优质品种,亩产可达500公斤。”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榆栋介绍,目前,他们在三泉、民主、峰岩、福寿等乡镇(街道)共种植高粱6000亩,时下已相继成熟,正组织村民有序收割。

2022-08-22

我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8月15日,位于河图镇中图村1组的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稻穗低垂,沉甸甸的,即将丰收。  中图村地形多丘陵山地,田块分散零碎。近年来,该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改成了“大田”。  “今年,镇里对3000亩土地实施了宜机化整治,整治后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河图镇农服中心主任周小波介绍。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  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科长张如明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机械化率达80%以上,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土地产出率平均提高1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1.1万亩。同时,我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7家、农民合作社1240家、家庭农场300家,构建起业态丰富、融合类型多样、效益明显、创意创新的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2022-08-19

农技人员指导抗旱保苗

          农技人员在田间开展抗旱生产技术指导。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8月16日,区农业农村委党员志愿者、农技人员赵亮与大观镇政府工作人员组成抗旱救灾工作小组,走进彩丽果园、现代农业综试基地、腾春蔬菜基地及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农户的稻田地里察看农作物生长、灌溉、水源地等情况。   在彩丽果园,赵亮发现部分猕猴桃叶面出现枯萎,他告知业主,连晴高温天气下,叶面被太阳照射导致枯萎,此时应该及时喷淋水,才能保证猕猴桃正常生长。   连日来,区农业农村委成立5个以党员带头的抗旱救灾工作小组,分别走进水江、南平、鸣玉等乡镇(街道),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抗旱生产技术指导,针对走访到的情况,区农业农村委制定工作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用水调度。充分利用塘库水资源,做好沟渠清理、修补渗漏点,减少漏水损失;适时抢收大春粮食作物,确保颗粒归仓;对于部分农户绝收的水稻,及时督促指导承保机构查勘理赔。   当天,记者在腾春蔬菜基地看到,因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此次高温天气对基地影响较小。“水肥一体化不仅能灌溉蔬菜,还能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确保科学用水。”该基地负责人姜国强说。农技人员也告知姜国强,如果天气继续晴热,缺水时可以联系当地政府,通过调度水库水,保障蔬菜正常生长。   在走访中,对于干旱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农技人员向农户推广间歇灌溉、跑马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减少水分蒸发量的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同时告诉农户,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液等肥料,可增强作物抗旱能力,确保遇上高温连晴天气时老百姓能更好地应对。

2022-08-19

我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8月15日,位于河图镇中图村1组的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稻穗低垂,沉甸甸的,即将丰收。   中图村地形多丘陵山地,田块分散零碎。近年来,该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改成了“大田”。   “今年,镇里对3000亩土地实施了宜机化整治,整治后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河图镇农服中心主任周小波介绍。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   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科长张如明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机械化率达80%以上,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土地产出率平均提高1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1.1万亩。同时,我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7家、农民合作社1240家、家庭农场300家,构建起业态丰富、融合类型多样、效益明显、创意创新的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2022-08-19

我区加快布局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

          近日,大观镇铁桥村村民在蓝莓产业示范基地为蓝莓修枝。瞿明斌 摄   ■ 记者 黎明   近日,大观镇龙川村、铁桥村蓝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村民正为蓝莓树修枝,促进侧枝生长,从而扩大树冠。   “修剪枝丫,清理杂草,还要根据蓝莓树的情况施肥,为来年丰收做准备。”基地现场管理人员汪仁俊介绍,本月蓝莓采摘期结束,基地进入休整期,开始修枝、除草清园。   汪仁俊表示,基地的蓝莓采用营养基质模式种植,共有18个品种,株高30~50厘米,便于采摘。此外,基地采取生态有机种植方式,不施加工业化肥,不打农药,防虫以高科技的太阳能杀虫灯代替传统的农药,让蓝莓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生长,实现真正的天然有机。   据介绍,2018年,蓝莓纳入了我区“3+2”特色产业,目前我区已建成集蓝莓种植示范基地、标准化苗木组培科研基地、蓝莓科技展厅和蓝莓冷链生产加工基地的蓝莓产业示范基地,是集种苗繁育、基地种植、采摘销售、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景区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根据《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区将建成全市最大的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   今年,我区整合蓝莓产业链,成立重庆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通过高标准种植起到示范引领的效果。”重庆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介绍,公司将打造集蓝莓育苗、种植、研发、精深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国有控股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蓝莓种出来了,客人到我们这里就有看头和耍事了哟。”木凉镇汉场坝村6组村民黄玉学说,他在蓝莓基地打工,每天收入80元,能在家门口挣钱,他表示很满意。   蓝莓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惠。据介绍,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行产业种植订单式合作模式,直接合作关联种植基地7000亩,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方式,直接带动当地2000多名农户增收,实现共建共享。   根据《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推进蓝莓育苗基地发展,加强组培育苗,在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南平镇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推进在河图镇、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布局的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集中发展优势品种蓝莓种植。蓝莓产业将围绕蓝莓良种繁育、规模种植、休闲釆摘、预冷保鲜、深度加工、品牌营销、观光旅游、食品开发、包装物流等链条环节,持续推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

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