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航
当我们站在河图镇海拔720米的生态茶园,看见晨雾缭绕中采茶人指尖翻飞,听见茶青簌簌落篓的声响,仿佛听见千年茶文化的时光门环正被缓缓叩开。这里不仅是南川绿茶的故乡,更承载着一部用茶香写就的文明史诗。
茶的文化经久不息
从注重烹煮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精行俭德”人文精神,到系统化进行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熵盏、点茶,涵养借茶励志的操守和淡泊清尚的风度,河图茶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他们恪守“天时、地利、人和”的制茶古训,春分前后采摘“雀舌含珠”,谷雨时节撷取“旗枪展翠”,每个时令都对应着独特的采摘口诀;坚持非遗“九转回香”工艺,将杀青温度精确控制在78℃,使茶多酚与氨基酸达成黄金比例。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工艺的执着,让河图茶汤始终保持着“金圈挂壁,兰香入髓”的独特韵味。金佛玉翠、金佛瑞芽、金佛红茶等系列产品,连续两届在重庆市斗茶大赛中获评“重庆好茶”一等奖等荣誉,增添河图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茶的传承生生不灭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以茶会友、吟诗作对,茶早已深深扎根在华夏大地。河图镇茶树的根系也深深扎进巴渝文化的土壤里,明代《茶经补注》记载的“渝南绿芽”,也就是今天的南川绿茶,其生长地就包括河图镇。长坪村青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见证着这里曾是西南茶马互市的重要运输要道;老茶农家中保存的百年木制揉捻机,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祖辈“三炒三揉”的传统技艺。
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传统茶文化的交流传承也焕发新生机,河图镇通过电商推荐、直播带货等方式带领游客领略茶叶产业和乡村风貌,广大中外青少年在“万里中国”主题外宣活动中亲身体验采青叶、学炒茶,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片浸润着茶香的乡土,正以新的方式将文化血脉化作丰厚的文化盛宴。
茶的经济欣欣向荣
茶,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茶文化的积极传承,也带动着茶产业的欣欣向荣。
河图镇积极发挥国企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示范作用,推进村企农联结共建共享,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致力于整合南川茶业资源,着力打造融生产、加工、销售、研学、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全产业链条,项目每年可接待观光、研学、体验游客30万人次,直接为周边农户提供务工岗位200余个,帮助户均年增收约2万元,实现企业用工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双向赋能;吸引社会资本、返乡居民、本土人才等发展茶家乐、农旅产业10余家。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产业正辐射带动着河图镇及周边片区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茶的生态和谐共生
河图镇坚持着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辖区3000亩茶叶产业全面运用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标准打造全国果菜茶(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
同时,优良的茶叶资源,也让河图茶园成为农旅融合游接待点,通过“茶业+旅游+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模式,将茶叶基地打造成一个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艺术+实践”校企共建研学写生基地战略合作。
随着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茶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走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推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当夕阳为万亩茶山镀上金边,茶农们围坐老茶馆,粗陶碗里漾开的不仅是琥珀色的茶汤,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茶已经成了乡村大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黄金”。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浸润着匠心的乡愁,让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作者系河图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