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种出好“钱”途

       宋建从地里采收的新鲜赤松茸。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订单排好了,估计今天还要采1000公斤。”这几日,重庆马家屋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建在自己的赤松茸基地,忙着安排工人采收、分拣、装箱、发货……目前,赤松茸单日销售量已经达到2000公斤。   该基地位于黎香湖镇和白沙镇交界处,连绵起伏的大山间,一块块原来撂荒的土地被平整出来,一个个赤松茸“隐藏”在土地杂草间,用白白胖胖的身体撑起一把棕褐色的小伞,扒开草丛发现,赤松茸有单独生长的,有扎堆生长的,每一个、每一堆都长势喜人。   宋建介绍,目前,公司的赤松茸室外种植基地有85亩,是去年11月种下的,今年3月开始采收,每季采收期为20天,中间间隔3天再次采收,采收期将持续到6月,目前已经开始采收第三季,单日采收量从500公斤到2000公斤不等。受前期天气影响,赤松茸还未达到最高产量,在后续气温、雨水、光照相对稳定后,预计在第三季尾声每日采收量能达到4000公斤。   “基地里的赤松茸品质相对稳定,所以市场销售渠道和价格都比较可观。”宋建说起近来赤松茸的销售情况,按捺不住脸上的笑容,“赤松茸销售分四个等级,特级品质最好售价能达到每公斤160元,就连赤松茸菜菇每公斤售价都能达到12元,亩产1500~3000公斤,平均每亩能卖出2.5万元。”   为了给市场提供品质较高的赤松茸,宋建在基地新建400立方米的冻库,还添置了载重8吨的冷藏车,对赤松茸进行保鲜运输,确保客户收到的赤松茸新鲜、品相好。据了解,目前,宋建已与上海、江苏等城市搭建起销售渠道,与重庆38家连锁餐饮店和4家星级酒店签订了赤松茸销售合同。   赤松茸发展前景旺盛,基地的工人也跟着鼓起腰包。宋建说,基地带动黎香湖镇、白沙镇近30人在此长期务工,帮助解决当地留守老人和妇女务工难的问题。

2022-04-29

乡村振兴春耕忙 田间地头抢农

        4月23日,石溪镇南茶村村民在给秧田浇水。瞿明斌 摄        4月21日,南城街道清泉社区居民在移栽秧苗。特约通讯员 李建新 摄        4月23日,福寿镇农胜村村民在翻土整田。刘琼 摄        4月25日,东城街道三秀社区居民在油菜地里收割菜籽。   连日来,我区村民顺应自然规律抢抓“春雨贵如油”好时节,耕地、整田,不误农时进行春耕春种,做到满栽满插“不撂荒”土地,力争稳产增产多打粮食。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4-27

守护好南川的畜禽种质资源

守护好南川的畜禽种质资源 初步发现南川鸡和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为新畜禽遗传资源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工作人员在调查金佛山中华蜜蜂种质资源情况。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工作人员在调查南川鸡生长环境。   近日,记者从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了解到,去年6月,我区启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畜禽遗传资源面上普查及数据填报工作。   本次普查已知我区畜禽遗传资源共12个畜种、27个品种,初步发现新资源2个,分别为南川鸡和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拟申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高级畜牧师姚福吉介绍,此次普查覆盖全区34个乡镇(街道)244个行政村(社区),其中,无遗传资源的行政村(社区)25个,有资源的行政村(社区)219个。行政村(社区)普查率、有资源行政村(社区)填报率、有资源乡镇(街道)完成率均为100%。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主任陈伟介绍,为做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及保护工作,我区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将普查工作充分与乡镇(街道)畜牧兽医水产站动物疫病包片工作机制衔接起来,层层压实责任,村村有普查员;加强与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畜牧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共同推进南川鸡、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陈伟表示,下一步,将落实措施,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全面、系统掌握我区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和分布状况,特别是做好新资源挖掘工作,保护和利用好南川的珍稀、濒危畜禽遗传资源。   挖掘资源历史 讲好资源“故事”   为进一步挖掘南川鸡和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的差异性特点,3月中下旬以来,记者跟随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工作人员,翻阅史料,走访村民,深入挖掘资源历史,收集整理资源背后的故事。   村民养蜂历史悠久   今年59岁的大有镇水源村7组村民辜建明说,上世纪30年代,他的爷爷辜少甫就在房屋周围养蜂,当时养蜂还是用椭圆形状的老式养蜂桶,最多时能收蜜200多斤。   辜建明说,那时候,原马嘴乡(今三泉镇马嘴村)有货物交易场所,当时重庆客商就用稻米来换蜂蜜。金佛山蜂蜜在当时就是非常畅销的商品。后来,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现在他成立了甘美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养蜂。   金佛山上的自然蜂群   说起金佛山的蜜蜂,辜建明说起自己早年间的故事。   那是1996年的一天,他和朋友经过金佛山东坡半山腰小地名叫歪嘴石的地方,耳畔听到蜜蜂的“嗡嗡嗡”声,仰头向四周查看,发现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树上有一个树洞,朝里看,发现树洞的一角挂着一个约一米高的蜂窝。   辜建明说,这蜂窝的一列脾就长一米,蜂蜜量50多斤。一巢蜂的蜂蜜量达到普通蜂桶蜂蜜量的三倍。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高级畜牧师汪国领说,我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立体性、多样性气候明显,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发现如此大的蜂群,说明金佛山自然资源好,孕育出拥有优异生物学特性的中蜂。   多个地名叫“蜂桶岩”   “我们这里的小地名叫‘蜂桶岩’,可能是岩石形似蜂桶而得名。”大有镇水源村4组蜂桶岩蜜蜂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光培说。   他说,以前蜂农将蜂桶背到山上的岩壁下,将空蜂桶固定好,等蜂群自动“送上门”。如果运气好,蜜蜂会成群结队地飞来,自己钻进蜂桶里。然后蜂农用厚厚的布一裹,连桶带蜂背回家,“土蜂”就这样在“人间”安营扎寨了。   记者跟随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工作人员查阅资料和走访时了解到,我区小地名叫“蜂桶岩”的地方很多,除了大有镇水源村,南城街道双河场村、头渡镇柏枝村均有“蜂桶岩”,黎香湖镇东湖村还有一个“上蜂桶岩”,足见我区有悠久的养蜂历史,并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   筑巢“招蜂”形成经验   在金佛山周边地区,每家每户都爱在房前屋后挂蜂桶“招蜂”。   辜建明说,“招蜂”是一门手艺活,摆放蜂桶很有讲究,靠的全是经验。新做的蜂桶,蜜蜂不爱来,要先用蜂蜡擦新蜂桶,用柏枝皮点燃熏蜂桶。   如何摆蜂桶?以辜建明的经验,蜂桶要摆放在容易被蜜蜂发现的地方。同时要避开上午10点到中午1点这个被太阳晒到的时段,且蜂桶前两米,不要有任何遮挡物。   把蜂群留下,当地人叫“收蜂”。据介绍,蜂群转移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蜂群体量太大,要正常“分家”;二是蜜源不够;三是蜂巢被毁,蜂群被迫“搬家”。   “收蜂”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款待”好“向桶蜂”。“向桶蜂”就是一群蜜蜂分群后寻找另一个“家”的侦察兵。   如何区分“向桶蜂”呢?辜建明说,就得看它的脚。普通的蜂,飞行时,脚就像飞鸟的脚一样,是顺风方向向后紧贴着身体的,而“向桶蜂”是向下垂着的。   有经验的蜂农发现“向桶蜂”,就会尽快打扫蜂桶,迎接它的到来。   “特别是蜘蛛网,一定要打扫干净。不然把‘向桶蜂’网住了,它就不能回去报信,蜂群就不能到来。”辜建明说。   蜜蜂入户筑巨巢   别人都是“招蜂”上门,而大有镇水源村7组蜂农梁明忠却是蜜蜂主动上门“安家”。   梁明忠今年76岁,他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家楼上有一个高1.5米、长3米、宽1.2米的空粮食柜。   有一天,一群蜜蜂在柜子里筑了巢。这个蜂巢位于柜子的一角,蜂巢的最大直径达70厘米,高80厘米,像一个圆锥桶一样吊在柜子一角。   梁明忠当时非常高兴,他说,以前没有买卖蜂群的行为,全靠蜜蜂自己来,如有蜜蜂前来,就像燕子飞到家筑巢一样,预示着家庭兴旺。   梁明忠非常珍爱这群到自家粮柜里安家的“小家伙”,平时尽量不去打扰。取蜜时更加小心翼翼,先用柏枝皮熏开蜜蜂,再取蜜。这一巢蜂前后养殖了10多年,后来他们搬家,这巢蜂才散去。   梁明忠认为,蜜蜂在柜子里筑这么大的巢,一是证明金佛山蜜蜂品种优良,蜂巢能达到如此大的程度;二是证明产量非常高,普通的列脾平均一次取蜜20斤左右,而这个一次取蜜60斤以上,是普通蜂桶的3倍;三是证明金佛山的蜜源好,能够供应如此大的蜜蜂种群。   做蜂桶不能用有气味的木材   南城街道双河场村8组村民秦兴怀今年75岁,养蜂已有50年。   秦兴怀说,本地蜂身上是乌黑色的,身上有麻点,身材偏大且耐寒,早出晚归采蜜很勤快。它的性格和气候有关,天气闷热就会很烦躁,容易攻击人。   秦兴怀说,做蜂桶不能用有气味的木材,如香樟等,最好用杉木、杂木等做蜂桶。蜂桶上开眼最好开在下面,蜜蜂喜欢在桶里黑暗的地方筑巢。木制的蜂桶如果有较大的缝隙,要用水牛粪糊住缝隙。   秦兴怀说,如果蜜蜂太多,就像人一样要分家,分蜂大多在春分时节,且分蜂的场面很热闹,邻近的几家人都用尽招数吸引蜜蜂到自家的蜂桶。   用蜂蜜治牛病   今年81岁的刘联光曾在原古花乡畜牧兽医站当站长多年。他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户大多用牛犁田,但牛喝了含水蛭的水,就会得病。   刘联光说,牛若喝了含水蛭的水,就会消瘦脱毛,气血不振,失去耕作能力。受当年医疗条件的局限,他和同事便尝试用“土方法”来治牛。   刘联光说,以前蜂蜜是奢侈品,但却是治疗水牛寄生虫病的特效药,先给牛喂10个鸭蛋,隔10几分钟后,再灌1斤纯蜂蜜,连续治疗3次,就能有效。   “经我手治疗的牛有上千头,证明很有效。”他说,当地人都认为蜂蜜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个方子是有经验的民间兽医韦果木传授的,说明当地养蜂治牛病很普遍,并且历史久远。   冯九姑靠鸡发家的传奇   在大有镇石良村5组石良山下的渝黔古道边,有一座古墓名“冯九姑墓”。根据墓上的文字记载,该墓建于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墓前立有2012年列为南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今年92岁的村民江开权说,冯九姑的故事在当地很有名,他小时候就经常听。   据他讲述,冯九姑由于幼年生“天花”,脸上有麻点,年方二十还不愿嫁人,父母作主让冯九姑与张家公子结婚,后被夫家休弃。   冯九姑回到娘家后,做起了鸡蛋生意,将乡下的鸡蛋收购上来,然后转销给下重庆的挑夫,由挑夫挑到重庆销售。在收鸡蛋的同时,冯九姑又孵养小鸡,将孵养的小鸡卖一部分,自己饲养一部分,就这样,冯九姑以蛋孵鸡,以鸡养鸡,养鸡生蛋,生意越做越大,多年下来,挣了不少钱。   有了钱后,她还广发善心,除资助穷人外,还捐资修桥铺路,修石良桥时她也捐了银子。石良桥竣工后,她请修桥的石匠师傅给她自己修了一座坟墓,当地人称为“鸡蛋坟”。   冯九姑在渝黔古道边收售鸡蛋,由挑夫经古道挑到重庆销售,可以说明当时南川鸡的养殖已经达到非常大的规模,同时说明鸡蛋的品质很好,很畅销。   “月米酒”送鸡、蛋的习俗   “南川鸡”饲养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南川县志》记载:“清朝初年间,婚后头胎生育,主人必办‘月米酒’(生小孩后7天左右),亲友俱送鸡、蛋及婴儿鞋袜等祝贺。”   南川土鸡鸡肉细滑,骨小,鸡汤鲜、甜。煮食时香气满屋,汤面有层较厚且金黄的鸡油,营养丰富。特别适合孕妇、产妇、老人、小孩食用。   江开权说,以前南川农村还有“送米酒”吃“满月蛋”的习俗。“送米酒”一般是娘家人准备好鸡、鸡蛋和米酒等食物,等到外孙出生后将这些东西送去,看望坐月子的女儿和刚出生的小外孙。   孩子满月后,要摆“满月酒”宴请村里人,而“满月蛋”就是主家提前把鸡蛋染成红色,作为回礼送给来吃酒席的客人们的。   金佛山中蜂形态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高级畜牧师姚福吉介绍,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体色以黑为主,兼以黄黑相间,吻较长,具有适应性强、飞翔迅速、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等特性,并且具有群势强、产量高的优良性状和生产性能。   南川鸡、蛋长怎么样?   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高级畜牧师汪国领介绍,南川鸡成年公鸡体型中等,体质结实,雄壮。羽毛紧凑,黄、红色羽色,皮肤白色,颈羽金黄发亮、鲜艳,带金属光泽,主、副翼羽和尾羽为黑绿色;喙黑色,脸红色,冠中等大、单片为主,有少数脚羽。   成年母鸡体型较小而圆,肌肉结实;羽毛松,羽色淡黄或麻黄,肤色以白色为主,尾羽尖黑色;喙粉色,脸红色,冠小浅,冠型以单片为主,头部清秀,凤头占20%左右;跖粉色为主,胫细短,有少数脚羽。   南川鸡母鸡年产蛋量80~140枚,蛋重42~53克,与普通鸡蛋相比,鸡蛋个头偏小,蛋白浓稠。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记者黎明采写或拍摄)

2022-04-22

我区举行古树茶推广研讨会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4月20日,我区举行古树茶推广研讨会,来自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的专家学者、重庆市茶产业协会经销商、重庆金山湖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等30余人参会。   研讨会上,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勤晋向与会人员分享“世界人工种茶起源地初考”,重点就古树茶的历史背景、金佛山沿线发现情况、古树茶利用价值等进行详细讲解。据了解,刘勤晋是西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评选出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刘勤晋长期从事茶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带领学生到南川开展古树茶生态环境和形态学调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特色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在古树茶推广上有独到见解。   随后,重庆市古树茶研究院院长梁国鲁就古树茶选种育种情况进行分析讲解。目前该研究院在南川找到古树茶品种分为金佛山古树茶、柏枝山古树茶等三种,通过现有品种精选研究出古树茶优良品种,让古树茶的品种更加优良、发展更加稳定。   “古树茶香味浓厚,是红茶中的佼佼者。”“热茶香气回甘,凉茶不苦不涩。”“茶耐泡、汤色清透。”……研讨会后,参会人员通过“盲评”的方式选出“最喜欢的红茶”,现场由茶艺师分别泡出来自我国各个地区的红茶,参会人员一一品尝,选出自己喜爱的红茶品种,最终古树茶以得票数最高成为大家喜欢的红茶品种。

2022-04-22

谷雨至 百谷生

        ▲谷雨时节,大观镇铁桥村现代农业综试基地,村民正在移栽优质稻新品种。 蒋小波 摄        ▲谷雨时节,福寿镇大石坝村6组,当地村民正忙着耕田、施肥、插秧。 特约通讯员 李在华 摄        谷雨时节正值制茶高峰期,村民在大观镇铁桥村大坡茶园采茶,为加工厂供应茶叶鲜叶。周小顺 摄   4月20日,谷雨时节来临,我区各地村民抢抓农时加紧春耕春种工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2022-04-21

谷雨至农事忙

        4月19日,南城街道清泉社区居民在田间劳作。   4月20日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后,气温升高,昼晴夜雨天气增多,田间农作物迎来了最佳生长时节,我区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民劳作的身影,他们抢抓“春雨贵如油”天气,不误农时管理玉米、栽插水稻。   瞿明斌 摄

2022-04-20

“老蜂农”辜建明的新生活

     ■ 记者 黎明   4月13日,大有镇水源村7组蜂农辜建明正在查看自己养殖的中蜂。只见几十个蜂箱安放在房前屋后的树林中,每个蜂箱前,蜜蜂不断飞进飞出,辜建明脸上满是专注。   “我们水源村蜜源丰富,早春有野桂花、野樱桃、灯台树、桐花、刺泡等,夏天有黄柏、漆树,秋天有刺龙泡、五倍子、玄参……花的种类多,产的蜂蜜质量好,不愁卖。”辜建明介绍。   今年59岁的辜建明,是从父亲手里接过蜜蜂养殖的接力棒。   “从小就喜欢养蜜蜂,以前是小打小闹的老式养蜂,现在是规模化的新式养蜂,把养蜂发展成了产业。我以前对养蜂一知半解,全靠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举办的技术培训,让我掌握了养殖技术。”辜建明说。他原来是用老蜂桶养殖,最多19桶。2008年开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新式蜂箱养蜂,并运用分蜂技术,蜂群从过去的40多群增加到现在的120群。   养蜂多年,辜建明通过自身努力和摸索,有了自己的一套养殖方法,他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蜂“土专家”。   “中蜂养殖技术性很强,技术不到位,就很容易让蜜蜂逃跑或造成蜜蜂死亡。村里只要是想养蜂的找我学技术,我都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辜建明说。   如今,辜建明成立了甘美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说,现在每公斤蜂蜜能卖到240元,一年收割500公斤左右,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也越来越好。   辜建明是我区大力发展中蜂养殖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中蜂养殖,采取送蜂箱、送技术的形式,促进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区有蜂农4390户,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大户50户,纯收入上10万元的养蜂户达60多户。

2022-04-15

春暖农事忙

        兴隆镇金禾村村民在栽插水稻。        石溪镇盐井村村民在栽种田坎玉米。        兴隆镇金花村村民在采摘白茶。   暮春时节,天气晴好,我区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处处是农民劳作的身影,他们抢抓“春雨贵如油”天气,采茶、挖土、插秧等,不误农时开展春耕生产,为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夯实基础。   瞿明斌 摄

2022-04-13

区供销社开展春耕农资打假行动

     南川网讯(记者 陈蕗颖)当前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区供销社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开展春耕农资打假行动,保障农资供应和农资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农资市场环境。   专项行动中,检查人员深入各乡镇农资经营网点,通过查看销售商进货单、现场抽查等方式,重点对种子、农药、化肥等春耕备耕农用物资,以及农资经营单位是否存在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农资标签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销售过期、变质、失效以及国家禁用农资产品,是否依法建立进销货台账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检查,保障农民春耕生产不受损害。   同时,对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开展督导,提高防范“三无”农资的意识,强化农资供应源头治理,并向销售网点经营人员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讲解农资识假辨假与依法维权等知识。

2022-04-13

非法电鱼4.3公斤 生态补偿4000元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近日,市民赵某、苏某、吴某三人在龙岩河干流增殖放流价值4177元的成鱼和幼鱼,以此对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   事情还得从去年7月说起。去年7月31日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赵某、苏某、吴某三人携带自制电鱼工具前往东城街道三秀社区附近的龙岩河干流,通过电鱼得到野生鱼类若干,后被附近居民举报。   经区公安局立案侦查后,确认居民举报属实,三人当晚捕获小白鱼2.9公斤、鲫鱼0.9公斤、黄辣丁0.1公斤、鲢鱼0.1公斤、泥鳅0.3公斤,总计捕获野生鱼类4.3公斤。   据了解,龙岩河干流是重庆市公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河流,长江十年禁渔期间,禁止在河流内捕捞野生鱼类,一经发现将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   随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指派专家,对赵某、苏某、吴某三人在龙岩河干流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建议采取在电捕水域直接放流价值4177元的鱼类,对受损水体进行修复,其中,成鱼487元、幼鱼3690元。   经区公安局、区人民检察院、区农业行政执法支队等相关单位和部门认定,三人非法电鱼的行为,对鱼类资源造成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依法追究生态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在非法捕捞水域通过增殖放流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区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提醒,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举措,在此期间,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2022-04-12

农田种满 “致富花”

       4月10日,南平镇石庆村美贤蔬菜合作社,菜农正在运输采摘的花菜。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栽种花菜、白菜、西红柿、茄子等各类蔬菜50亩,吸纳20名村民就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4-12

区科协:蜂农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蜂农在现场进行养蜂技术交流。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近日,区科协在大观镇龙川村举行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训暨养蜂实用技术培训,我区养蜂技术人员、合作社成员、养殖大户、村民等参加培训。   培训现场,养蜂技术人员结合蜂场春繁管理要点进行讲解,重点对春繁场地选择、蜂群春繁饲料、蜂群适当保温、培育蜂王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蜂王如何培育得更好?”“蜜蜂头朝内是什么情况?”“蜜蜂飞逃的诱因是什么?”……培训中,蜂农提出自己的疑问,技术人员一一解答,大家也纷纷结合自己的养蜂经验进行探讨。   据了解,区科协以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乡村振兴书记工作室、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聚焦大观片区、金山湖片区等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围绕中药材、方竹笋、茶叶、中华蜜蜂、优质稻和蓝莓等产业,整合市级有关学会、区农学会、区养蜂协会等重要科技力量,采取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课程、推进技术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用3年时间打造2个以上科技培训基地和多个特色产业教学示范点,全面培养乡村振兴本土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悉,该培训以课堂理论学习和田间实际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并建立科技专家与本土科技人才微信交流群,便于大家及时交流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022-04-11

春水盈盈好肥田

       农谚曰:春雨贵如油。清明过后雨水天气增多,石溪镇盐井村村民抢抓时节耕地整田,为水稻栽插提前蓄水肥田。蓄水后的盐井梯田银光闪闪、波光粼粼,犹如一幅山水画卷,美不胜收。瞿明斌 摄

2022-04-11

我区蜂蜜产值达1.8亿元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南城街道双河场村蜂农秦兴怀正在管理自己的蜂群。每年,秦兴怀卖蜂蜜的收入在15万元左右。他告诉记者,这个春季,金佛山地区蜜源丰沛,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据了解,目前我区饲养中蜂13.5万群,蜂产品年产量1500吨,产值达1.8亿元,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高级畜牧师姚福吉介绍,我区中蜂饲养主要分布于头渡、德隆、三泉、水江等乡镇,区内蜜源植物2000余种,其中玄参和玉簪花在全国种植面积第一,丰富的药用蜜源酿造出的特色产品“金佛山药蜜”,很受消费者欢迎,具备发展中蜂养殖和生产特种药用蜜的良好生态条件。   近年来,我区将中蜂养殖作为一大特色产业进行打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建立重庆市级“中华蜜蜂保护区”,同年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2008年我区建立了“中国养蜂学会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地”,金佛山中蜂蜜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举办了重庆市首届“金佛山中蜂文化论坛”;2011年3月,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注册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成为国家蜂产业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示范县;2012年举办了首届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论坛(中国西部)暨重庆市蜜蜂文化节。   目前,我区有蜂农4390户,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大户50户,纯收入上10万元的养蜂户达60多户。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46个,蜜蜂家庭农场172个,蜂农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同时,科学养蜂也在蜂农中形成风气,我区发放养蜂证637个,养蜂初级工10人。蜂农夏和全获得“亚洲优秀蜂农”,广英福、唐洪获得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金佛山药蜜’很受游客欢迎,价格几乎是每年都在涨。”姚福吉介绍,中蜂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优质蜂产品,更大的贡献是为农作物授粉,是山区农户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2022-04-11

田间地头的安全课堂

        民警为采茶工讲解安全知识。 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大姐,上班不能坐无牌无证的摩托车哟。”近日,兴隆派出所民警走进白茶基地为采茶工讲解疫情防控、道路交通、电信诈骗等安全知识。   随着采茶季的到来,当地村民纷纷前往茶叶基地务工,仅兴隆白茶基地每天的采茶工就有200余人,因用工需求量大,基地从南平、南城、木凉等毗邻乡镇(街道)招聘采茶工。“经过走访了解,采茶工大多年纪偏大,留守妇女、老人居多,这部分人群对疫情防控知识、道路交通安全、电信诈骗等信息了解不足,结合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把安全知识宣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兴隆派出所所长张长宇介绍。   当天中午,正值该基地收购茶叶的时间。在收购现场,派出所民警结合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跟采茶工拉起家常,“你们是怎么到基地上班的?”“坐别人的摩托车。”“骑自行车。”“跟着基地的车辆一起过来。”……民警提醒采茶工,上下班途中不能乘坐无牌无证的车辆,如果乘坐摩托车要戴好头盔做好安全防护,遇上驾驶人员喝酒后一定要劝告他们酒后不开车,任何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都可以向当地派出所举报,道路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这段时间你们天天来采茶,收入也提高了,钱拿到该怎么办?”面对民警的提问,村民热情地回答着,“银行存起。”“买点鸡鸭回去喂。”“回去修房子。”民警接着说:“自己用了就好,千万不要被别人骗走了。”随后民警结合村民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电信诈骗,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向大家普及了如何防止电信诈骗、遇上电信诈骗该怎么办等知识。   据了解,随着我区企业节后复工复产,春耕春播、采茶季的开始,区公安局结合促发展保生产的工作要求,各地派出所纷纷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工厂面对面向大家宣传安全知识、检查安全设施设备。   当天,民警还在白茶基地加工厂房内对消防和防盗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白茶基地负责人甘江涛说:“派出所开展上门服务很不错,加强村民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规避安全风险,让企业能更好地发展。”

2022-04-08

天晴农耕忙

   随着天气晴暖,我区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农事活动,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图①:4月5日,乾丰镇新元村胡家院子的村民在栽种玉米。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图②:近日,木凉镇玉岩铺村13组,村民在辣椒基地栽种辣椒秧。陈雪佳 摄        图③:近日,大观镇龙川村,村民正忙着犁地。记者 喻梵 摄  

2022-04-08

春暖育新苗

          3月26日,在鸣玉镇文化社区一家种苗培育基地,农民在大棚内管护种苗。   时下正值春耕时节,农民抢抓农时培育种苗,供应市场。   记者 喻梵 摄

2022-03-30

茶园披上 “黄金甲”

        3月23日,茶农在乾丰绿色生态茶园采摘明前茶。   近年来,我区将全区12万亩茶园打造成绿色有机生态茶园,推广土地测土配方施肥,用农家有机肥替代化肥。在病虫害防治上禁止施用农药,采取在茶园安置“粘虫黄板”进行物理杀虫,达到无公害生产茶叶,以茶叶品质增大市场占有率。   瞿明斌 摄

2022-03-30

茶园来了“帮帮客”

        3月18日,冷水关镇机关、村社干部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在采摘明前茶。   今年春茶开采后,气温陡然回升,古道茶业2000余亩早春茶出现了采茶工短缺的“困窘”。为此,冷水关镇机关、村社干部志愿者组成“帮帮客”服务队,走进茶园“当一天茶农”帮助采摘明前茶,缓解茶叶企业明前茶采摘遇到的采茶工短缺难题。   瞿明斌 摄

2022-03-22

春满菜地育苗忙

        村民正在搓肥球育苗。 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又是一年春播忙碌时,3月10日,在水江镇劳动社区广财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几位村民正忙着制作育豇豆苗的肥球,一会儿工夫,只见成垄的土地就被小小的肥球铺满。   “搓肥球可是个技术活,首先泥巴要碾细过筛,然后在泥巴里混入适量的复合肥和有机肥,这样种子才能被肥料包裹着。”村民梁大秀说。   记者看到,肥球育苗需要村民配制营养土,在充分搅拌后,将营养土揉捏成圆团,然后像包汤圆一样,把圆团按出一个窝,将种子放入肥球中心,再团成团,铺成一垄一垄的,上面盖上薄膜,就静待种子发芽了。   “肥球育出的蔬菜苗20天后就可移栽,为夏季蔬菜早上市打下基础。”基地负责人周碧云介绍,如果采用传统撒种的方法育苗,会造成种子的大量浪费,同时,出苗的质量也不高,蔬菜肥球育苗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实现蔬菜的早播早栽、因时播种,避开或减轻不利气候危害,实现蔬菜丰产丰收。   周碧云说,基地面积有130多亩,现在育有豇豆、丝瓜、苦瓜、一串铃南瓜等苗子,要想蔬菜早上市,还要抓紧育苗。目前,地里每天需要搓肥球的工人近20名。   近年来,水江镇因地制宜,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业主建设蔬菜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022-03-17

我区“三管齐下”整治农村面源污染

     ■ 记者 黎明   近日,水江镇劳动社区广财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周碧云正和村民一起给地里的蔬菜苗子覆盖上地膜。周碧云说:“我们是可降解地膜推广示范点,这样的地膜可重复使用,并且可降解。”   截至目前,我区已有水江、金山、南平、大有等8个可降解地膜推广示范点,全区铺设面积已达520亩。   自2018年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我区累计回收废弃农膜398.9吨,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9%、2.6%。   加强防控 土地绿色治理   “普通地膜经过使用后,残膜难以清除干净,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破坏土壤结构,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生长。”河图镇长坪村品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祥说,普通地膜使用后残膜难以清除干净,使用可降解地膜的价格虽然较高,但使用后便于再回收利用。   近年来,我区通过设立推广示范点,以点带面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户使用可降解地膜,充分促进农膜利用的“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助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顺利推进。   畜禽粪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区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253家,连续2年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大力推广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异位发酵床”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6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推广技术 减少肥药污染   “化肥农药用多了土地承受不起,容易酸化、板结,应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日前,太平场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赵大伦来到河沙村蔬菜示范基地就农药残留问题进行抽样检测,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该镇农技人员每个月都要对种植户施用化肥和农药进行督促和指导,使减少化肥、农药“双减”目标落到实处。   区农业农村委组织干部职工和农技人员深入大有镇、三泉镇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市控点例行监测现场勘探工作,全面启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170个市控监测点位建设工作,落实落地化肥农药“双减”措施。   “我区农药、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提前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中心负责人介绍,减少农业化肥使用,我区重点在“精、调、改、替”上下功夫,精确控制施肥量、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我区正实施土壤酸化治理2.5万亩。   综合利用 秸秆变废为宝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我区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相关知识,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委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指导,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综合利用效率,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   此外,我区正在兴隆镇金花村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重庆朗沃农业专业合作社承担,将投资280万元,建设一座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包含厂房、设备、厂区附属设施设备及秸秆收储点,其中包括生物有机质生产A区新建秸秆发酵车间2419平方米,采用秸秆综合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处理秸秆,并在项目地周边乡镇建立5个秸秆收储点。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收集处理秸秆10000吨的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年生产秸秆基质4000吨。每年可为农户直接增加秸秆销售收入400万元,企业减少东北草炭土、进口泥炭等的采购支出,节支增收200万元以上,同时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2-03-17

我区打造32万亩优质稻基地 推动“南川米”规模品牌双提升

        3月15日,福寿镇大石坝村村民正忙着平整秧田,为春耕生产做准备。特约通讯员 李在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3月15日,西城街道永合社区1组村民文世录和妻子正在进行水稻地膜保温育秧,他计划今年种植3亩水稻,目前正抢抓时节进行春播。今年,我区将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优质稻基地32万亩,建设绿色精品稻米基地5万亩。   近年来,我区着力抓示范基地、抓精深加工、抓科技支撑、抓品牌营销、抓联农带农,优质稻米发展势头良好,“南川米”产业取得良好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区水稻种植面积38万亩、产量18.8万吨,绿色高端米价格可达40元/公斤,总产值实现6.6亿元。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今年,我区将聚焦品质提升打响“南川米”品牌。继续扩大生产,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优质稻基地32万亩,同时,实行品种、培育壮秧、规范栽插、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五统一”。优化品种,广泛开展优质稻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和品质鉴评,统一采购10个适宜我区种植的优质稻品种,依托1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2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推广。   此外,近年来我区投入2000余万元,改造提升精米加工生产线7条,建成投用储备粮公司日产精米100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精米约8万吨。在品牌打造上,统一使用“南川米”地理标志和“金佛山”公共商标,优质大米远销北京、广东、四川、新疆等地。

2022-03-17

草莓季疏果忙

        近日,大观镇中江村纷禹生态草莓园内,工人正对草莓进行疏果,为周末采摘旺季做准备。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3-14

茶山阿妹采茶欢

        仲春时节,木凉镇艾伦茶园里满山的茶树发出嫩芽,游客来到茶园体验采摘乐趣。   特约通讯员 罗川 摄

2022-03-10

我区计划发展油茶5万亩

        3月7日,大观镇南川油茶定点苗圃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栽种白花油茶树苗。   大观镇油茶苗圃基地建设规模200亩,年产茶苗300万株,目前培育的是长林系高产嫁接油茶5个品种。据悉,我区为重庆市八个油茶产业重点区县之一,计划发展油茶种植基地5万亩以上。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3-09

永安村:葡萄园里管护忙

      南川网讯(记者 梁向红)春季是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近日,位于南平镇永安村的腊梅富硒葡萄园里,工人们正抢抓时节,对葡萄进行科学管护,为今年葡萄丰收打好基础。   在腊梅富硒葡萄园,一排排葡萄藤架整齐排开,翠绿的葡萄藤长出新芽,工人们一边修剪枝丫,一边搭建大棚,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管画面。   果农王春梅介绍,春季雨水增多,搭大棚可避免过多雨水导致葡萄长虫。葡萄发芽后,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基地内,十多个工人将进行修枝、抹芽、施肥等工作,待葡萄长出双芽时,还要及时抹掉一芽,防止葡萄营养流失。   为了提高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该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化设施和有机肥栽培,种植的葡萄是全市唯一通过国家富硒认证的葡萄,含硒量比普通葡萄高,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促进成长发育等作用。   果园业主吴开伦介绍,目前,葡萄园面积共200多亩,种植有富硒葡萄、阳光玫瑰、摩尔多瓦、夏黑、水晶葡萄等8个品种,今年预计产出葡萄5万公斤。   近年来,该基地充分发挥交通和景区优势,发展采摘体验观光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葡萄销往全国各地。去年,还新发展蜂糖李约20亩。

2022-03-09

草莓园里春意浓 休闲采摘乐融融

        图①:前来草莓园采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        图②:游客在草莓园采摘草莓。        图③: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格外诱人。   2月27日,三秀妙果草莓园里,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市民悠闲地穿行在草莓园内,体验采摘的乐趣,享受这惬意的休闲时光。草莓园负责人邹启龙介绍,园内共有24个草莓大棚,亩产2000斤,品种有巧克力、奶牛、圣诞红等,采摘期将持续到5月左右。   特约通讯员 罗川 摄

2022-03-01

农机“体检”备战春耕

        农技人员与种植大户对农机设备进行维护。 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眼下正值春耕春播时节,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走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地,对农机设备进行“体检”,全面维护、保养,确保农机设备高效、优质投入春耕生产。   2月24日,在位于南城街道万隆村的车榜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插秧机、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设备摆放在仓库中,农技人员与种植大户逐一对农机设备进行维护,打黄油、换机油、检查机身各个零件,据该合作社负责人说:“农机检修是春耕的前提,今年他们将为周边农户提供水稻、油菜等作物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提高耕种管护效率。”   近年来,我区积极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村民等流转土地,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随之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据了解,去年全区农业生产投入各种农机具3.56万台(套),开展机耕作业面积8.952万公顷、机播面积2.646万公顷、机收面积2.778万公顷、机械脱粒粮食31.12万吨、农机运输作业28674万吨公里。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57.38%,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88%,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2.30%。   为保障农民利益,区农业农村委根据春耕春播需要,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机具进行定点全面检查,并安排技术人员开展上门检验、维修维护服务,及时排除设备故障,为顺利安全开展春耕生产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农技人员已走进大观镇、兴隆镇、南城街道等乡镇(街道)提供农机具维护维修技术指导,预计今年将有3.7万台(套)农机具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2022-03-01

种植羊肚菌 增收不分季

        冯秋容在采收羊肚菌。记者 李崎君 摄   南川网讯(记者 李崎君)2月22日,在大有镇水源村,种植大户冯秋容正在大棚里忙碌着,采收他种植的羊肚菌。   冯秋容从事蔬菜种植多年,是当地出了名的蔬菜种植专家,种植的番茄、黄瓜凭借其较高的品质,常年供应中心城区、綦江、万盛经开区等地。长期以来,冯秋容种植蔬菜只在夏秋两季,然而,去年蔬菜收获后,本应农闲的他,开始接触从未种植过的新产品——羊肚菌。   冯秋容告诉记者,去年在主打品种番茄、黄瓜收获后,土地就闲置了,他一直在思考,究竟应该怎么把土地利用起来,既不影响种植番茄、黄瓜,还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考虑过换季时种植青菜头,但是附加值不高,后来了解到了羊肚菌,大有镇无论是空气湿度、海拔高度,还是土地的含磷含钾量都很适合种植,最重要的是,羊肚菌属于‘冬种春收’的菌类品种,不会影响来年应季蔬菜的种植。”冯秋容说。   有了方向后,冯秋容于去年11月开始试种羊肚菌。他边种边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时下羊肚菌已经到了收获时节。   “羊肚菌单斤能卖到100元以上,今年试种亩产能有400斤左右,亩产值能达到4万元,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冯秋容笑着说,等他的种植技术更加成熟,羊肚菌亩产还能更高。   冬闲变冬忙,用勤劳的双手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种出“幸福花”,今年,冯秋容的收入又多了“一季”。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冯秋容对种植羊肚菌更有信心,他还计划着在今秋蔬菜收获后,进一步扩大羊肚菌种植面积,增加收入。

2022-03-01

青年根植“农村梦” 群众竖起大拇指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薄膜打开注意通风,天气热了就开始大量采收。”近日,黎香湖镇西湖村青年宋建、龚润平正在向村民讲解赤松茸采收前的注意事项,正在当“老师”的青年一个是福建人,一个是本地人。   “流转了560亩土地,先发展水果,现在开始发展赤松茸。”本地青年宋建说,以前在外面发展,回老家后看着青山绿水的家乡,让他萌生了回家发展的念头。此时,黎香湖镇政府也表示将大力支持他们回乡发展。   宋建是土生土长的西湖村人,2018年10月流转560亩土地开始发展农业。起初,发展了蜂糖李和稻田鱼,并注册了“黎香情”农副产品商标。“蜂糖李长得还可以,稻田鱼效果不是很好,就想着种植一些当地没有的品种来填补市场空白,增加经济效益。”宋建对自己在农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建认识了具有菌菇类种植技术的福建人龚润平,并把他带到黎香湖考察,看西湖村能不能种植菌菇。   经过龚润平实地走访后发现,西湖村一带不用大棚就能种植赤松茸,当地的气温、湿度、海拔等能让赤松茸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生长,这样长出的赤松茸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唇齿留香,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就这样,宋建和龚润平开始发展赤松茸,宋建负责日常管理和销售,龚润平便当起技术顾问。   “我很支持年轻人回来,不仅带来新观念,还让我们有事情做。”60多岁的村民谢长明长期在宋建这里工作,管护果林、栽种赤松茸等让他学到不少技术。据了解,赤松茸的种植是把原本的土地平整后,挖出50厘米宽的土堆,在土地里整齐排列,土堆上覆盖由麦皮、谷壳、玉米桔梗、动物粪便等混合而成的有机肥,让赤松茸在天然、无污染的环境里自由生长。   马上就要到赤松茸采收的最佳时节了,西湖村50亩土地里多了村民忙碌的身影,除草、通风……村民忙得不亦乐乎,天气暖和起来就能收获了。“他们回来让农村有了朝气,我们也有钱挣。”村民周先福向宋建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   宋建盘算着,赤松茸一年种两季,一季亩产能达到1500~2500公斤,目前市场价值根据品级每公斤17~40元不等,一亩地除去人工能收入3000~5000元。50亩土地每年最低能收入约30万元,再加上3年前种下的蜂糖李也要开始挂果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下一步,宋建将带动村民一起发展蜂糖李、赤松茸,把它们做成西湖村的重点产业,做成“黎香情”的品牌。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