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业农村委: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08-29

夜间灌溉帮茶苗“补水”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8月24日晚7点过,虽烈日晴空变成了晚霞西照,但田间地头仍热气逼人。此时,河图镇长坪村村民杨冬琴和田文淑开始给茶叶基地的茶苗浇水。  连日高温,让区惠农文旅集团在河图镇发展的2000多亩茶叶基地备受“烤验”。  “日间温度高,这时候浇水,地表温度会烧伤根系、损伤茶苗,所以只能选择在傍晚至凌晨浇水。”基地田间管理负责人郑秋华介绍。  “这些茶苗都是去年和今年栽下去的,因为近期日晒时间长,加上有的地方土层较薄、根系较弱,抗旱保苗迫在眉睫。”郑秋华说,这段时间基地每天组织80多人参与抗旱浇苗,要从傍晚开始,一直浇到次日凌晨才结束。  时间到了晚上9点多,天色已完全黑下来,在另一个山头给茶苗浇水的村民孙正荣,一手打手电筒,一边举着水管浇水,还不忘叮嘱同伴注意脚下安全,避免摔倒。  孙正荣说,村民们每天晚上两人一组,一人把着出水口,一人配合拉水管,一行一行地浇,保证茶苗“喝”够水。  据介绍,今年基地新修了8口蓄水池,保证了基地充足的水源,同时充分利用抗旱蓄水池和喷灌系统,完善了水管、水带、水泵等抗旱设施设备配置,还在山脚下的河里安装抽水泵,抽水浇灌。  郑秋华表示,抗旱保苗要一直坚持到旱情缓解,不敢停歇。他说,鉴于目前高温天气持续,他们也及时提醒茶农注意避暑,科学护苗。

2022-08-29

花椒管护按株承包实现一举多得

    南川网讯(记者 刘晓娟)眼下,水江镇双河社区2组的花椒基地里,村民正在管护花椒树,虽然这段时间是水稻成熟、村民进入农忙收庄稼的时节,但花椒基地业主左国木却不担心花椒的管护问题。  “工人会自己安排好时间来管护花椒,而且管护得很好,不用我操心,我只需要每年采收的时候验收成果。”左国木说,他将花椒管护承包给农户,自己当起了“翘脚老板”。  2017年,左国木采用“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双河社区发展了600亩花椒。经过几年的管护,工人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花椒已进入稳定丰产期。  由于左国木在外地还有其他产业,不能同时两边兼顾,他想着,如果将花椒像承包工程一样承包给农户,管理费用包月按株算,合作社出技术和农资,让农户像管理自家农作物一样用心管理花椒,自己不就可以不用担心无法两头兼顾问题?  有了思路,2020年,左国木将基地的工人召集起来,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农户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月一株花椒管理费用为0.82元,花椒管护一年按11个月算,采收花椒一个月费用另算。  也许是因为没有这样实行过,大家都认为干一天给一天工钱更稳妥,没有人愿意承包。眼看几十个工人,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包,左国木心里略微有些失落,心想自己这个办法看来行不通。  让他没想到的是,开完会后的第二天,村民袁会仑找到了他,并告诉他,愿意试一试承包管理。  袁会仑和妻子两人都在花椒基地务工,为花椒树除草、调型、修枝、采收、烘干等环节他们都能做,所以他也大胆尝试,一次性承包了5000株。  承包当月正是花椒除草的季节,袁会仑夫妻二人自由上下班,有空的时候加加班,没想到,不到10天,夫妻俩就将承包的花椒树管理好了。  “以前看天上工,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一个月能干个20来天,算下来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工资,有时有事请个假又怕耽搁。”袁会仑说,没想到承包之后,只要把花椒管护好就行,时间自己安排,就像自己家做农活一样,夫妻俩一个月就能有4000元的稳定收入。  看着袁会仑夫妻俩10天就把一个月的工钱挣起来了,工人们立马来了兴致,纷纷找到左国木,表示也要参与承包。  “我们两个人承包3000株。”“我们三个人承包5000株。”……次月,村民们或以家庭为单位,或两三人成小组,将基地5万多株花椒苗全部承包了。  袁会仑夫妻二人见十天就将5000多株花椒管护完,又报名增加了1000株。如今,夫妻二人一个月管护6000多株花椒,再加上一个月的花椒采摘工资,一年下来,就能有近5万元的收入。  为了保证花椒品质,合作社每年会对每个小组的管护成果按每年花椒挂果量与品质来进行评比,管护得较好的,合作社会发放奖励,挂果量与品质在当年最差的,也会有一定的惩罚。  左国木说:“质量评比奖惩方式,可以让农户更有责任心,利于管护好花椒树,保证花椒质量。这样的模式实行了两年,花椒产量质量都不错,今年花椒的产量就有2.5万公斤。按株承包的方式,不仅将我的时间解放出来,农户也能自由支配时间来平衡家庭农活与花椒管护,达到双赢的效果。”

2022-08-26

水稻机收开启 机收面积占比达78%

    这段时间,我区低海拔地区的稻田一片金黄,水稻已经进入成熟期。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南城街道兴南社区11组,两台中型收割机分别在各自区域作业,割稻、脱粒、扬场、入袋等采收环节一气呵成,村民只需要将稻谷带回家后翻晒脱粒,整个过程,流畅省力。虽然这段时间高温天气持续,但目前来看收成并没有受到影响,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 罗文华:收成好,今年收成好得很,点都没有(受灾),搞得好。   田家粮油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 向祖培:我们从现在收割情况来看,一亩地是620公斤左右,与去年相比持平。   据了解,南城街道的水稻种植采用专业合作社指导,实施统一管理,既让让老百姓省心,也保证了水稻的收成。   田家粮油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 向祖培:我们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农药、统一全面施叶面肥,现在的结穗率应该是90%以上,平时正常情况下,我们是80%的结穗率,今年达到90%,是非常好的表现。   目前,我区共有水稻38.2万亩,机收面积由往年的74%增加到78%,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升高。

2022-08-23

高粱红了

       村民拿着新收割的高粱喜笑颜开。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眼下,正值高粱成熟季节,河图镇中图村高粱地里一朵朵高粱穗饱满壮实,染红了漫山遍野。村民们纷纷抢抓时节收割高粱,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村民莫大伦正忙着收割高粱。他告诉记者,从前期整地到现在收割高粱,他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天不仅有80元工钱,而且就近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  据了解,今年,中图村把高粱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优质气候与土壤资源,由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与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流转村民撂荒的土地,种植高粱600余亩。  “我们采取统一播种、订单收购的模式规模化种植高粱。高粱收割之后由合作社统一卖给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不用担心销路。”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说。  “高粱是酿造白酒的重要原材料,优质高粱成了‘香饽饽’。我们选择栽种的高粱是优质品种,亩产可达500公斤。”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榆栋介绍,目前,他们在三泉、民主、峰岩、福寿等乡镇(街道)共种植高粱6000亩,时下已相继成熟,正组织村民有序收割。

2022-08-22

高粱红了

          村民拿着新收割的高粱喜笑颜开。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眼下,正值高粱成熟季节,河图镇中图村高粱地里一朵朵高粱穗饱满壮实,染红了漫山遍野。村民们纷纷抢抓时节收割高粱,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村民莫大伦正忙着收割高粱。他告诉记者,从前期整地到现在收割高粱,他一直在这里务工,一天不仅有80元工钱,而且就近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   据了解,今年,中图村把高粱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优质气候与土壤资源,由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与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流转村民撂荒的土地,种植高粱600余亩。   “我们采取统一播种、订单收购的模式规模化种植高粱。高粱收割之后由合作社统一卖给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不用担心销路。”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说。   “高粱是酿造白酒的重要原材料,优质高粱成了‘香饽饽’。我们选择栽种的高粱是优质品种,亩产可达500公斤。”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榆栋介绍,目前,他们在三泉、民主、峰岩、福寿等乡镇(街道)共种植高粱6000亩,时下已相继成熟,正组织村民有序收割。

2022-08-22

我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8月15日,位于河图镇中图村1组的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稻穗低垂,沉甸甸的,即将丰收。  中图村地形多丘陵山地,田块分散零碎。近年来,该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改成了“大田”。  “今年,镇里对3000亩土地实施了宜机化整治,整治后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河图镇农服中心主任周小波介绍。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  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科长张如明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机械化率达80%以上,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土地产出率平均提高1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1.1万亩。同时,我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7家、农民合作社1240家、家庭农场300家,构建起业态丰富、融合类型多样、效益明显、创意创新的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2022-08-19

农技人员指导抗旱保苗

          农技人员在田间开展抗旱生产技术指导。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8月16日,区农业农村委党员志愿者、农技人员赵亮与大观镇政府工作人员组成抗旱救灾工作小组,走进彩丽果园、现代农业综试基地、腾春蔬菜基地及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农户的稻田地里察看农作物生长、灌溉、水源地等情况。   在彩丽果园,赵亮发现部分猕猴桃叶面出现枯萎,他告知业主,连晴高温天气下,叶面被太阳照射导致枯萎,此时应该及时喷淋水,才能保证猕猴桃正常生长。   连日来,区农业农村委成立5个以党员带头的抗旱救灾工作小组,分别走进水江、南平、鸣玉等乡镇(街道),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抗旱生产技术指导,针对走访到的情况,区农业农村委制定工作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用水调度。充分利用塘库水资源,做好沟渠清理、修补渗漏点,减少漏水损失;适时抢收大春粮食作物,确保颗粒归仓;对于部分农户绝收的水稻,及时督促指导承保机构查勘理赔。   当天,记者在腾春蔬菜基地看到,因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此次高温天气对基地影响较小。“水肥一体化不仅能灌溉蔬菜,还能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确保科学用水。”该基地负责人姜国强说。农技人员也告知姜国强,如果天气继续晴热,缺水时可以联系当地政府,通过调度水库水,保障蔬菜正常生长。   在走访中,对于干旱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农技人员向农户推广间歇灌溉、跑马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减少水分蒸发量的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同时告诉农户,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液等肥料,可增强作物抗旱能力,确保遇上高温连晴天气时老百姓能更好地应对。

2022-08-19

我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8月15日,位于河图镇中图村1组的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稻穗低垂,沉甸甸的,即将丰收。   中图村地形多丘陵山地,田块分散零碎。近年来,该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改成了“大田”。   “今年,镇里对3000亩土地实施了宜机化整治,整治后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河图镇农服中心主任周小波介绍。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亩。   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科长张如明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机械化率达80%以上,耕地质量提升0.2个等级,土地产出率平均提高1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50余万亩,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1.1万亩。同时,我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7家、农民合作社1240家、家庭农场300家,构建起业态丰富、融合类型多样、效益明显、创意创新的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2022-08-19

我区加快布局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

          近日,大观镇铁桥村村民在蓝莓产业示范基地为蓝莓修枝。瞿明斌 摄   ■ 记者 黎明   近日,大观镇龙川村、铁桥村蓝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村民正为蓝莓树修枝,促进侧枝生长,从而扩大树冠。   “修剪枝丫,清理杂草,还要根据蓝莓树的情况施肥,为来年丰收做准备。”基地现场管理人员汪仁俊介绍,本月蓝莓采摘期结束,基地进入休整期,开始修枝、除草清园。   汪仁俊表示,基地的蓝莓采用营养基质模式种植,共有18个品种,株高30~50厘米,便于采摘。此外,基地采取生态有机种植方式,不施加工业化肥,不打农药,防虫以高科技的太阳能杀虫灯代替传统的农药,让蓝莓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生长,实现真正的天然有机。   据介绍,2018年,蓝莓纳入了我区“3+2”特色产业,目前我区已建成集蓝莓种植示范基地、标准化苗木组培科研基地、蓝莓科技展厅和蓝莓冷链生产加工基地的蓝莓产业示范基地,是集种苗繁育、基地种植、采摘销售、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景区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根据《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区将建成全市最大的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   今年,我区整合蓝莓产业链,成立重庆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通过高标准种植起到示范引领的效果。”重庆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介绍,公司将打造集蓝莓育苗、种植、研发、精深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国有控股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蓝莓种出来了,客人到我们这里就有看头和耍事了哟。”木凉镇汉场坝村6组村民黄玉学说,他在蓝莓基地打工,每天收入80元,能在家门口挣钱,他表示很满意。   蓝莓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惠。据介绍,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行产业种植订单式合作模式,直接合作关联种植基地7000亩,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方式,直接带动当地2000多名农户增收,实现共建共享。   根据《南川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推进蓝莓育苗基地发展,加强组培育苗,在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南平镇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推进在河图镇、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布局的标准化蓝莓基地建设,集中发展优势品种蓝莓种植。蓝莓产业将围绕蓝莓良种繁育、规模种植、休闲釆摘、预冷保鲜、深度加工、品牌营销、观光旅游、食品开发、包装物流等链条环节,持续推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

2022-07-19

我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23万亩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走进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大观镇铁桥村的蔬菜大棚,目之所及是一根根青翠的丝瓜。  “以前种菜基本靠天吃饭,现在丝瓜种在大棚内,浇水、施肥都实现智能化,蔬菜自然产量高、品质好。”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国强说。据介绍,大棚内的蔬菜管护措施都靠智能管理系统完成,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输送泵将水肥送到大棚里,每一个滴管段按照蔬菜的窝距设计,让每一个孔正好对应每一株蔬菜的根部。也就是说,每一株蔬菜都能被滴灌覆盖,实现定量精准施肥。  除了水肥管理,该基地还综合应用了丝瓜密植栽培、黄瓜嫁接高产连茬种植、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示范与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及蔬菜连作障碍防治等技术,初步形成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集成。  同样的设备还出现在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里,在基地控制室,只见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运行。  “这是全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可控制上千亩蓝莓的田间管理。”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金波说,这套系统通过探头可以实时监测影响蓝莓生长的因素,并将它反馈回控制器里,控制器便可随时调整进肥量,实现精准施肥。  据介绍,整个水肥一体化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沟灌、畦灌省水20%~50%,相较于喷灌省水10%~30%,相较于传统施肥节省30%的肥料。  金波介绍,除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基地还有无人机植保技术、农业气象站、远程监控等,基本实现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在太平场镇河沙村夏软智慧农业基地,只见基地建设的温室大棚内有采暖、遮光、送风等设备,同时还有机器绑枝、自动喷灌、远程施肥等智慧设施。  蔬菜基地一侧有个玻璃大棚,里面悬挂的LED显示屏,清晰显示棚里温度、湿度、光照等,用于数据的全程监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后勤保障”。  夏软智慧农业基地负责人贺火军介绍,蔬菜大棚内安装有各类传感器,传感器可采集土壤、温度、湿度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显示在显示屏上,还通过物联网传输至后台。  有了这些数据,无论是浇水还是施肥,都有据可依,并且后台可根据数据精准控制浇水、施肥的量,有效减少了过度施肥、过度浇水、施肥不均匀等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较快,蔬菜、瓜果、花卉、林业苗木等的设施栽培面积不断增大,目前我区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1.23万亩。

2022-07-14

《以实干出实绩》我区推广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茶叶产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大观镇铁桥村茶叶基地,村民正在给栽植不久的茶苗除草,增施有机肥。   2020年和2021年,我区成为农业农村部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在茶园实施2.1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成功实现项目区茶叶增产10%~15%。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讲究科学施肥,让茶叶吃上‘营养餐’。”大观茶业公司负责人尹刚说。   区特色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久焱介绍,为了改变茶园土壤酸化现象,从2020年开始,我区在12个镇街中,由49个公司、合作社等主体承接实施项目,其中15个主体连续两年实施。同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委还与各项目实施主体、镇街签订项目实施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做到“主体、作物、面积、目标、责任”五个落实。通过开展茶园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机械深施、管网浇灌及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茶园综合管理等措施,有效增加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茶园经济效益。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改善土壤的灵活性质,调整它的pH值,提升有机质,提高茶园发展潜力。”李久焱介绍,通过连续两年增施有机肥以及他们的调查监测,发现项目区茶园鲜叶萌发整齐度、持嫩性明显较往年增加,茶叶产量得到提高,今年我区春茶增幅6%,项目区增幅10%~15%;春茶送检,名优绿茶茶多酚含量143.75毫克/克,茶氨酸含量增加,实现茶叶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据介绍,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项目的实施,还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对耕地保护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具有促进与保障作用。

2022-07-12

初夏茶园管护忙

          夏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此时正是春茶采摘后茶园修剪耕作的关键时期。近日,大观镇铁桥村茶叶基地组织茶农开展夏季茶园管护,力促茶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稳步增收。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6-30

撂荒地里种南瓜 致富路上金疙瘩

          杜体旭在地里查看贝贝南瓜的长势。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近日,在三泉镇风吹村,曾经的撂荒地上一片片绿色的南瓜藤爬满田间地头。这是该村村民杜体旭引进的贝贝南瓜。   曾经,风吹村地势偏远、发展落后,大量人员选择外出务工,长此以往导致土地撂荒。但随着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风吹村基础设施发生变化,外出务工的人逐渐回到村里。   去年,36岁的杜体旭回到风吹村,想干一番事业,他说:“基础设施好了,村里就不再偏远,可以把撂荒的土地用来发展产业,不仅能带动增收,还能把土地利用好。”经过一番考察,杜体旭凭借前些年在外发展的经验,选择了种植时下热门的贝贝南瓜。   据了解,贝贝南瓜因其个头小巧、口感香糯,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深受食客喜爱。杜体旭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后得知,该品种南瓜一年可种两季,收获时间都能避开普通南瓜“扎堆”上市的季节,不愁销路,而且每公斤市场收购价格能达到10元。   今年初,杜体旭流转了140亩撂荒地,种上了贝贝南瓜。他说:“现在是试种阶段,成功后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带动村民一起种植,希望它能成为风吹村的‘致富瓜’。”

2022-06-29

烟农变身药农 走出增收新路

          村民在烘烤细梗香草。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6月25日,三泉镇马嘴村5组村民韦纯军正在烘房里烘烤刚从地里采收回来的细梗香草。“往年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烘烟叶,今年不同,我们是在烘烤中药材。”韦纯军说。   马嘴村是三泉镇面积最大的村,海拔850米至1300米,是典型的高山边远村庄。以前,为了帮助村民增收,马嘴村实施了烤烟种植项目。近年来,随着烤烟种植规模和收购计划的变化,原来的烤烟基地面临转型。   韦纯军是当地的种烟大户,种植有300亩烤烟。随着村里的产业转型,去年,他和同样是种烟大户的程小军、陈林语三人决定在原来的烤烟基地发展中药材项目。经过考察,他们准备建立马嘴香草种植场,共同发展100亩细梗香草。   据介绍,细梗香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株高40~60厘米,干后有浓郁香气,全草入药,可以治疗流行性感冒。细梗香草适宜于生长在1000米左右的山谷林下的酸性土壤中,马嘴村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   去年5月,他们分两批从福建省运回细梗香草种苗,随即开展移栽工作。通过技术人员指导,前期23.4万株细梗香草种苗顺利下地。今年,100亩细梗香草种苗成活率高,长势良好。细梗香草一年收获两季,现在正是采收季节,这次采收的就是去年种的第二茬。“我们利用以前的烤烟房设备进行烘烤,新鲜的细梗香草4.5公斤可烘1公斤干品。”韦纯军说,等采收完后,他们要抓住适宜天气进行下一季香草移栽。   韦纯军介绍,细梗香草产量每亩干品150公斤,毛利约9000元至10000元,效益可观。希望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周边村民务工,一起增收。

2022-06-28

火红的番茄种出火红的日子

          近日,南平镇石庆村8组的皮天凤蔬菜种植场,村民在采收番茄。12年前,来南创业的皮双凤夫妇在这里流转土地200亩,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年产蔬菜800余吨,解决当地村民30余人就业。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06-28

藏粮于技 科技助力“南川米”好

          村民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水稻。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近日,走进大观镇铁桥村的南川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只见绿油油的稻谷连成一片,稻田里,村民刘明高正在管理水稻秧苗。   “我们都是按农技专家的指挥来种植,你看,这些水稻长得多好,还是要相信科学啊!”刘明高感叹道。   不远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标语十分醒目。   “眼下,稻田里的水稻还在茁壮成长,种植的水稻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所以哪个地块栽什么品种都有严格的规定。”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中心主任宋敏介绍,这里是南川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试验基地,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耕制在这里试验并推广运用。   南川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面积300亩,这里海拔725米,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重庆市中高山区域生态的典型代表。   2010年开始,由区人民政府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的南川分院具体实施。基地通过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耕制、新机制多模式的试验示范,为大面积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基地开展6项工作,即: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稻菜周年轮作试验示范;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和化肥减量增效试验;标准病虫观测场,如自动虫情测报灯、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监测、病菌孢子捕捉器、田间小气候观测仪和田间有害生物远程监控系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农业气象田间监测;探索粮油规模化生产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   宋敏介绍,去年,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中心在现代农业综试基地开展了贡米基地试验,试验品种选用宜香优2115、神农优228,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菜饼类有机肥、秸秆类有机肥、牛粪类有机肥、鸡粪类有机肥、猪粪类有机肥、蚯蚓肥类有机肥、尿素)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培肥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贡米生产的有机肥类型,为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试验结束后,进行了测产验收,共采集植株样品、土壤样品各48个送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分析。   宋敏说,今年,农技中心继续在基地开展多项试验,为我区5万亩绿色精品稻米基地、32万亩优质稻提供科技支撑,通过试验研究,进一步推动“南川米”产业发展。

2022-06-27

姐妹“转战”种瓜紧盯市场不愁销

          韦志学在查看西瓜长势。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今年白玉香瓜这个品种是第一次大量上市,能卖10元一斤,效益还不错。”6月20日,木凉镇汉场坝村1组的西瓜园内,韦志学抱着刚采摘的白玉香瓜说。   走进韦志学的西瓜大棚,只见圆滚滚的西瓜一个挨着一个,韦志学弯着身子精心挑选采摘成熟的西瓜,然后和丈夫将瓜装上电动三轮车,运到集市上售卖。   “我和妹妹原来在福寿镇种了5年多西瓜。”韦志学介绍,西瓜基本上种植3年就要换土地,去年她们到汉坝场村1组流转40亩土地,搭建大棚,种植西瓜。   这次“战略转移”,她们没有全部种植原有的福寿西瓜、爆炸瓜、8424等品种,而是试种新的市场潜力高的白玉香瓜。   韦志学说,前两年白玉香瓜就进入了她们的视线,并开始少量种植,但产量不高。韦志学分析原因,是因为当时种的白玉香瓜苗就是传统苗,拿瓜苗直接种的,病害比较多,结的瓜较少。   去年到汉场坝种瓜后,韦志学吸取前面的教训,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尝试新的嫁接技术,瓜苗抗病性比较强,一茬瓜可以产十多个,产出的白玉香瓜肉比较厚,甜度、口感都很好。   韦志学介绍,南川水果品种大多集中在夏秋上市,4月到5月底这一段时间,水果市场青黄不接,今年她们种的白玉香瓜在5月底就上市了,算是最早的一批。自己散卖的话,能卖到10块钱一斤。“我们抓住市场没瓜这个空挡,销路肯定不用愁。”韦志群也表示。   目前,韦志学、韦志群两姐妹的白玉香瓜种植面积达20亩,每亩产量2000公斤。韦志学表示,明年还会将香瓜面积扩大,打响汉场坝白玉香瓜品牌。

2022-06-24

今年我区春茶产量产值双增长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今年我们让茶树吃‘营养餐’,同时增加人手采摘、更换杀青设备等,克服了气候对茶叶的影响,春茶产量增加了5%左右。”近日,南城街道半溪河村南城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华说。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获悉,截至5月底,我区春季干毛茶产量2560吨,增长3%,春季干毛茶产值2.66亿元,增长3.86%,实现春茶产量、产值双增长。   我区是全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近两年来,我区实施了2.34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   去冬今春以来,区农业农村委组织技术人员到茶叶产区提供技术指导,组织人力采摘,做到春茶应采尽采。   今年我区茶园面积新增1000亩,达到12.65万亩。全区春茶产量稳中有升,特别是乾丰、大观、兴隆等地茶叶提质增效成效明显,茶青下树率成倍增长,全区各茶区茶鲜叶收购均价比去年略有上涨,茶鲜叶收购均价为9元,比去年增加12.5%。   在春茶季期间,我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如4月21日,首届千年金山红古树茶采摘节在德隆镇茶树村开幕,拉开了今年古树茶开采的序幕,德隆镇现有古树茶8000余亩,年产鲜茶叶10余万公斤,年产值800余万元,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纷纷抢购春茶。   据悉,为开拓市场,今年各茶叶企业在政府引导下以自发形式尝试触“电”,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对接,线上销售已成为各地春茶销售的重要渠道。预计今年我区全年干毛茶产量4700吨,产值4.3亿元。此外,茶叶生产也为我区农民增加了收入。目前,茶叶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今年春季采茶工均价每人每天110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一直被列入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发展。坚持市场化运作,扩大基地规模,强化精深加工,推进“茶旅融合”,全面推行品牌营销战略。同时,以“金佛玉翠茶”“南川古树茶”两大品牌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国家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重庆市茶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此外,我区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茶旅融合发展。规划布局建设与茶旅游相融合的景观;鼓励支持建设以“南川古树茶”为载体的农家乐等。力争2025年底,新建茶家乐20家,打造茶旅融合观光点20个,旅游收入及茶产品零售产值达到2亿元。

2022-06-10

我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00亩

        农技人员为村民培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规范。 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今年,我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00亩,保证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增加大豆收入,让村民实现一亩地赚足“两份钱”。   “玉米选择紧凑型,栽种时两行玉米、两行豆子。”5月17日,鸣玉镇金光村田间地头一派热闹,该镇农服中心主任陈远文正在为村民讲解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规范,村民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陈远文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陈远文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是在玉米地根据品种特点、土壤条件套种大豆,充分利用高位作物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空间,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   据了解,我区每亩玉米产量平均约453公斤,市场收购价格每公斤约2.6元,大豆每亩产量约208公斤,每公斤6元,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将每亩地的收益从以前的1177元提高到2425元。   金光村种植大户杨文贵干劲十足,她一共流转了200亩土地用于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她说:“按照传统种植模式,每年这个季节我们都是种玉米,今年,农技人员为我们提供了玉米套种大豆的技术指导,引导我们增产增收,发展更有底气。”   今年,我区在河图镇、鸣玉镇等10个乡镇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00亩,目前已经完成种植2550亩,预计本月全部种植完成。

2022-05-20

新品种保增收

          5月13日,福寿镇大石坝村6组,当地村民用连枷脱离油菜籽。据了解,福寿镇发展的“庆油”系列油菜品种为市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因荚果多、含油量高的特性深受种植户欢迎,该镇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25%。时下,油菜正陆续成熟,农民抢抓农时抢收、抢晒,确保颗粒归仓,实现增收。   特约通讯员 李在华 摄

2022-05-19

小龙虾“蹦”出幸福路

  南川网讯 5月12日,在冷水关镇幸福村的小龙虾产业园里,随着养虾大户韦强的起网动作,塘面波动、水花四溅,一网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就捕捞上来了。   乡村五月,草木成荫,小龙虾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穿着连体防水服的村民正在水塘里忙活,里面间隔放置着不少地笼,他们需要一一起网,把小龙虾收上岸。   “你放心嘛,今天下午一定能送到,晚上就可以享受美味的小龙虾。”“鲜活的1公斤60元,加工好的熟食1公斤96元,需要的请提前下单预定。”4月以来,韦强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不断有客户询问小龙虾的价格、产量,还有客户催问他好久能送到,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客户交流。   韦强以前在酒店当厨师,2018年回乡创业开始养虾。经过四年的摸索,他熟知小龙虾的特性。“气温、水温的细微变化,都直接影响小龙虾的生长,进而决定收成。”韦强说,他的小龙虾从喂食到消毒、水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按照标准来,保证小龙虾体型大、颜色鲜亮、肉质饱满,品相好。   “虽然辛苦,可每天晚上盘点卖虾赚的钱,还是很满足。”韦强介绍,从4月开始小龙虾就稳步上市,每天能卖50多公斤,平均每周接待游客10桌,进入5月后,温度上升,产量更高,一天大概能卖100公斤小龙虾。   据了解,韦强的小龙虾产业园共有50亩虾田,是幸福村120亩虾田的一部分。   “现在家里有水塘的,都在养小龙虾,虽然养殖技术要求较高,但见效快,劳动强度还小些。”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潘方权说,小龙虾“蹦”出幸福路,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小龙虾不仅让村民创业充满了活力,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陈玉中)

2022-05-18

雨后栽秧忙

          5月10日,石溪镇盐井村,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栽秧。我区近期雨水丰沛,正是栽种水稻秧苗的最佳时节,田间处处呈现出繁忙景象。   特约通讯员 胡波 摄

2022-05-13

全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在我区试点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在全市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土壤普查对象与内容、进度安排、普查成果等,旨在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今年,全市在我区和江津区率先开展试点。   区农业农村委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同时,它是由下而上逐级实施的土壤调查、制图,编制汇总土壤资料和成果验收的过程。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住守好耕地质量底线,需要再一次摸清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因此开展“三普”,是对我区进行土壤的“全面体检”。   据介绍,“三普”主要针对我区全域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   据介绍,“三普”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部完成,共分三个阶段实施。其中2022年启动普查,在南川区和江津区开展试点;2023至2024年全面开展普查,外业采样于2024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验收总结。普查将形成土壤普查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等,完成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等。同时,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

2022-05-12

农业社会化服务 种田可“唤”保姆

     ■ 记者 黎明   5月6日,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榆栋找到南川区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洪远,商谈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事情。   重庆市栋润家农业有限公司今年在河图、三泉、峰岩、福寿等乡镇流转6000多亩土地种植高粱。眼下正是高粱种植季节,需要专业的队伍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于是罗榆栋找上门来。   “我们合作社可以提供机耕、机播、机收和无人机播种、喷药、消毒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既省人力,又节约成本……”郑洪远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介绍起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郑洪远介绍,就在此前的4月20日,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在古花镇古花村为一名业主完成了700多亩糯玉米的种植。   “我们合作社组织了6台套耕作机械、8名机手,完成了700多亩糯玉米的移苗。”郑洪远说。   郑洪远介绍,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合作社,2021年为农业公司、大户、农户提供耕、种、收等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5000亩次。   前年,合作社购置了6台植保无人机。郑洪远带着记者来到了无人机库房,只见一架架四翼植保无人机戴着保护套,像出征的战车。   “无人机可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可以喷药、喷叶面肥和浇水,也可以制种、播种。装一箱药水,每次可以喷洒10到20亩,喷洒出来的液体呈雾状,比人工喷洒更均匀,区域更广,效果更好。以前工人背着药箱喷药,一天最多能喷几亩稻田。现在用上无人机,100多亩稻田一天就喷完了。”郑洪远介绍,2021年,他们利用无人机在水稻、果树、林业、茶业等方面服务50000亩次。完成政府采购11个乡镇统防统治无人机作业30000亩次。   “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不仅仅是省工省力,还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新模式的推广,让农民种田有了奔头。”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类型多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及其他各类农业服务专业户,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目前,全区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达到60家,从业人员150余人。

2022-05-12

蓝莓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5月4日,河图镇中图村蓝莓基地里,村民正在给盆栽蓝莓苗补土。   近年来,我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已建成蓝莓种植示范基地、标准化苗木组培科研基地、蓝莓科技展厅、蓝莓冷链生产加工基地。如今,小蓝莓正变身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2-05-11

春意藏,夏初长 农事渐繁忙

        图①:5月3日,大观镇龙川村村民在给秧苗追肥。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图②:近日,南城街道清泉社区居民在移栽秧苗。特约通讯员 李建新 摄        图③:5月4日,石溪镇盐井村村民在整理秧田。瞿明斌 摄   春末夏初,我区气温逐渐回升,农作物生长进入旺季,我区各地抢抓农时开展农业生产,追肥、育秧、插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2022-05-07

撂荒地里种高粱 精心打造致富田

     南川网讯(记者 刘晓娟 通讯员 陈世茂)4月30日,骑龙镇道角村农田地里一片火热,村民们在自家地里忙着打窝下底肥,为5月的高粱移栽作准备。   道角村党支部副书记蒋明勇介绍,这些年道角村大部分中青年都外出务工,土地出现撂荒。为了推动撂荒地再利用,道角村结合自身实际,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高粱种植。   “今年,我们全村种植高粱约300亩,合作社发展高粱200余亩,带动农户发展近100亩。”蒋明勇说,预计每亩产量在300公斤左右,高粱成熟后合作社按照6元/公斤的保底价收购,群众种植积极性都很高。目前全村共有40户农户参与高粱种植。   村民金维益正在清理地里的杂草,“种子是免费的,还有专业的技术指导,最主要的是收购有保障,而且收益也不错。”金维益说,今年他种了近4亩高粱,预计能收获高粱1000多公斤,按照6元/公斤的保底收购价,他种植的高粱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   蒋明勇说,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有租金收入,还能在合作社打工,通过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同时,散户发展高粱,合作社保底收购,对于农户来说,在家就能有赚钱的机会。   近年来,骑龙镇以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营为契机,通过强化党支部引领、引进企业示范、多样合作双赢,依托现有设施农业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各村社党支部积极发展特色作物种植,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实现多方共建共享共赢,不断推进骑龙“杨梅风情镇、生态休闲镇”建设。   下一步,骑龙镇道角村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划建设农业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一条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2022-05-07

“捡”别人家的田 满栽满插不“撂荒”

     ■ 记者 黎明   4月25日,石溪镇盐井村5组村民谭仕其正在整理田坎,还有许多村民和他一样也正抢抓时节耕地整田,为水稻栽插做好准备。   “我自家有6亩水田,另外的4亩是我‘捡’的别人家的田,不用付租金。”谭仕其说,前些年,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于是便将田地租给其他村民耕种,从而获取租金。但这几年,村里的租田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谭仕其说,外出的村民多了,在家的村民又种不了那么多田地,田地一旦闲置一年就会长满杂草,闲置两年以上就会板结荒废,想再耕种就不那么容易了。   外出的村民越多,在家的村民就可以不用给租金,“捡”别人家的水田来种。   谭仕其说,每亩水稻产量500公斤左右,今年他家种植10亩水稻,产粮超过5000公斤。他说,盐井村的稻米很受欢迎,一般情况下要留足自家吃的口粮,吃不完的粮食即使卖,大都卖给熟人和朋友。   “以前收割水稻是人工,现在割稻是小型收割机,轻松了很多。”谭仕其表示。   目前,盐井村5组的200多亩水田已经耕作完毕,村民谭鹏还开办了盐井梯田米业有限公司,加工、销售稻米,解决当地村民加工稻谷的难题。   据了解,今年我区采取“稳面积、稳产量、稳价格”等举措狠抓粮食生产,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产量18.8万吨,做到满栽满插不“撂荒”耕地。

2022-04-29

赤松茸种出好“钱”途

       宋建从地里采收的新鲜赤松茸。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订单排好了,估计今天还要采1000公斤。”这几日,重庆马家屋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建在自己的赤松茸基地,忙着安排工人采收、分拣、装箱、发货……目前,赤松茸单日销售量已经达到2000公斤。   该基地位于黎香湖镇和白沙镇交界处,连绵起伏的大山间,一块块原来撂荒的土地被平整出来,一个个赤松茸“隐藏”在土地杂草间,用白白胖胖的身体撑起一把棕褐色的小伞,扒开草丛发现,赤松茸有单独生长的,有扎堆生长的,每一个、每一堆都长势喜人。   宋建介绍,目前,公司的赤松茸室外种植基地有85亩,是去年11月种下的,今年3月开始采收,每季采收期为20天,中间间隔3天再次采收,采收期将持续到6月,目前已经开始采收第三季,单日采收量从500公斤到2000公斤不等。受前期天气影响,赤松茸还未达到最高产量,在后续气温、雨水、光照相对稳定后,预计在第三季尾声每日采收量能达到4000公斤。   “基地里的赤松茸品质相对稳定,所以市场销售渠道和价格都比较可观。”宋建说起近来赤松茸的销售情况,按捺不住脸上的笑容,“赤松茸销售分四个等级,特级品质最好售价能达到每公斤160元,就连赤松茸菜菇每公斤售价都能达到12元,亩产1500~3000公斤,平均每亩能卖出2.5万元。”   为了给市场提供品质较高的赤松茸,宋建在基地新建400立方米的冻库,还添置了载重8吨的冷藏车,对赤松茸进行保鲜运输,确保客户收到的赤松茸新鲜、品相好。据了解,目前,宋建已与上海、江苏等城市搭建起销售渠道,与重庆38家连锁餐饮店和4家星级酒店签订了赤松茸销售合同。   赤松茸发展前景旺盛,基地的工人也跟着鼓起腰包。宋建说,基地带动黎香湖镇、白沙镇近30人在此长期务工,帮助解决当地留守老人和妇女务工难的问题。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