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成立肉牛养殖协会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我区肉牛养殖协会挂牌仪式在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举行。  挂牌仪式上,我区肉牛养殖协会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石银村镇银行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从两家银行各获得授信8000万元、5000万元。协会还与京师(重庆)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援助协议,与相关企业签订草料购销合作协议。  据介绍,区肉牛养殖协会的56位会员均为全区各乡镇(街道)肉牛养殖行业能手,其中肉牛养殖规模100头以上的会员21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会员7家。  协会成立后,将积极为广大养殖户做好市场信息发布、饲养技术培训、销售渠道推荐、养殖户权益维护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帮助养殖户解决当前肉牛养殖中存在的品种和饲养技术落后、肉牛育肥率低、销售效益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据了解,去年,全区出栏肉牛1.36万头、全市排名14位,全区畜牧渔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畜牧业已成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2023-04-11

云雾茶助增

       4月7日,兴隆镇茶农在采摘云雾茶。  我区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米之间的雨雾缭绕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川云雾茶”。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全区12万亩低产茶园按照产业化标准升级为生态云雾茶园,走茶旅融合延伸茶叶产业链的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清明前后,南川云雾茶进入采摘高峰期,茶叶企业抢时节组织当地村民采摘“云雾茶”,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瞿明斌 摄

2023-04-11

爱心肥料助春耕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4月2日,大观镇铁桥村26户家庭经济较困难的群众收到民盟南川总支送来的爱心肥料。  当前正是春耕春播时节,也是肥料等农资需求旺季,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春耕急需的肥料,打好全年增产基础,民盟南川总支在前期走访中了解到,铁桥村有26户村民家庭经济困难,为减轻他们的生产压力,民盟南川总支为他们送去价值6500元的爱心肥料,并鼓励大家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60多岁的汪仁学是独居老人,虽身患残疾,但也凭着自己的勤劳在家发展种植养殖。他领到爱心肥料后,心里很是感激:“送来的肥料够全年的用量。看到大家都这么关心我们,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此次捐赠的肥料是根据村民的需求专门挑选的水稻专用肥料,全季只需施底肥一次即可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南川总支主委舒茂全参加。

2023-04-04

羊肚菌丰收“春耕”变“春收”

       三月二十一日,村民在采收羊肚菌。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你看这个羊肚菌的个头多大,有30多克。”3月21日,走进大有镇水源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只见大棚里一朵朵戴着“黑丝网”帽子般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村民们正娴熟地采摘着菌子。  “羊肚菌是去年冬天种下的,有10亩左右,今年长势很好,亩产300公斤没有问题,而且最近羊肚菌行情也不错,一公斤能卖到200元以上。”该基地负责人冯秋容说。  冯秋容从事蔬菜种植多年,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长期以来,冯秋容种植蔬菜只在夏秋两季,如何让农闲时的土地也带来效益,他开始琢磨从未种植过的新品种——羊肚菌。  前年,他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现场请教了专家有关羊肚菌制种浇灌、通风、菌株等方面的问题,接着试种了1亩羊肚菌。他边种边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羊肚菌产量达到200公斤,第一次试种就得到这样的结果,他非常开心。有了成功经验,冯秋容对种植羊肚菌更有信心。  去年,冯秋容在秋季蔬菜收获后拿出10亩大棚,扩大羊肚菌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羊肚菌“短平快”的优势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冯秋容总结基地羊肚菌为何能够丰收时说,羊肚菌是一个低温型品种,水源村海拔1000多米,非常适合种植。另外,水源村山上就有很多野生的羊肚菌,说明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而且羊肚菌属于‘冬种春收’的菌类品种,不会影响来年应季蔬菜的种植。  由于羊肚菌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在育种、种植、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劳动力,当地10多名村民因此进入基地打工,增加了收入。

2023-04-03

茶园建“轻轨” 省力又快捷

    茶园“轻轨”快速省力。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现在正是春茶采收季节,原先鲜叶下山要半小时,现在有了茶园轨道运输车,几分钟就可以将鲜叶运下山,非常方便。”近日,南城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华一边忙着从单轨车的货厢里卸茶叶一边说。  “合作社现有茶园2500多亩,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但部分茶山坡陡路窄,运送肥料等物资相对困难。”周华说,建设生态茶园必须施有机肥,一般每亩用量在2000公斤左右,但因运肥施肥劳动强度大,往往存在“买得起施不起”的困境。  “雇人运肥上山,成本太高,现在有了这个运输车,每年可节约300多人工。”周华说,在南城街道支持下,合作社安装了茶园轨道运输机,这套山地轨道运输机具有爬坡能力强、载重量大、安全系数高等特点,爬坡能力最高可达45度,载重量最高为450公斤,能轻松把山下的农用物资运送到山上,也可以把山上采摘的茶叶运送到下面的仓库。有机肥坐上了茶园“轻轨”,从此不再用人工肩挑背扛运送肥料了。  “近年来,南城街道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现有茶园8000多亩,每年用工1000余人次。但茶园多分布于山区,普遍面临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去年,南城街道投入120多万元,用于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和提升茶叶品质。”南城街道农服中心工作人员陈庞介绍,为解决茶农肥料上山难和鲜叶下山难问题,南城街道农服中心争取资金,帮助茶叶种植大户和企业建设茶园“轻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茶园管理成本。

2023-03-31

不负时节忙春播

    村民正在撒种。  3月19日,兴隆镇金花村8组村民正在育植水稻秧苗。连日来,天气转暖,雨水增多,人们抢抓时节开始育秧,耕地犁田、播谷种、插竹拱、盖薄膜……田间到处都是春耕春播的繁忙景象。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3-03-31

我区开展高品质水果种植培训会

2023-03-29

我区今年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1万亩

      村民正在育玉米苗。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3月20日,河图镇中图村,村民正在进行玉米播种育苗。村民们忙着放盘、铺土、播种,几道工序一气呵成。同时,为让种子快速萌发,育苗大棚内装了地暖线、雾灌喷头、双遮阳等设施设备,保障种子在生长周期内全程恒温恒湿,而其采用的穴盘育苗法也有利于高效育苗。  据了解,村民培育的玉米苗将全部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今年,我区计划种植玉米11.5万亩,计划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1万亩,保证我区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步提升,拎稳南川“油瓶子”,同时,让村民实现一亩地赚足“两份钱”。  “实行大豆和玉米带状间套作,就是2行玉米套2~4行大豆,通过缩株距、增密度,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在确保玉米稳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大豆,增加种植收益。”村民在育苗的同时,河图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陈英德也在为村民讲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选好品种、明确耕制、规范种植等内容。  据了解,我区每亩玉米产量平均约453公斤,市场收购价格每公斤约2.6元,大豆每亩产量约208公斤,每公斤6元,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将每亩地的收益从以前的1177元提高到2425元。  中图村村民黄文香说:“以前的土一季就光种玉米,今年,农技人员教我们玉米套种大豆的技术,增加了收入,肯定划得来啊。”  据介绍,目前,区农业农村委集中采购大豆种子25吨,并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及时组织申报、开展现场核查、提供技术支撑等方式,将1.1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到17个乡镇(街道),涉及55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

2023-03-27

我区全面推进3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2023-03-24

白茶园里采茶忙

       村民们纷纷上山采茶,采摘开春以来第一批新茶。记者 甘昊旻 摄  3月19日,兴隆镇金花村茶叶基地春意浓郁,茶农正在茶园采摘早春白茶。  兴隆镇金花村茶叶基地通过五年时间的栽种培育,原本荒芜的山头已经变为层层叠叠的茶山。今年该基地2000余亩白茶迎来丰产,预计将产出干茶7000公斤以上,带动当地村民就地就业300余人,人均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

2023-03-24

今年我区种植水稻38.3万亩

       村民在田地里育秧。记者 黎明 摄  ■ 记者 黎明  眼下正是春耕春播时节,3月17日,大观镇铁桥村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片,10多位村民正在育秧。只见摆在田坎上有一条育秧流水线,从装泥土、播种子、覆土、喷水,全部采用机器操作,只有放育秧盘和拌营养土才是由人工操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育秧播种机的一边,几名村民将拌好的营养土不停地送上传输带,机器的另一边,村民将育秧盘放在流水线上,装满营养土的漏斗通过振动将谷种均匀地撒在育秧盘上,接着机器自动依次完成消毒、点种、盖土、抹平等工序,村民只需要守着流水线,定时添加谷种和营养土即可。“这是机械化育秧技术,每小时至少可以装200盘。”现场负责人刘明金一边指挥村民放种子一边介绍。  刘明金介绍,机械化育秧的好处是可以自动调节泥土和种子稀密程度,避免了人工撒播不均匀的情况,保证长出来的秧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还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在一块水田里,几位村民将送来的秧盘依次摆放在平整后的水田里。据介绍,这块田育出的秧苗就可以满足示范片300多亩水田,以前用人工育秧至少需要30个村民6天时间,现在仅15个村民2天就可完成。  机械化流水作业不仅效率高,还能使秧苗在密度、行距上都达到机械插秧的标准,为随后的机械插秧、机械收割作好准备。  据了解,今年我区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为面积、产量稳定在73.23万亩、31.02万吨。大春粮食计划面积63.3万亩,其中水稻38.3万亩。

2023-03-23

我区3.8万台农机闹春耕

       拖拉机正在进行耕田作业。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兴隆镇金花村一片水田里,一台中型翻耕作业的拖拉机在地里忙碌,泥土的芳香散发在作业现场。今年,我区将投入大、中、小型农业机械3.8万余台(套)用于春耕春播等农业生产。  在位于东城街道立新路的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正逐一对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和农用无人机等农机设备进行维护,打黄油、换机油、检查机身各个零件。  “我们可以提供机耕、机播、机收和无人机播种、喷药、消毒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远峰农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洪远介绍,去年,他们为农业公司、大户、农户提供耕、种、收等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1.2万亩。  郑洪远说,今年他们投入30多台(套)农机为农户提供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提高耕种管护效率。  近年来,我区积极引导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村民等流转土地,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  区农业农村委科教信息与农机管理科科长龚九聪介绍,去年,我区小型微耕机新增2149台,目前全区保有量38946台,累计补贴额2726.22万元;大型农用机械新增58台,目前保有量1349台,累计补贴额2628万元。  龚九聪介绍,近日,市农业农村委拟对拖拉机、旋植保无人航空器、谷物联合收割机、油菜籽收获机等实行市级累加补贴,市级补贴额占中央补贴额20%~50%不等,我区将按上级有关规定,落实农机补贴资金,为农户减轻负担。  为保障农民利益,连日来,区农业农村委根据春耕春播需要,组织技术人员进乡镇(街道),对农机具进行定点全面检查,并安排技术人员开展上门检验、维修维护服务,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助力大春农作物机械化生产。

2023-03-22

今年我区启动实施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河图镇冒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记者 汪新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春耕备耕正当时。走进水江镇长青社区7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区域,工人正在进行土地平整作业,只见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现场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派忙碌景象。  “我的几亩地也在实施范围内,这片农田原来入口狭窄,又有一道水沟横在入口,导致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无法进入农田进行机械化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不但机械可以下田,村社道路修好后,出行也更加方便了。”当地村民吴功友说。  水江镇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长青、劳动、双河、大龙、青龙、辉煌、宏图、水河、古城9个村(社区),计划完成高标准农田23080亩,实施土地平整工程2536.48亩,主要涉及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田间道路工程等,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长青社区副书记郑天中介绍:“长青社区‘巴掌田’多,农机具很难下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将把‘小地’变‘大地’,农业机械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沟渠也修到了田地边,将进一步提高群众耕种的积极性和土地流转率。”  事实上,郑天中所说的“巴掌田”,不止长青社区存在,我区各乡镇(街道)都有此情况。为此,近年来,我区聚焦推进乡村振兴,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物产量和民众收入全面提升,让乡村振兴“地”气十足。  据介绍,高标准农田就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今年,我区投入1.2亿元,启动实施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将初步建立“投、建、用、管、还”机制和标准,重点围绕“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和全面推进机械化”展开。  改大,就是立足丘陵山地地貌特征和耕地条件特点,严格把握宜田则田、宜土则土原则,灵活运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加大“巴掌田”“鸡窝地”整治力度,满足中大型农业机械穿梭自如作业,农田宜机化率达到100%。  改水,就是要打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和农村水网建设“组合拳”,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做到能排能灌,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  改路,就是要体现“节地”理念,少占或不占耕地,注重衔接已有道路设施,搭好进出接口,做到相邻田块之间、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实现生产物资进得去、粮食作物运得出,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100%。  改土,就是统筹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措施,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次田变好田、劣地变沃土、一季变多季,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等以上。  全程机械化,就是坚持农田农机农艺一体化规划实施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创造机械化生产条件,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连接的道路修通,不但方便周边村民耕种,还能让收割机、拖拉机等机械直接进入农田,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023-03-16

助农帮农不误时 志愿者化身采茶工

       志愿者在茶园采茶。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阳春三月茶芬芳,又是新茶采摘时。近日,冷水关镇茶园村的茶园里欢声笑语,一派忙碌景象。当天,由该镇机关、村社干部组成的“帮帮客”志愿服务队来到茶园,开展义务采茶活动。  “茶叶的嫩叶要用指尖提,不能用指甲掐,掐过后的茶叶根部发黑,会影响茶叶品质……”活动开始前,冷水关镇农服中心农技人员为志愿者和村民开展了技术指导。掌握了采茶要领后,志愿者们便腰间挂着小竹篓开始了采茶工作。只见他们双手上下翻飞,一捏、一提、一放,嫩绿的新芽便落入茶篓中。  “春茶很容易受天气影响,如果不及时采摘,就卖不上好价钱。”古道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游邮告诉记者,眼下正是“明前茶”采摘的关键时期,茶园每天需要100多名采茶工,因人手缺乏,他很是忧心。  正当他为采茶发愁的时候,冷水关镇党委、政府组织志愿服务队前来帮忙,缓解了夏游邮的燃眉之急。  “我们茶园村以前有大片的茶山,是南川红茶的重要产地。2017年,村里又新发展700多亩茶叶,并在去年投产。”茶园村党支部书记潘延明说,近年来,冷水关镇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据悉,为尽快采摘茶叶,今年春茶开采后,冷水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便组织发动机关、村社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走进茶园当“茶农”,帮助采茶,缓解茶叶企业人工短缺问题。

2023-03-15

果园冬管忙 丰收有保障

       1月7日,大观镇铁桥村惠农蓝莓产业基地里,村民正在进行冬季管护作业。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3-01-10

我区实施完成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2.341万亩

    12月7日,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对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进行技术指导。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12月7日,三泉镇半河社区4组的茶园里,业主朱贵强正在查看茶叶长势。他承包了1200亩茶山,目前茶园进入盛产期。  “茶园得以快速发展,受益于我区实施的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朱贵强介绍,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讲究科学施肥,让茶叶吃上了“营养餐”。  今年,我区实施完成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10000亩。截至目前,我区共实施完成2.341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成功实现项目区茶叶增产10%~15%。  据介绍,我国在苹果、柑橘、蔬菜、茶叶优势产区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我区作为茶叶优势产区,成为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区县,通过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对耕地保护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具有促进与保障作用。  区特色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久焱介绍,我区在12个镇街中,由49个公司、合作社等主体承接实施项目,其中15个主体连续两年实施。  同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区农业农村委还与各项目实施主体、镇街签订项目实施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做到“主体、作物、面积、目标、责任”五个落实。通过开展茶园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机械深施、管网浇灌及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茶园综合管理等措施,有效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改善土壤的灵活性质,调整它的pH值,提升有机质,提高茶园发展潜力。”李久焱介绍,通过连续增施有机肥以及他们的调查监测,发现我区项目区茶园鲜叶萌发整齐度、持嫩性明显较往年增加,茶叶产量得到提高,今年我区春茶增幅6%,项目区增幅10%~15%,茶多酚含量和茶氨酸含量增加,实现茶叶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2022-12-14

全区畜牧水产类农技人员“集中充电”

2022-11-08

种植大户齐“充电” 学种水果学种菜

       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学员正专心学习。 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10月21日,我区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果蔬培训班在区创新职业学校开班,来自34个镇街的55名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为期15天,采取线上学习+集中培训+观摩学习+外出实习实训的模式进行。内容包括国家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方面的政策、乡村旅游发展、果蔬种植技术和实际操作等。  “现在农业发展变化特别大,蔬菜水果种植更加专业化。我们种植户也需要顺应形势、更新知识,特别是在科学种植方面,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今年首次参加培训的西城街道永合社区晚熟李种植大户李建华说。  区农业农村委科教信息与农机管理科科长龚九聪介绍,高素质农民培训是针对全区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农民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培养,通过针对性培育、规范性教育管理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今年,区农业农村委已经开展了大豆复合种植技术、“三农”自媒体、农机驾驶、无人机飞放等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等,已培训高素质农民870人。

2022-10-27

我区农业废弃物将实现资源化利用

    南川网讯(记者 刘晓娟)近日,我区发布《重庆市南川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药化肥进一步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进一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更加优化。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按照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或炭化等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渔业资源环境养护与修复,强化渔业资源及环保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开展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农业外来入侵生物防控。  同时,配合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废弃农膜回收体系建设工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程、渔业资源养护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六大重点工程;南川区病死动物及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提升项目、秸秆有机肥增效工程、秸秆固化成型拓展工程、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工程、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项目、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项目、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和示范片建设项目、“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项目、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设、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外来入侵生物市控点监测项目等十二个具体项目,推动南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022-10-26

唤醒撂荒地 闲田变良田

       连日来,楠竹山镇水鸭村里割草机轰轰作响,村民们忙于锄草开荒,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一块块规整的土地。据悉,该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10-25

华绿生物投产实现食用菌的“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工人对食用菌的营养土进行装瓶。记者 聂灵灵 摄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10月21日,记者在区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原材料车间、自动配料车间、产品车间……各个生产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该公司自7月底启动生产线后,目前从栽种到成品的虫草花已全面进入市场。  目前,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食用菌的“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达到菌种创新研发到工厂化规模生产。该公司已在南川组建4条生产线,分别生产真姬菇、虫草花两类食用菌。  在自动配料车间,工人将玉米芯、黄豆皮、香菜渣等原材料倒入搅拌机内,制作菌类营养土;相隔不远的装瓶车间里,工人则将营养土装入瓶内,送进恒温室内通过灭菌、冷却、菌丝培养等环节,让食用菌在稳定的湿度、温度、光照条件下生长。  “目前,虫草花每天能产出3吨左右,后续能达到8吨,真姬菇预计11月出产,日产量能达到40吨。全部生产线正常出产后,每天食用菌产量能达到120吨。”该公司生产厂长赵应文说,通过工厂化栽培,实行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后,食用菌的品质、产量得到较好的保障,将为市场提供高品质食用菌。

2022-10-25

种油菜 栽种忙

      10月11日,东城街道三秀社区,农民正在平整土地,为种植油菜作准备。  今年,我区计划种植油菜15万亩。  记者 喻梵 摄

2022-10-13

稻虾共养 一田双收

       近日,楠竹山镇的小龙虾喜获丰收。  据了解,为带动村民增收,该镇组建重庆恒柳农业有限公司在谢坝村开展稻鱼、稻虾综合种养100余亩,使一田双收增加效益成为可能。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10-13

区供销社全力保障晚秋生产农资供应

    南川网讯(记者 陈蕗颖)当前正值秋耕秋种关键时节,区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供应主渠道作用,保障农资市场供应稳定,确保晚秋生产顺利推进。  区民丰农资公司作为区供销社直属农资流通经销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提前做好秋播农资储备,储备化肥4000吨、种子20吨、农药10吨、农膜30吨。同时与四川泸天化、湖北三宁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供应协议,力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随着晚秋生产陆续开展,区供销社严控农资进货渠道,从源头保障商品质量,加强对各农资经营环节的有效监管,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创新农资经营方式,采取电话预约、微信订货、配送上门等形式,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目前,区供销社以基层社、农资经营网点、综合服务社为依托,配送各类化肥3400吨、种子16吨、农药8吨、农膜25吨,有效满足我区秋耕秋种农资需求。

2022-10-13

冬闲田不闲田间管理忙

       10月2日,大观镇铁桥村4组蔬菜种植基地,村民正忙着为菜苗喷水。为了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当地将刚刚收割完稻谷的田地改旱种植蔬菜,把冬闲田利用起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特约通讯员 夏于洪 摄

2022-10-09

7万亩秋菜陆续上市

       西城街道沿塘社区居民在采收蔬菜。记者 黎明 摄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9月27日,在兴隆镇永福村恋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各类蔬菜成畦成行,品种很是丰富。  因入秋以来降温快、雨水足,让我区蔬菜退出了“伏缺”状态,叶菜类供应得到保证。  今年,我区稳定提升大宗蔬菜生产,全区以东城、西城、冷水关等乡镇(街道)为重点抓好以速生叶类蔬菜为重点的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入秋以来,区农业农村委派出6个农技专家组、7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依托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帮助菜农不断学习新的栽植技术,提高蔬菜品质。  今年,我区秋菜种植面积近7万亩,目前蔬菜长势良好,已陆续采收上市。生产的蔬菜通过商超对接、批发点供应和市场售卖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同时,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也为菜农提供了更广的增收渠道。  木凉镇汉场坝村村民宋兵利用该村产四叶菜、辣椒的优势办起了泡菜加工厂,今年,该村四叶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亩,可腌制酸菜5万公斤。“科学的种植模式,让土地收益大幅增加。”宋兵说,在家门口收菜腌菜,运输方便,节约成本,还能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据介绍,预计我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将突破33万亩。

2022-09-28

草莓种出增收路

       唐维兰正在种植草莓。记者 黎明 摄  本报讯(记者 黎明)9月13日,大观镇金龙村吴家草莓园的大棚里,唐维兰正用铲子平整旋耕机耕作后的土地。  唐维兰从2018年开始种植大棚丝瓜,等丝瓜采收完后,又种植10多亩草莓。  近年来,随着金龙村的新农村建设,该村成了热门打卡地,到了草莓成熟期,大批区内外游客来基地体验采摘,节假日、双休日时最多可达100余人。草莓刚上市时,还能卖到每公斤80元。  大观镇是我区发展草莓较早的乡镇,近年来发展起如腾春蔬菜种植合作社、聚启蔬菜专业合作社、点润蔬果种植家庭农场、洼地农庄等多家草莓种植基地。今年,大观镇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特点,鼓励农民开展种植采摘游,推动种植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重转变,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如今,大观镇周边已聚集10多个草莓种植基地群。  区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峰介绍,我区草莓产业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草莓种植已全面展开。同时,我区还着力把近郊乡镇打造成“春天满园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坡果、冬天满棚菜”的靓丽田园,把大棚草莓等水果作为冬春季休闲采摘游的主打品牌,让近郊休闲观光游四季不断线,助力乡村振兴。

2022-09-21

稻香鱼美   

      近日,楠竹山镇谢坝村村民在晒粮晒鱼。据了解,我区在楠竹山镇、白沙镇等9个镇10个点发展了稻田养鱼,水稻亩产达440~450公斤,鱼亩产50~100公斤,生态鱼米装进了南川人的饭碗。  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09-20

稻香鱼肥

       9月6日,位于楠竹山镇谢坝村的重庆恒柳农业有限公司迎来收稻、捕鱼“双丰收”。据了解,该公司在谢坝村流转土地270亩,其中稻田养鱼107亩,依靠生态种养,金秋时节呈现稻香鱼肥的景象。特约通讯员 彭应忠 摄

2022-09-13

解决3个问题让好米卖好价

  解决3个问题让好米卖好价  ——南川大力发展优质稻调查     福寿镇大石坝村优质稻基地的水稻喜获丰收。 特约通讯员 李在华 摄  在日前召开的南方省份粮食生产座谈电视电话会上,重庆南川区绿色优质稻米私人订制模式得到肯定。  作为国家级粮食产能县、国家级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南川如何种好水稻,实现优质优价?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如何种好稻  推广稳糖米、水稻直播等新品种、新技术  “大家脚下的这片稻田种的就是稳糖米,它是由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贤勇团队经过10年时间研发的。与普通大米不同,稳糖米是专供糖尿病人食用的……”  7月13日下午3点,南川区鸣玉镇明月村,层层叠叠的稻田随山势起伏。一眼望去,齐膝高的秧苗一片嫩绿,生机勃勃。镇党委书记毛霞作为讲解员,为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40多名学生,现场讲解稳糖米的相关知识。  为啥明月村要种这款水稻新品种?  明月村党支部书记陈维英说,今年初,村里的水田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小田成了大田,变成了渠相通、沟相连的良田。“耕地变成了良田,良田要提升效益,就得种好米。”陈维英说。  去年,明月村种了少量稳糖米,稻谷卖到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今年大家种稳糖米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村民都抢着种,目前全村共有100户农民新扩种了290亩。  陈维英说,稳糖米种植采用了直播技术,不用像种传统水稻那样育秧、插秧,这也是稳糖米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明月村三社村民张治华对水稻直播技术赞不绝口:“不用弯着腰杆插秧,省时、省钱、省力,稻种存活率也更高,今年我承包了13亩田种稳糖米。”  不仅如此,稻种、农资全由种业公司提供,还负责保底收购,政府也为大家购买了水稻保险。陈维英笑着说,现在,村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提高了,大家都争着种稳糖米。  “要种好稻米,品种是关键。”南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胡彬说,品种上,该区每年推荐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商品性好的优质稻品种,比如渝香优8133、神9优28等;技术上,发布了《南川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的融合。  如今,水稻种植已被列为南川区“3+2”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今年南川水稻种植面积达38万亩,其中优质稻基地32万余亩,绿色精品稻5万亩。  如何卖好价  秧苗还没插,订单已到手  “各位农场主上午好,本周进行田间锄草,大家可以点开视频,查看自家水稻的生长情况……”7月14日上午8点,南川区福寿镇大石坝村,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文奇站在山上,用手机对准山脚的稻田,录制了一段30秒的短视频,并发到“福寿康茂·稻田认养”微信群。  视频中,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生机盎然,长势良好。汪文奇一边查看视频一边告诉记者:“这些稻田早已‘名花有主’了,这些牌子上标注的名字就是认养人,我们只是帮着客户种植、打理,收获归他们所有。”  汪文奇曾是福寿镇大石坝村支部书记,以前农民种出来的好米卖不出好价钱,有时甚至滞销,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大米品质好,但市场却不买账?  一次外出考察学习,汪文奇看到别人的果园采取果树认养的方式进行预售,客户可全程追溯认养果树的管护信息,市场反应很好。他深受启发:“我们可以搞水稻预订销售,通过向客户展示水稻绿色、生态的种植过程,让他们相信我们稻米的品质。”  2017年,他拿出合作社的150亩水稻试水认养:客户在栽插前缴纳订金,收成全部归客户所有,合作社则定期为客户发送水稻种植过程的照片、视频,让客户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  如今,通过6年摸索,合作社的绿色优质稻米私人订制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今年合作社有203亩水稻被认养,秧苗还没插就有了42万余元收入。  如今,稻田认养模式已在南川区福寿镇大石坝村、石溪镇盐井村等10多个村,推广近2万亩,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南川米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成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远销广东、四川等10多个省市。  如何增加效益  稻田养鱼实现“一田双收”  30斤、50斤、100斤……  7月1日开始,南川区河图镇中图村党支部书记唐科忠每天都要接30多个订购电话。为此,每天早上六七点他就要下田“摸鱼”。看着订单接连不断,唐科忠乐此不疲。  别看老唐的鱼卖得好,其实他的老本行是种水稻。为啥一个种水稻的老农还要“兼职”养鱼?这与土地效益不够高有关。  中图村平均海拔700米,适宜种水稻。但后来,村里种水稻的村民越来越少,渐渐地有部分稻田开始闲置。“大家不愿种粮根本原因在于赚不到什么钱。”村民黄文全为记者算了笔账:他家原本种有8亩水稻,一亩水稻按1000斤计算,有1300元收入,但扣除农资化肥、用工等成本后,仅有300元纯收入。种水稻的收入跟外出务工比,差太多。“种水稻不划算,我宁愿买米吃。”黄文全说。  “要想号召大家重新种粮,就必须把效益提高。”去年,唐科忠在学习参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后,被这种模式吸引。“一亩稻田能养200斤鱼,按15元一斤算,光养鱼就有3000元。”唐科忠觉得效益不错,决定在村里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村支两委讨论后决定,由村上统一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流转180亩土地搞示范。今年3月,村上请来施工队在稻田四周开挖了一排水沟,又从区水产站购买了万余尾鱼苗投放养殖。  走进中图村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绿意盎然的秧苗整齐排列,鱼儿在稻田里欢快地来回穿梭。“效果非常好!”唐科忠解释说,鱼儿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秧苗就不需要增施农药化肥。同时,鱼儿吃稻田里的浮游生物,也不再需要喂饲料。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多了一份卖鱼的收入,还让稻米卖得起价。  截至目前,南川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5万亩,带动46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6户种植大户从事水稻生产,实现稻田亩均增收3000余元。  赵伟平

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