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衣柜深处的“一抹绿”

挂在衣柜深处的“一抹绿”冯嫚玫 “2006年6月15日,我真的很羡慕之前踏上军旅的学长们,如果我的梦想也能在军旅生涯的滋润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巍然而成大树,那该多好啊!”“2007年9月4日,我穿上了一身绿军装。”“2009年5月16日,新排长下连,连长指派了一名熟悉地形的老班长,带着我和8名战士执行勘探警戒任务。一连5天,老班长4次带着我们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高山上往返行进。山上气候阴晴无常,因海拔高又缺氧,胸口总是闷得一阵阵发慌恶心……任务结束后,带队的老班长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小排长啊,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我晓得一个道理,只要国家不挨打,我们这些当兵的吃点苦,就算不了啥!’老班长的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2009年5月22日,今天我才知道,带我执行任务的这位老班长就是汶川抗震救灾中让总理‘让路’的‘史上最牛士兵’——王肃满。他说军人的初心就是‘为祖国捍卫和平,为人民守护梦想’,这句话激励我到现在。”……这是我哥哥当兵时的日记。他研究生一毕业就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他曾经是31672部队的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转业后的他,每月都要把绿军装拿出来晒一晒,打开日记津津有味地读一读。我总是不理解研究生毕业的哥哥为什么要选择参军,常年在外摸爬滚打,皮肤被晒得黝黑粗糙,假期没结束,就会被召回了,这有什么好的?怀着这份好奇我翻开了他的日记。    看着哥哥日记里一篇篇记录,我明白了哥哥毕业后义无反顾奔赴部队的原因,那是一腔热忱、一份担当、一股韧劲。今天我为哥哥晒衣服,让柜子里的那抹绿更“明亮”。在哥哥身上,我看到了作为军人的职责与信念。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繁华热闹的街道、悠闲快乐的笑脸,都是身着戎装的战士们默默的守护。他们,从不张扬喧哗;他们,从不考虑得失;他们,用血肉之躯铸牢了国家和平与稳定的基石!“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藏在中国军人心中的滚烫大爱,是守望相助的中国魂,是中国国防安全线上的标杆!我在想,国防安全到底是什么?00后陈祥榕战士以身许国,他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王焯冉战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将队友推到岸边,说出“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他们,用热血戍守祖国边境、用生命捍卫领土安全、用赤城诠释忠肝义胆!我明白了,国防安全的范围很大,大到960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国防安全的距离很远,远到祖国最遥远的边境线上;或者,国防安全范围可以很小,小到一枚手机芯片的专利权;或者,国防安全的距离很近,近到每一次升国旗时的行礼。国防安全不仅仅是军人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代的少年的责任。“扬鞭奋进鼓点急,担当尽责正当时”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当继往开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为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不断磨练意志,锤炼本领,成为爱军报国的新一代、奋进自强的新一代、勇于担当的新一代。(作者系南川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刘永丽)  

2024-06-21

胸中有国防,肩上有担当

 胸中有国防,肩上有担当周佳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在今天的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分享一段我与国防的故事。自从八年前,哥哥怀揣着国防梦,离开家乡投身军营,每年的春节就再也没有了他的身影。有一年,他早早就对我们说,“今年我可以回家过年了!”我们全家上下那叫一个激动,发动身边所有的亲戚,忙前忙后地预备好土鸡土鸭土鱼,就连父亲那珍藏十年的老酒也没逃过。为了迎接哥哥回家我们可谓是做足了准备。终于盼到了年三十,哥哥打电话回家说,遇到紧急任务,需要立刻归队执行。我一直看着母亲手里的饺子从热到凉也没吃下几口,父亲手中的酒杯满了又空也不见半分喜悦。那年我十七岁,不懂国防,也无法理解哥哥为什么选择了一条与家人分别的道路,在对哥哥的思念和不舍中我埋怨他的选择。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逐渐明白了哥哥的选择意味着什么。记得有一年寒假,我有幸参观了哥哥所在的部队。那里的生活条件远比我想象中的艰苦,训练强度也超乎寻常。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位官兵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国家的忠诚,是对使命的坚守。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也终于明白了哥哥选择背后的责任和担当。国无防不立,这是每一位人民战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卫国家,寸土不让”的誓言。是陈祥榕用18岁的青春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奉献;是肖思运用生命诠释“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是王伟留给人民那痛心是语音“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行”是他,是他们!铸就了新时代下国防安全的丰碑。我变得理解哥哥,更敬佩像哥哥这样的人民战士。我开始从他的角度思考,若我是他,又会做些什么?心系国防,强国有我。守护国防安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当我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深知自己有责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于是经常给学生讲述红色故事,进行红色诗歌朗诵,让他们了解当前国防知识,潜移默化耕植红色基因。看着他们认真参与活动时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听着他们进行诗歌朗诵时的铿锵话语,我知道在他们心中保护国防安全的种子已经牢牢扎根、慢慢生长。我相信这些看似渺小的努力,定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国家的安宁和繁荣!之后我将继续讲述国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我将,以笔作刀、以声为枪,为国防发声。我将点起孩子们的一道道微光,期待它们照亮国防事业前进的漫漫征程。 让我们一起坚定守护国家安全,筑起国家安全的堤坝,共同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者系九鼎山小学教师) 

2024-06-21

向“岛主”致敬

向“岛主”致敬苏玲瑞 (音乐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每一位中国公民都会肃然起敬,坐在讲台下方的同学们亦是如此,伴随着歌声,我看到坚定的眼神中迸发出青年朝气、少年血脉。正上课时,突然一位学生举手向我问道,“老师为什么要用血肉筑起长城,不可以用砖瓦吗?”“老师他们怎么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让我若有所悟。于是,我给孩子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守岛就是守国,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把岛守好!”这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继才曾说过的话。 他所说的岛就是位于江苏省灌云县的开山岛,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7月,时任民兵营长的王继才接下了守岛人的“苦差事”。妻子王仕花放心不下,辞去了工作上了岛。 当时的开山岛,面积虽小,困难却一点都不少。高温暴晒、狂风暴雨、缺水少电、补给不足……但他每天按时巡岛,护航标、写日志,与走私、偷渡等不法分子作斗争。他舍小家为国家,守岛32年只有5个春节与家人团聚。其实,在王继才上岛前,曾先后来过4批,10余个守岛民兵,最短的在岛上待了3天,最长的也仅待了13天,而王继才却坚守了整整32年,11680天。直到2018年,积劳成疾的王继才倒在了开山岛的台阶上。王继才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海防事业,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爱国奉献的忠诚答卷。32年中,王继才错过了女儿的婚礼,错过了外孙的出生,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但,他没有错过每天早上在岛上升起国旗。他说:“升起国旗,就是要告诉全世界,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谁也别想欺负咱!”如今,王继才也成了开山岛的一面旗帜,妻子王仕花和守岛新民兵们正在延续着他的精神,守护这座岛,守护一份“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初心使命。我依然记得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们瞪大双眼中对偶像的崇拜、对国防事业的向往,小小少年们都挺直了脊梁,说立志长大之后要报效国家,守护祖国大好河山。我想这就是国防教育的意义,增强学生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基石,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需要你我共同贡献力量。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作者系道南中学教师)

2024-06-21

以校园文化建设守望精神家园 ——构建“大思政课”校园文化环境

以校园文化建设守望精神家园——构建“大思政课”校园文化环境韦纯美 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句话,请大家猜一猜这句话出自何处。“我的梦想是当网红,搞直播,以后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不是我在网络段子上看到的激情宣言,也不是我在成功学鸡汤文中看到的自我激励,却是赫然张贴在班级心愿墙上的内容。初次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哑然失笑,冷静下来后内心生出几分悲凉与无力。这不由引发我的忧虑,青少年群体中不乏“佛系”“摆烂”“躺平”等负面论调,以正确的文化价值引领青少年发展刻不容缓。中学阶段,思政课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为更好地让青少年置身于正确价值观的沁润之中,我校着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政课堂拓展到整个校园,打造流动的、行走的、沉浸式的思政课。一、以校园文化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曾讲到:“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搞好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文化教育,是承担传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的战斗力、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经历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与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血脉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我们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使校园文化更具深度和内涵,为青少年发展提供精神养分。我校文化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形成了以“中国精神”“君子五德”“君子九思”“书香传承”等多元的校园文化版图,将整个校园塑造沉浸式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一步一思,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指引。二、以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师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我校将爱国主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仪式教育作为学校坚持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学第一课、升旗仪式等重大仪式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典礼仪式成为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思政课,引导师生在典礼中强化理想信念,努力成为能服务国家和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才。广泛运用融媒体平台传播重大仪式活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使学生始终与社会各界的“爱国报国”心声同频共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学习教育。成立“乐善”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与红色文化传播有机结合,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精神品格。推出由学校师生排演的《小英雄雨来》沉浸式体验剧和舞台剧,用沉浸体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追寻革命足迹,汲取红色力量,以红色文化擦亮成长底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三、以校园文化建设凝聚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的校园文化沁润学生,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学校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定期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师生感受价值引领。制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并提出措施,定期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针对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价值选择困惑、正确价值观的缺失等问题,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种“大思政课”的形式,达到文化兴校、以文化育人、以文化立人的目的,以此来守望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南川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

2024-06-21

共筑梦想桥梁: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之旅

共筑梦想桥梁: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之旅韦江毅 你们是否曾想象过,如果历史上的伟人有机会使用现代的社交媒体,他们会发布怎样的动态?孔子会不会在朋友圈分享他的“仁爱”思想?鲁迅会不会在微博上犀利点评时事?这些有趣的假设,不仅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生动的认识,也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与思政课之间的距离。你们是否曾想象过,当思政课不再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今天,我将带大家一同探索这场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创新之旅。“新”与“旧”的碰撞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中国的教育长河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课堂”,到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再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多元,思政课始终与时俱进,不断自我革新。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价值观塑造的熔炉,是青年学子们精神成长的摇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知识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让世界观念和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让思想引导的任务愈发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丰富的内容,来构建新时代的思政课程。“行”与“思”的融合那么,新时代的思政课应该如何建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个生动的例子,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在北京的一所高校里,有这样一节思政课。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讲人,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主动参与到课程中。他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深入探讨,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体验了价值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让学生们在思考中成长,在参与中收获。在上海,一位思政课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了线上思政课。他通过直播讲座、在线互动问答、虚拟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思政课走进了千家万户。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四川的一个乡村学校,思政课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那里的老师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思政课与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感受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尊重。“情”与“智”的交响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它们展示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个关键词:互动、实践、融合、创新。这些关键词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精髓所在。互动,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每个人都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在互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践,则是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融合,是指思政课要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样的融合,能够让思政课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创新,则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思政课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青年才俊。这就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风采,它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田,引领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前行。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让我们携手并进,用心用情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我们的力量。(作者系道南中学党委副书记)

2024-06-21

担负新时代教育使命 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担负新时代教育使命 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蒋锐 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新时代如何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需要锻造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团队“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要把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新时代育人目标出发,做好思政教师的选人用人及培养工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思政教师的管理、培训和使用。思政教师要把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摆在第一位,要以榜样力量引领前行道路,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张玉滚、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典型事例,“看榜样、学榜样、做榜样”。思政教师还需要自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二、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需要重构思政课程新体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重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多思政课的开展照本宣科流于形式,不能将原理讲深讲透,内容空洞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教育成果未能达到使学生入脑入心的效果。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有丰富内涵,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振奋人心,这些思想和事例涉及各个学科,这些素材无穷无尽,是极富感染力的。思政课教师乃至各科教师都可以结合学科特色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原理,熟练运用于课堂中,从学科出发,从身边小事出发,从小问题看大道理,展现不同学科的思政要义,从而打造一批“生动形象、知识面广、内涵丰富、思想先进”的“大思政融合课堂”。让学生能在身边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中感受思政;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笔一划中认同道理,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三、发挥思政课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而是贴合于生活、服务于实践的重要工具。所以,思政课应源自实际、结合实际、尊重实际。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不同,可供选择的红色资源、学习内容风格各异。不同学校应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文化熏陶中提升素养,在细枝末节中品味道理,充分探寻蕴含思政道理的历史故事,从身边学起,从熟悉的事例学起,把思政课的故事上得更加生动,颜色描绘得更加鲜活。要积极拓展身边资源,从小事做起,在小活动里看大思想,以点带面,充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研学实践活动、重要时间节日、主题团日等平台,既让学生爱听爱学,又让学生有所思所感;放眼当地特色,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根据地等场所,切实增强学生体验感和满足感;聚焦身边优秀,搜索全国榜样开展思政教育学习,以名人故事夯实思想根基。让思政课不只是限制于教室的方寸之地,还道理于现实,还思政于生活,在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新时代新使命。思政课不仅要因事而化,还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始终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根本要求,才能构建起具有乡土情怀、家国视野的“大思政”“大格局”育人体系,让青少年能够在优秀正确的文化中,弘扬时代新风,展现青春风貌。(作者系水江中学校党委书记)  

2024-06-21

【“理响178”之理论微宣讲】凝聚巾帼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凝聚巾帼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李宁静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上午好!我是乾丰镇的李宁静,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巾帼力量那些事儿。“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革命烈士、巾帼英雄赵一曼于1936年8月2日在押往刑场的火车上向儿子宁儿写的绝笔遗书,此时的赵一曼年仅31岁。从古至今,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我们身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巾帼英雄,她们抛头颅、洒热血,甘奉献、勇献身,她们用实际行动凝聚起一股特殊的“巾帼力量”,她们在抗日救国第一线、在航天事业第一线、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说起乡村振兴,有这样一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回荡。“我们妇女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同样能发挥好作用,能撑起半边天”,这是乾丰镇顺丰村女党支部书记倪志会经常说的一句话,正如倪书记所说,自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乾丰镇妇联紧紧围绕全镇“万亩绿茶之乡 生态滨湖康养小镇”建设目标,带领全镇3000多名妇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产业发展中树标杆,在环境保护中有作为,在文明建设中带好头,在关心关爱中送真情……她叫陈高芳,是乾丰镇农化村一名普通妇女,曾经的子宫癌患者。2010年,对于陈高芳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身体接连不是的她到重庆新桥医院检查,检查结果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子宫癌,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陈高芳没有被病魔打倒,为了得到最好的治疗,她毅然卖掉了在南川城区刚买不久的商品房,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经过3年的积极治疗后,陈高芳康复回家了。谁都没有想到,在经过这场病魔后,陈高芳非但没有被病魔打退,而是在乾丰镇养殖大户卢朝伦的带动下于2015年开启了自己养猪的创业之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高芳从最初的2头仔猪发展到后来5头母猪65头肥猪,短短的几年时间,陈高芳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年出栏生猪达到80余头、仔猪120头,产值达80余万元。非但如此,她还带动周边10余名妇女建立起了“巾帼养猪联盟”,无偿传授养殖经验、技术,带动妇女们增收致富。她常说“我是一个二世人,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帮助和带动更多有需要的人。”她叫倪志会,是乾丰镇顺丰村的党支部书记、区党代表,在任党支部书记十余年来,她数年如一日地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倪大姐”。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她先后引进业主发展茶叶基地1300余亩,打造区级优质稻示范基地500余亩,发展红萝卜基地300余亩,帮助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她多方争取,筹资1600余万元新建农村四好公路15公里、硬化便民路20公里,新修维修蓄水池12口,安装饮水管道1.5万米,解决了1600多名群众的出行问题和500多户群众的饮水问题;为了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她建立网格化责任制,实行村干部包社,党员、村民代表包户的管理制度,脏、乱、差的不良陋习得以根治;作为区党代表,她坚持将党的好声音传到千家万户,结合茶叶文化她建立了“茶韵好声音”宣讲队,无论春夏秋冬,她的身影总是频繁地出现村里各个院坝、农户家中,她的事迹也在群众中口碑相传.............陈高芳顽强不屈、默默付出,倪志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她们都只是乾丰镇妇联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一个个缩影,在她们身后,还有许许多多像她们一样默默奉献的无名巾帼英雄,她们用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奋斗,书写出一个个精彩的巾帼故事,凝结成了强大的“巾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肩负新使命、共赴新征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付诸巾帼行动、贡献巾帼智慧,挥洒巾帼汗水、奉献巾帼力量!谢谢大家!(作者系乾丰镇宣传统战委员)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