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萝卜迎丰收 直播商超齐带货
2025-10-23
龙山村志愿服务“赶大集”健康文化便民直通家门口
南川融媒讯 近日,金山镇龙山村举办了一场集健康关怀、文化输送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参与。 活动中,来自重医附属南川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皮防院及金山医共体的医护人员组成健康服务队,现场开展义诊、血压测量、脉诊等服务,耐心解答群众健康疑问,赢得一致好评。“平时去医院不太方便,今天医生直接来到村里,特别贴心踏实。”62岁的村民黄后昌笑着说。 同一时间,区图书馆设立的移动图书角也颇受欢迎。农业技术、养生保健、军事理论等多种书刊供群众随意阅览,村民还可免费领取心仪期刊,让文化资源真正流动到乡村。前来阅读的村民张金平表示:“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好书,我选了养殖和养生方面的,非常实用!” 针对农村社保业务办理难的问题,龙山村村委会联合重庆农商行,将社保登记、信息变更等高频服务项目前移至村民“家门口”,实现“就近办、免费办”,有效减轻群众奔波负担。 龙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韦胜表示,本次活动是村党组织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未来,该村将持续推进便民志愿服务常态化、实效化,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张又弋)
2025-09-08避暑胜地享清凉 流动服务暖心房
2025-08-28
“龙山之夜”村晚激情唱响 游客村民共享乡村文化盛宴
2025-08-21
金山镇“原乡丰物”电商直播馆启用
南川融媒讯(通讯员 杨娟)近日,金山镇“原乡丰物”电商直播馆挂牌启用。该馆将深度挖掘金山镇生态资源、农特产品与乡土文化,打造集“产品展销、品牌推广、文化传播、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直播馆位于金山镇商贸中心二楼,配备专业直播设备与展示区域,将重点围绕金山晚脆李、糯玉米、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小河米粉、小河面条、小河白酒、金佛山笋壳画等非遗文化产品进行常态化直播推介。 “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讲好金山故事,传播金山好声音。”直播馆运营负责人介绍,“原乡丰物”寓意金山沃土孕育的纯真、自然、优质物产与风情。直播馆将通过沉浸式体验、现场探访、技艺展示等形式,让网友直观感受金山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与独特价值,提升品牌认知度与市场竞争力。 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原乡丰物”直播馆启用,为金山镇优质农产品打开了面向全国市场的“云端窗口”,也为本地电商人才、返乡青年及新农人提供了创新创业舞台。金山镇计划依托该馆,定期组织直播技能培训与电商运营辅导,培育本土“乡村主播”与“带货达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接下来,金山镇将持续优化直播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完善供应链体系,努力将“原乡丰物”直播馆建设成为服务“三农”、助力振兴的标杆平台,让更多金山“好物”乘数字化东风走出深山。
2025-08-19一句承诺 半世纪坚守——金山镇梁家三代人42年接力守护金山银杉
□ 记者 唐湛/文 甘昊旻/图 晨雾未散,梁伦的镰刀已沾满露水。在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海拔1200米的山崖上,48株冰川纪幸存的银杉,正等候这对夫妻日复一日的“问安”。42年前,梁伦爷爷一句“顺便照看”的承诺,让梁家三代人在这片山崖踏出15万公里的守护足迹。父亲用31年青春守住“一棵不少”的誓言,如今儿子携妻子续写新篇——2024年,117株野生银杉幼苗破土而出,创下历史纪录。山风拂过树梢,沙沙声里回荡着比岩石更坚韧的传承。 清晨7:00,38岁的护林员梁伦和妻子杨万波匆匆吃过早饭,往背包里塞进米菜油盐,准备开启新一天的银杉巡护。梁伦的父亲梁正福站在门口静静凝望,这对典型的中国父子将情感藏在沉默中。待梁伦收拾完毕,他才不动声色地递过磨好的镰刀。“去的路上留意堰沟安全,这段时间蛇多,仔细看着点。”母亲的叮嘱声中,夫妻二人的身影渐渐隐入群山。 沿着绝壁上修建的水渠步行一小时,梁伦和妻子抵达大山里的老屋,不远处便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在地球上为数不多的生长地。作为护林员,梁伦的核心工作是照料这些“植物活化石”:给缺水的幼苗浇水、检查银杉有无损伤。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保护区科研人员专注检测和数据对比等专业工作,不便每日往返,我是本地人,日常基础管护任务便由我承担。”梁伦说。每天抵达银杉林后,他第一件事便是逐一查看48株挂牌银杉的生长情况。“你看这株银杉已经结果,树顶肯定还有不少。去年才结了几个,今年肯定有大收获!”他指着最大的一株银杉,兴奋地对妻子说。山风掠过树梢,银杉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这份欣喜。 银杉是冰川期的“幸存者”,被称作“植物活化石”。300多万年前冰川吞噬大地时,地球上仅有少数区域成为其避风港,梁家老屋附近的这片山崖便是其中之一。梁家三代与银杉跨越百万年的故事,就此缓缓展开。 爷爷梁隆权 一句承诺守初心 “承诺了就要讲信用,放不了手” 梁家与银杉的缘分,始于梁伦的爷爷梁隆权。梁家老屋毗邻这片银杉林,“我们早知道山上有片特别的杉树,山风吹过泛着银光,格外漂亮。”梁伦回忆道。1983年,保护区科考队到访,梁家人才知晓这些杉树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更是“植物活化石”。因居住地距银杉林近,守护重任便落在了53岁的梁隆权肩上。“当时保护区说我们离得近,方便照看,让父亲‘顺便看一会儿’。”梁伦的父亲梁正福记得,爷爷深知银杉的重要性,接下了这份“顺便”的嘱托。“承诺了就要讲信用,放不了手。”父亲的这句话,梁正福始终铭记。 在梁伦的记忆中,爷爷是个“认死理”的人,核心职责是阻止外人进入银杉林、禁止村民砍伐。“爷爷虽不懂专业知识,但从保护区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银杉极为稀有,若出差错、被人偷伐,后果不堪设想。”他将“任何外人不得进入银杉林”奉为铁律,连梁伦儿时溜进林里都会挨骂,“爷爷怕我们小孩子不懂事,乱摘枝丫。”曾有科研机构人员持介绍信想来科考,梁隆权硬是没放行,直到保护区工作人员到场才让其进入。“正是这份较真,让银杉在爷爷手中从未出意外。”梁伦说。 父亲梁正福 一份责任护根基 “父亲交我多少株,我交出去还是多少株” 寒来暑往,山路长度未变,梁隆权的脚步却渐显蹒跚。1990年,28岁的梁正福接过守护接力棒,这一守便是31年。“当时我是兄弟中最大的,在家务农,父亲说让我接过来。没想太多,只觉得是责任——他当年承诺了,如今走不动了,总得有人顶上。”梁正福说。 接力棒交到梁正福手中时,银杉名声渐远,甚至流传着“他国想用一架飞机换一棵银杉”的传说。山里村民好奇围观,让守护压力陡增。曾有一伙社会青年想闯进林里摘枝丫,梁正福发现后严厉制止,对方却不理会。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厉声警告:“我已经报警了,你敢摘就‘跑不脱’!”对方终被他的气势吓退。“我不怕,这是国家和我父亲交代的事,必须尽责,在我手上出问题没法交代。”梁正福坚定地说。 作为第二代守护人,梁正福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看守,而是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参与保护研究。银杉自然繁育极难,梁正福从未见过幼苗。起初大家认为银杉林里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生怕影响生长,但他隐隐觉得不对:“银杉林下枯枝落叶太厚,种子落不到地上,怎么能发芽?”这句疑问很快引起科研人员关注,他们随即采取人工干预:清理杂草杂枝、铺设土层,为野生幼苗繁育打下基础。 回顾31年守护,梁正福说自己没做过惊天大事,却能拍着胸脯保证:“父亲交我多少株,我交出去还是多少株,算是完成任务了。” 儿子梁伦 一腔深情续新篇 “银杉看着我们长大,我们也要陪着银杉长大” 时光飞逝,山脊上的银杉依然挺立,年轮已悄然多刻三十余圈。2021年,梁正福到了退休年纪,将父亲当年的嘱托传给儿子。“梁伦是最佳人选,他从小对银杉有感情,熟悉情况,做事踏实负责。”梁正福说。父亲提出接班想法时,梁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个曾不敢私自进银杉林的孩子,终于迎来渴望的守护时刻。“父亲做的都是平凡事,但一做就是30多年,便变得不平凡了。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几辈人做同一件事,与人交谈时都觉得自豪!”梁伦笑着说。 童年的梁伦踩着父辈的脚印在山里长大,伫立的银杉在他心中种下神秘种子。“小学毕业时,国家级专家带几百万的仪器来探测银杉,我们不懂,只觉得这树要用这么贵的机器检测,很神奇。”守护银杉的四年里,梁伦的工作在父辈基础上更深入:开展人工银杉野外回归试验、监测管护野生幼苗。随着了解加深,他对银杉的感情从儿时的神秘,多了份敬重。“最大的这株银杉,从爷爷那时到父亲再到我,一直这么高。它看着我们长大,现在我们也能陪着它长大了。” 临近中午,梁伦和妻子回到老屋,他生火、妻子做饭,木屋成了守护银杉的驿站。黄瓜汤、炒腊肉、洋芋饭,简单饭菜里满是温馨。“现在后勤有保障,不会饿肚子了。”梁伦对妻子说。“幸好有我!”杨万波笑着回应。如今梁伦的守护不再孤单,妻子受他影响也加入护林员队伍。“男人想做事,没有妻子支持干不成。看到他对银杉的感情,能给他搭伴也是一种支持。”杨万波说。“护林员工资不高,但家里有笋山、种了中药材,山里日子虽不富裕,却过得踏实。” 有了妻子全力支持,梁伦对银杉更痴迷,没事就往林里跑。让他欣喜的是,2024年7月,117株野生幼苗破土而出,创历史纪录。“这些幼苗今天活、明天可能就死了,太脆弱。如何提高存活率,是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的课题。”梁伦说。 年轮记录岁月,年岁见证承诺。这些“植物活化石”的年轮里,早已渗入三代人的姓氏。这场跨越世纪的守护仍在继续。“不敢说365天都守着,但至少300天在这里。希望几十年后,这些幼苗长得比我高;再过几十代人,它们还在。后辈与人交谈时能自豪地说‘这是祖辈一代代守护下来的’,那是多大的成就感!我要把这个‘自豪’传几辈子!”梁伦望着眼前的银杉苗,眼中满是期待。 记者手记: 在悬崖绝壁上,梁家三代人用42年光阴,将一句朴素承诺刻进银杉年轮。爷爷的守护始于承诺,父亲的坚守添了责任与执着,到梁伦这代,守护已成为无法割舍的情感。从“顺便看管”到“自豪传承”,三代人的情感在年轮中沉淀,背后是中国人生态保护认知的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理念,更是像梁家人这样把山当亲人疼惜的情感。这绵延42年的守护,早已超越责任,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绿色基因。当新发幼苗在风中摇曳,这片曾被冰川遗忘的山崖,正见证着比岩石更坚韧的传承——如同银杉根系紧抓岩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血脉。
2025-08-18金山镇:激发农文旅商融合新气象
游客在金山湖体验漂流的乐趣。 记者 雷子欣 金山镇地处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三山”璧合腹地,位于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景色秀美、物产丰富、商贸发达、文化繁荣,是避暑纳凉的绝佳胜地。近年来,作为“178”环线的重要节点,金山镇围绕“好吃、好玩、好礼”,积极推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立足优势 产业发展势头足 这段时间,每天晚饭后,玉泉村糯玉米种植大户王啓刚就组织农户到糯玉米地里采摘糯玉米,从晚上6点到9点,糯玉米地里总能看到星星点点的人影。“这两天忙着给城区的水果连锁超市供应,那边一天一个电话的催,根本忙不过来。”王啓刚说。 金山镇玉泉村平均海拔1300米,地势开阔连片,阳光充足,特别适合种植高山糯玉米及高山蔬菜。种植大户王啓刚于2008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010年流转本村800多亩撂荒地,坚持种植高山糯玉米15年,合作社现已带动本村发展糯玉米2000多亩,新增产值400多万元,解决100多人的临时就业,其中有11户脱贫户。 近年来,王啓刚带领种植户实践总结出高山糯玉米阶梯种植技术,填补市场需求,延长鲜糯玉米供货期,推动了高山糯玉米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基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海拔优势孕育了糯玉米独有的软糯醇香,合作社不断加大有机肥投入,提高种植技术,保证基地产品质量。同时,与重庆丰必达农业服务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我区糯玉米产业发展,把“金佛山糯玉米”品牌建设成为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除了高山糯玉米,李子、葡萄、无花果等产业也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全镇投资275万元完成新建产业路1.5公里,安装水管13.5公里,新建蓄水池2口,安装防护网4公里;维修沟渠4.4公里,新建沟渠200米、堡坎400立方米;新建提灌站1个;为糯玉米加工项目添置全自动机械化设备7台。上半年,金山镇的晚熟李、无花果、方竹笋、红提、中草药等农产品实现订单量破万。 盘活资源 旅游出行人气旺 金山镇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三岔沟”“清溪沟”“悬崖村”“科门寨盘山路”等热门景点,还可到金山湖漂流享受穿越湖山的清凉与刺激。 金山湖漂流项目水源源自金佛山天然泉水,河道水质清澈见底,沿途拥有峡谷浅滩、深潭、激流、缓流、天然滑道等自然风光,是重庆2小时都市经济圈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体验的胜地。 在院星村的金山湖漂流起点,游客们正排队等待漂流。“这里风景优美,水流有急有缓,十分好玩。”游客王先生一家从合川过来游玩,两个大人加一个小孩乘坐一艘漂流船,随着河水流动的方向,他们冲下第一个陡坡,尖叫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漂流全长3.5公里,体验时间约60~90分钟,项目以“山、水石、植物、村落”为资源依托,打造重庆首个“生态休闲漂流+梦幻夜漂+亲子漂流”运动体验基地。 从起点出发沿河而下可到达终点的金山文旅小镇。金山文旅小镇占地面积120余亩,是“178”环线的重要节点。小镇集聚特色酒店、乡村民宿集群、精致露营基地、卡丁车体验场、农耕体验基地、水上娱乐项目、户外足球场、学校研学基地等特色业态于一体,能全面满足游客和大众休闲度假、餐饮住宿、民俗体验、户外运动、拓展训练、会务接待等多元化需求。自项目投用以来,深受广大游客青睐,实现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 金山镇镇长魏朗介绍,下一步将与当地村民联动,采取城市居民认领、认种等农场模式,将金山文旅小镇打造成吃、住、玩、休闲、健康生活的旅游综合体。 深耕文化 商旅融合奔头好 在金山湖漂流游客中心,不少游客簇拥在非遗手工坊展柜周围,只见柜台上陈列着各式画作——清雅高洁之竹、纯洁美丽之荷,翩翩起舞之蝶……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名叫金佛山笋壳画的佳品。 “笋壳画”顾名思义也就是取材于各类竹子(方竹、楠竹、斑竹等)笋壳的手工制品。金佛山笋壳画形成于清朝末期,是流传于金佛山南坡的一种传统技艺。笋壳经晾晒、熨烫、构型、剪裁、烙烫、装裱等十六道工序,融入中国水墨画、剪纸、雕刻等技法,以每幅画案的色调根据笋壳斑纹修剪,粘贴成图画。具有题材广泛、造型淳朴、藏巧于拙、格调高雅的特点,极具艺术价值。“笋壳画既环保又好看,价格也算实惠,买回家当装饰品和送人都不错。”游客孟女士说道。 为做好文化传承和保护,金山镇将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金山小学建成“笋壳画教育体验培训基地”,多名师生、志愿者共同参与“笋壳画”作品研学创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金山镇依托民间文化传统技艺,发展小河手工米粉、面条等加工厂25家,油粽子、油糍等小吃餐饮企业46家,竹编、藤椅、盆景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坊6家,开发金山风物“伴手礼”,积极打造具有金山辨识度的文旅产品。金山镇还依托金佛山积极推进精品体育赛事活动,成功承办首届金佛山半程马拉松赛、南川区首届露营·民宿·冰雪欢乐节等大型赛事,进一步推进了农文体旅深度融合。
2024-08-20金山镇:用美食填满你的旅程
个大圆润的无花果让游客体验了采摘的乐趣,更让当地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记者 甘昊旻 摄 南川融媒讯(记者 雷子欣)近日,走进金山镇老街,卖手工米粉的店铺前排着长队,吃米粉的游客三五拼桌享用美食。餐饮店里热腾腾的小河米粉一碗接着一碗,在浓郁香气中开启了专属于金山镇的美妙旅程。 金山镇原为小河乡,后因金佛山而得名,也因金佛山而出名。它既有金山湖盛景、甑子岩天险,又有小河米粉的清香和小河面条的柔韧;既有金佛山糯玉米的甘甜,又有金山脆李的可口和无花果的清甜淡雅。于金山镇走一遭,无异于一场舌尖之旅。 特色美食品地方风味 张秋石磨米粉是金山镇上的“网红”米粉店,老板张秋开店已有36年,放佐料、煮粉、盛粉,从清晨到晌午,一拨接一拨的食客络绎不绝,张秋和店员们始终忙碌着。 下午2点,张秋坐在店门口的小凳上扇着扇子,脸上的汗珠从额头一直流到下巴。“从早上忙到现在,刚准备休息就又有客人来。”张秋笑着感叹道,“以前‘178’环线没火的时候也要排队,只是队伍没这么长,排队时间也没这么久,现在节假日高峰期差不多要等半个小时。”还没休息几分钟,又来了一家五口的顾客,张秋又起身张罗。只见顾客手上提了一袋手工米粉,说是在附近买的,“因为是纯手工的米粉,路过看见他们正在做觉得很新鲜,就买一点回去。”游客笑着说。 沿着老街往北走200米就来到游客提到的这家手工米粉店,只见一张张圆形的米皮晾在屋内的木杆上,店主娄双和丈夫正在一旁忙碌。从浸泡、打浆、蒸煮、晾晒再到切条,制作米粉这件事娄双和丈夫已经做了7年,如今早已技艺纯熟,但他们依然坚持凌晨2点起床。“起来了就要把米皮切条分装,再逐个送到餐馆。”娄双说道。送完货回来,娄双夫妇就进行散装售卖,售完即止。提到“178”环线的好处,娄双直言让他们的米粉售罄速度陡然增快,“节假日特别明显,来购买米粉的游客很多,基本上上午9点不到就卖光了。”娄双笑着说。 除了小河米粉,到金山镇还可品味地道的小河白酒,品尝白油方竹笋、油粽子、油糍等多种当地美食,可谓风味十足。 亲手采摘尝水果香甜 在金山镇,水果采摘成为另一道风景线。又大又圆的李子高高挂着,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还有树上那圆润饱满的无花果,各式水果给了游客多样的选择。 梁大建是金玉良园无花果基地负责人,当天,他正在果园里安装声波驱鸟器。他说,驱鸟器覆盖面积较小,这些天果实熟得快,必须得增加一些才能保证果子的完好度。 在果园内,不少游客正拿着篮子采摘,其中不乏跨越千里远道而来的客人。梅先生一家趁着假期从苏州自驾到重庆,听说南川有个“178环山趣驾”线路,就一路开了过来,首站便来到了金山镇。梅先生说:“我们都喜欢吃无花果,在路边看到招牌说这里有个基地还可以自己采摘,就沿着路牌过来了。”梅先生拿出篮子里的采摘成果向我们展示,只见个个都有拳头大,根茎处的汁水还未干,无花果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饱满多汁。整个无花果基地有60亩,一会儿工夫,不断有游客驾车前来,他们拿着篮子穿梭在果园里,尽享采摘乐趣。从2017年始建无花果基地至今,基地年产量可达3万公斤,年收入将近60万元。为此,梁大建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梁田良地”,并于去年将无花果小作坊投入初加工生产,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渠道,把鲜果和果干卖到全国各地。 在小河坝社区,金山晚脆李正逐渐成熟。果树上的李子颗颗分明、圆润饱满,一口下去可知果肉脆嫩、鲜美多汁。金山晚脆李比本地李子采摘时间延长两三个月,目前正逐渐成熟进入采摘期。据介绍,每年到基地采摘的游客达到7000余人次。除此之外,葡萄园里黑提、阳光玫瑰、美人籽等品种繁多,从8月中旬至11月底会大量成熟,果香四溢静待客来。 记者手记 以“本土性+体验感” 让游客“刹一脚” 乡村游是贴近大自然的旅程,自驾更是让旅途多了一分自由与随性。除了观赏风景与打卡留恋,最能让游客“刹一脚”的莫过于当地的特色美食。金山镇通过打响小河米粉金字招牌,让游客只要路过都愿意停下脚步去老街嗦一碗米粉,甚至带一包手工米粉回家。 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水果采摘的好点子,不论是缓解路途奔波还是出于转换口味的需要,极具参与感的水果采摘项目总是能吸引游客眼球。乡村游重在地方特色,也重在融入和体验,既有辨识度又有参与感才能不让游客“一晃而过”,而是选择“刹一脚”。
2024-08-20金山镇举办消防安全宣讲会
村民在宣讲会上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见习记者 夏语 摄 南川融媒讯(见习记者 夏语)12月5日,金山镇在龙山村举办“人人关心消防事 家家户户保平安”消防安全宣讲会。 “冬季天干物燥,一定要对用火、用电安全引起高度重视。”龙山村法治广场,金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华从冬季取暖问题出发,结合身边的案例,向现场村民强调冬季防火消防安全,提醒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遗留的灰烬要用水将余火彻底浇灭,每家应做到灶前清、水缸满,用火不离人,人走断电。在室内用煤炉、炭火取暖时,要勤开窗通风,维持室内空气流通,谨防一氧化碳中毒。此外,冬季正是家家户户熏腊肉、熏香肠的时候,如果疏于看管,也可能引发火灾。王华提醒村民要将腊肉和火源保持相对安全的间距,以防油脂滴下引燃腊肉和上方覆盖物。 接下来,金山镇将继续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入户发放宣传资料,提醒村民家庭防火注意事项、讲解消防安全知识。
2023-12-11“青绘178”志愿服务队走进金山镇龙山村
2023-05-25
龙山村来了一群名叫“青绘178”的“客人”
志愿者为农家乐经营者提出发展建议。 记者 聂灵灵 摄 ■记者 聂灵灵 深山的鸟儿唱起悦耳的歌曲,层层薄雾还萦绕在山间。近日,金山镇龙山村一大早就热闹起来,村民的家门不断被敲开,一声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群特殊的“客人”,讨得村民喜欢不已。 其实,这群“客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而是走进龙山村的“青绘178”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消防救援支队等8个单位部门。这几日,他们分为4组走访龙山村农家乐“把脉问诊”,以青年人的视角去了解农村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也要有人知。”青年志愿者走进金国山庄时,硕大的4个酒缸吸引了他们的注意,经过走访了解到,此处农家乐以酿酒为主,夏季则少量接待游客。志愿者苟思源大胆地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围绕“酒”做农家乐文章,游客到了这里不仅可以避暑纳凉,还能参与酿酒过程,走的时候再带上自己酿的酒,增加旅行的意义。 “这个小妹妹说得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农家乐老板对苟思源的意见大加赞赏,“我们就没得这些思路,多年的农家乐也就平平无奇,今年夏天我一定把这个想法落实了。” 青年志愿者有的逐户走访,有的则在院坝同村民拉起家常。“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游客对出行的要求也就高了。”“龙山村的农家乐依旧是传统模式,我们可否提升服务,把我们好客、热情服务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青年志愿者抛出问题,村民们也积极思考,遇上问题大家互相探讨。青年志愿者王泰萍说:“首先我们要文明用语,其次要有文明的行为,最后把微笑留给游客。” 王泰萍话音刚落,院坝里就响起阵阵掌声,村民苟光林说:“以前就是不知道怎么服务好游客,今天可算是明白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现场氛围十分热烈,村民们收获满满。 志愿者们在龙山村走访时,了解到这几年村民靠着这绿水青山富了腰包,日子也越过越好,青年志愿者徐畅找到村干部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可以打造一册龙山村的旅游手册,将龙山故事讲在里面、龙山村的风土人情展示出来,并将农家乐信息一一罗列,这样既宣传了龙山村,游客又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心仪的农家乐。 听了志愿者的建议,村民张金全连连称赞,“年轻人在外面见多识广,想法很接地气,希望他们多到我们这里来,给我们多提建议把龙山村变得更好,让更多的游客喜欢这里。”
2023-05-24李子园里管护忙
2月17日,程世贵正在给李子树施药。 记者 李崎君 摄 南川网讯(记者 李崎君)眼下即将迎来李花盛开的季节,李子基地也进入了花前管护的关键期。2月17日,在金山镇小河坝社区程世贵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李子基地,300亩李子管护工作已经铺开。 “我一早就来到李子基地忙活了。”正忙着施药的该合作社负责人程世贵说,李子树春季管理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开花前这段时间的清园工作尤其重要,花前施药能有效消灭越冬害虫,不但能保花保果,还会提升李子结果的质量,确保有个好收成。 程世贵种植李子已有八年时间,对李子何时该施肥、除草、修枝等种植要求都已经掌握。“种植李子对海拔和土地是有一定要求的,海拔越高,产量越低,海拔1500米以上的话,就不会结果了。”程世贵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李子的产量和品质,程世贵还通过探索实践,以嫁接的方式在李子基地种植了新品种,不但果大肉厚,还香甜多汁。如今,每到结果季节,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李子供不应求。 近年来,金山镇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将特色产业与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巩固方竹林6万亩、晚熟李1万亩、中药材8500亩、优质稻1000亩。今年,金山镇将继续着力发展金山方竹笋、晚熟李、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优质产业,在现有基础上扩面提质,突出金山品牌,改造升级方竹林、李子示范片,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等,同时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22-02-23金山镇:旅游产业遍地开花 休闲慢城再写新篇
金山文旅小镇。资料图片 编者按:公路,一头连接着经济发展,一头连接着民生幸福。从即日起,区融媒体中心将推出“沿着公路看南川”行进式采访,组织全媒体记者沿着四好农村路深入一线,分时分段报道全区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区“三会”精神情况,展现各地新气象新面貌。敬请关注。 ■ 记者 李崎君 近年来,金山镇立足“绿水青山”旅游资源,融入金佛山旅游和全区发展大格局,梯次规划旅游产业,打造以康养、消暑为主的高品质宜居宜游目的地。大力改善交通条件,进一步缩短中心城区、周边区县到金山镇的距离,同时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延长旅游产业链,通过建设民宿酒店、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金山旅游附加值。 打造文旅新风向 2月17日,走进金山文旅小镇,山林环抱下,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映入眼帘,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金山文旅小镇是金佛山环线旅游重要的接待型小镇,为金佛山南坡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支点。 在金山云溪酒店,前台服务员正在为前一晚入住的客人办理退房手续。酒店主管杜松说,今年春节期间,每天都达到了满房状态,其间还不断有客人打电话过来订房。 曲径深幽、造型美观……在酒店旁边,一栋栋民宿已修建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民宿一共有70多间房间,在今夏就能开门迎客,既可单间预订又可整栋预订,不仅能满足散客,也能满足团队需求。 在民宿抓紧内部装修的同时,河道旁,挖掘机也正加紧施工。杜松告诉记者,他们规划在河道旁修砌堡坎、增设阶梯,这样不仅能预防汛期河流涨水,也能让游客玩水时更方便、更安全。 据了解,在金山文旅小镇二期,还规划了包括越野摩托车体验、F3方程式赛道、水上乐园等体验项目,“这些项目是为了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让游客不仅要住得满意、耍得满意,还能够留下来多耍几天。”杜松说。 纳凉避暑富农家 龙山村,地处金佛山西南面,是一个夹在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中间的村庄,海拔900~1400米,夏季平均气温比南川城区低5℃左右,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在村主干道沿线,整治立面、打造文化墙、改造排水沟;在村民屋里屋外,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硬化院坝、连户路、排水沟等工作不断完善。天蓝、地绿、水清、村美……如今,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 与此同时,龙山村凭借优厚的自然资源,避暑旅游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让这个昔日偏远的小村庄热闹起来。现在,该村有农家乐80余家,早已名声在外,美了村庄,也鼓了村民的腰包。 村民杜先全就是其中一员,借助发展旅游的东风开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记者见到杜先全时,他正在打扫院坝。杜先全告诉记者,生活环境好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才更好,而且游客到乡村来旅游,对环境卫生尤其重视,干净整洁的环境更能吸引游客耍得下、住得下,所以现在他们都养成了随时保持清洁卫生的习惯。 谈及开办农家乐后的收入情况时,杜先全的笑容就没停过。“我的农家乐有近20个房间,除了接待一日游的游客,也接待整月租户。现在很多都是回头客,5月就开始预订房间,夏季旅游火爆,往往一房难求。”杜先全说,去年夏季几个月,他的收入就有15万元左右,乡村旅游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现在的生活是越过越美。 在离杜先全的农家乐不远处,一栋四层楼的主体已经完工,这是村民李传友修建的房子,他计划着也要开办农家乐。“村里旅游火了,我也想跟着吃上‘旅游饭’。”李传友介绍着农家乐的布局,会有花园、停车场、休闲步道……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 全域旅游美画卷 随着黄泥垭隧道建成投用、金头路通车、连接金山的道路提档升级,金山镇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加之优良的生态环境,又处在我区环金佛山旅游大通道的重要节点,给该镇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该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不但精心推出金山方竹笋、金山晚熟李、金山糯玉米、小河米粉、小河白酒、小河挂面等特色旅游产品,还规范提升农家乐集群,在现有农家乐的基础上,鼓励镇内其他农户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产业,同时加强电商平台与产业发展融合,进一步提高金山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下一步,我们还将以方竹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基础,筹划对集镇进行整治,在避暑休闲、乡村旅游上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一条具有金佛山特色的慢游小街,并持续推进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使之成为热门打卡地。”金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华表示,未来金山镇将围绕“特色产业重镇、山水休闲慢城、游客集散中心”的目标定位,发展避暑休闲乡村旅游,特别是以水上游乐项目为突破,打造全域旅游,大力提升集镇形象,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集镇改造提升为具有金佛山特色的边贸集镇、可以观山游水避暑度假的慢游之城。
2022-02-22金山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 增进民生福祉
■ 记者 李崎君 今年以来,金山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为民办实事,将完成污水管网整治3千米,修建“四好农村路”30公里,农村电网提档升级改造400户,另外实施卫生厕所、天然气入户等项目,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生产生活需求。 一路通 百业兴 近日,记者在小河坝社区沙滩坝至香炉湾的通村路改造工程现场看到,挖掘机正在平路基,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正在改造的这条路是只有3.5米宽的泥土路,是小河坝社区沙树坪组、香炉湾组通往集镇的主要通道。经过多年发展,山上还开办了数家农家乐,但土路历经多年风吹日晒,早已坎坷不平,如遇下雨天,轿车都难以通行。“这条路又窄又烂,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一旦遇到雨水天气,路上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十分困难,游客上山也需要绕行,车辆出不去进不来。”小河坝社区党委书记李光让说。 9月,该路段开始升级改造。“这条路将会改造为6.5米宽的沥青路。”李光让说,工程预计明年6月完工,届时将能保障村民和过往游客的出行。 清水流 绕人家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金山镇持续推进污水管网提标升级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安装工程全面完成。 “原来的污水管网不完善,农户的厨房废水、厕所污水和洗涤用水,有的直接排放到河道,导致河水发臭;有的排放至田间,导致泥土发黑。”金山镇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杨万刚介绍,之前雨污混流,污水处理率也比较低,此次污水管网提标升级治理工程本着“污水应收尽收”原则,计划在集镇人口密集区改造污水管网约3千米,高效发挥污水处理系统“净化”作用。 现在,农户的厨房废水、厕所污水和洗涤用水都被纳入污水管网,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沿线约2300户农户的95%以上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收集,在集镇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 农网弱 再升级 在金狮村兰家湾组,村民夏伟开了一家小卖部。除了家用电器外,他还使用了两台冰柜,但苦于电压不稳,不时出现的跳闸、断电情况让他头疼不已。 今年,金山镇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8月完成的电网改造让他用电不再担心。 据了解,改造之前,金狮村普遍存在供电线路线径较细、部分供电设施老化现象,且随着村内各种用电设备的不断增加,供电线路末端低电压已影响到村民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 “电压稳定了,完全可以满足用电需求,我现在又给家里新添置了一个微波炉。”看着电杆上的新线路和变压器台架上焕然一新的变压器,夏伟高兴地说。
2021-11-05金山镇:强基础补短板 增进民生福祉
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今年以来,金山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集镇污水管网改造,农村路网建设、电网升级等,着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 在金山镇,新的污水管网已经沿着集镇安装到了2公里外的小河坝社区石坝组。埋管、回填...工程如期推进,已经接近尾声。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集镇建设久远,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当地一直处于雨污混流的状态。考虑到人居环境和长远发展,金山镇将集镇人口密集区纳入污水管网改造范围。 【同期声 金山镇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办公室工作人员 杨万刚:现在实施这个工程主要是搞雨污分流,通过雨污分流过后,沿途居民95%的生活污水能够得到有效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通过本次工程(远期)能够满足上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 在完善集镇基础设施的同时,金山镇还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提升。9月初,小河坝社区沙滩坝至香炉湾通村公路开始改造,这条泥土路原本宽3.5米,是当地村民到集镇的主要通道。 【同期声 小河坝社区党委书记 李光让:可能在明年6月就能竣工,为什么这条路要修成6米5的草油路,就是关系到1000多人,几百户人的出行问题,一旦这个路不修,遇到前面那种下雨天,老百姓,像车那些的话进都进去不到。】 在金溪村兰家湾,村民夏伟去年改造了厕所,今年8月又享受到电网升级带来的便利。夏伟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卖部,用电高峰期,冰柜、电磁炉、微波炉几个大件一起上,用电也不会受到影响。而在电网升级前,让他最头疼的就是跳闸。 【同期声 金溪村兰家湾村民 夏伟:负荷一大了,电就拖不动,就容易跳闸,现在的话,改造过后,就没有发生类似情况,电压是非常稳的。】 同夏伟一样,兰家湾附近的村民都完成了改厕和电网提升,如今房前屋后不臭了,用电也有了保障,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同期声 金山镇宣传统战委员 王仕梅:今年我镇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来为民办实事,将完成污水管网整治3公里,修建通村路、四好路等30公里,农村电网提档升级改造400户,另外实施卫生厕所、天然气入户等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生产生活需求。】
2021-10-28金山镇以“小厕所”促进“大进步”
南川网讯(记者 李崎君)防滑瓷砖、冲水蹲便器、淋浴器,屋外连着三格式化粪池……近日,记者走进金山镇金狮村村民夏伟家中,看到了改造后的厕所。 “和过去的厕所相比,现在的厕所真是好,既方便又卫生。”夏伟说,过去的厕所杂质多,化粪池每几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堵塞,完全靠人工疏通不说,溢出来的水还又脏又臭,有很多蚊虫。 得益于金山镇开展的农村改厕工作,夏伟家装上了三格式化粪池,如今臭味没了,苍蝇少了,环境卫生也变好了,这让他对改厕这一民生工程赞不绝口。夏伟说:“池口是盖住的,上面干干净净,改了之后更加美观、卫生、环保。” 和夏伟一样,村民王应碧家的厕所也进行了改造,提及改造后的厕所,王应碧高兴地说:“现在我们改了卫生厕所,装上了三格式化粪池,经过层层过滤直接排到了排水沟,厕所里面干净了,房屋也没味道了。” 农村厕所简陋脏乱,是乡村颜值提升的一块绊脚石,近年来,金山镇持续摸排清理卫生厕所使用情况,全覆盖推进改厕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635户农厕改造。 “改厕事小,却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我们坚持改厕要让老百姓自己感到满意,每家每户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需求来修建。”金山镇党委宣传委员王仕梅表示。
2021-10-20金山镇玉泉村种植大户王啟刚:高山玉米铺就致富路
■ 记者 李崎君 “今年糯玉米收成不错,销售额40余万元。”近日,在金山镇玉泉村启刚蔬菜股份合作社基地,负责人王啟刚高兴地说。 “玉泉村海拔高,与低海拔地区的蔬菜生产上自然错季,所以产品交错上市。”王啟刚说,自己种植的高山糯玉米因为交错上市,价格还会高于应季玉米。 王啟刚告诉记者,他种植糯玉米10余年,在这之前,这片土地也有业主种植糯玉米,但由于收益并不明显而放弃,直到2010年,他把这800多亩土地流转过来。 创业之初,王啟刚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培训,同时,他还前往高山蔬菜种植先进地区学习取经。这片地能不能种糯玉米?怎么种效益最好?带着这些问题,王啟刚多方求证、探讨,本身就长期务农的他,经过再次“武装”,开始了糯玉米、甘蓝等蔬菜的反季节种植。 在谈起10多年的种植探索时,一些经历让王啟刚记忆犹新。他以为上市时间越晚越好,所以刻意去拉长糯玉米的上市时间,却遭遇了绝收的困境。“农业就是靠天吃饭,不仅气候变化和病虫害难以预料,每年的市场价格也会有所波动。”王啟刚说,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他再次对种植技术和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会使用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增强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让种出来的产品质量更高。 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更新技术,王啟刚的高山糯玉米产业算是稳定了下来。为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王啟刚还牵头成立了启刚蔬菜股份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种植高山糯玉米。现在合作社种植糯玉米360亩、蔬菜100亩,收获时,要请20多个劳动力来帮忙。“由于玉泉村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蔬菜香、脆、甜,比低山区的口感要好,深受市场欢迎,特别是秋季糯玉米销量大、采收快,适合大面积种植。”王啟刚说,相对于应季上市的玉米,高山糯玉米成熟期会晚50天左右,这时不但价格更高,销量也更好。 如今,高山糯玉米因生长环境良好、生产过程用药少,其品质得到了消费者肯定,王啟刚的糯玉米非但不愁销路,收购商还会上门取货,这为他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对于未来,王啟刚想从产品包装、品牌打造、销售渠道等几个方面着手,扩大产品的增值空间,打响高山糯玉米品牌。
2021-10-12院星村葡萄园内春管忙
4月13日,金山镇院星村葡萄园内,工人在管护葡萄。近来年,该镇以“春看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赏雪”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高山晚熟李、优质葡萄、中药材等产业,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示范镇。 李在华 摄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