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月下颂党恩

    曾令先   每逢周末天气晴朗,我都会驱车回到三十公里外的乡村老家,陪伴年过八十的父母。晚饭后,寂静的乡村月朗星稀,习习的凉风拂面,嗅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拉着老父的手,徐徐漫步在乡村的柏油路。与父亲话家常,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还有那走调的欢快歌声。   据说父亲生于1941年7月,具体日期他自己也不清楚。因为那时的中国大地,硝烟四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祖父母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躲藏,哪里还能记得自己儿子出生的具体日期。只知道父亲8岁时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现在,每当父亲通过影像资料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声音不自觉的总会提高很多。“那时的日子依然难熬,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相信共产党,一定能带领劳动人民走出困境。共产党的部队,有规矩,作风好,纪律严,人民群众看得很清楚,这样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值得拥护和爱戴。跟着这样的领导集体,一定有希望、有出路。”讲起这些,他那五音不全的歌声便响了起来:“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听到这熟悉的歌词和旋律,我的眼眶湿润了。苦日子虽已远去,可我们谁都务必铭记。   和父亲走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我的内心波澜起伏,让我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以及对“路”的诸多感慨。   回想起小时候上学那条难走的泥泞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父老乡亲们肩挑背扛一点一点垒出来一段机耕道,到后来,机耕道变成了水泥路,路上的车也多了起来,山里的粮食、牲畜,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再后来,国家富裕了,经济实力雄厚了,水泥路又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慢慢地,山里人的家底殷实了,红砖绿瓦的楼房也渐渐取代了原来的木房子、土坯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的政策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种地不交税,还有补贴;农民有合作医疗保险,也有养老保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山里人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每次谈起这些,父亲都会感叹,这是他们那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同时得意地抖着他的存折:看,我的这些存款啊,都要感谢共产党,咱们共产党依靠的是老百姓,回报的也是老百姓!她让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共产党真伟大!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哼着、走着、聊着,到家了。今晚伴着蛙声虫鸣,还有老父的深情话语。

2021-07-07

爷爷的故事

     肖红   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铭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今天,我想讲一段关于爷爷的故事。   爷爷在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对他的了解,也都是从祖辈和父辈们零碎的讲述中得到的,很模糊,但足以让我铭记和缅怀。   1927年,爷爷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家里兄弟姊妹8人,爷爷排行老八。在那个异常艰苦、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为了活下去,子女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分五散地到处讨生活。   所幸,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49年11月,南川和平解放。22岁的爷爷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属于自己的一份田土和两间房。“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政策好,党和政府给家家户户都分了田土,你爷爷也就近分到了一部分田土。那个时候才叫高兴,就跟过年一样。就这样,一家人才算是活过来了。”姑婆每次讲起这段过往都激动不已,“分了田土后,乡政府又办了夜校识字班,你爷爷年轻、聪明,又愿意学,白天做了一天的活,也不嫌累,每天晚上他都是第一个去学堂,下了课还要拉到老师多学一会,非要把带去的两支松油烛都燃尽了才肯回来。”   星光不问赶路人。后来,乡政府粮站招工,经人介绍,能识会写会算的爷爷被选中,成为了一名粮站会计。其后成家、生子,爷爷在工作中勤勉上进,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奶奶温柔贤惠持家有道,生活总算是慢慢安稳了下来。   后来奶奶因病去世,爷爷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辛苦不已。然而,更大的不幸却接踵而来:一个夏日的午后,狂风乍起,暴雨将至,为了抢在暴雨前将粮食运进仓库,保证粮食不被雨淋受潮,瘦弱的爷爷在帮着搬运工人运粮入库时不慎摔倒,150斤的粮包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背上。“你爷爷本来就是会计,人又瘦,让他不用来帮忙,他坚持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主动帮我们搬运粮食。当时地有点滑,从货车上背起粮包跑下来的时候他摔了一跤。”据爷爷的同事魏爷爷回忆,“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是肺压坏了。先是在医院医了一段时间,因家里只有两个小孩,就由我负责照顾他。后来,医生说已经形成肺结核治不了了,粮站就把你爷爷送去了三泉疗养院。”无奈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有限,进入疗养院的第四年,噩耗传来,年仅38岁的爷爷去世了。   多年来,在老一辈人的讲述中,我所听到的,感受到的,是爷爷他们那代人的深重苦难与朴实坚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甘心付出与主动担当。《红灯记》里有一句唱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我想,爷爷短暂的一生里所留给子孙的,不仅是一个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更是一种家风传承与精神力量,激励着我在不算漫长的人生里不断前行。

2021-07-01

想起入党的时刻

     余道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指引着我们成长和前行。这盏灯是我们的心灵脊梁,它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这个心灵脊梁的力量来自于何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或来自于我们身边的榜样引领,或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或文明的熏陶,还可能来自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对民族和国家所产生的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而忘私”“天下为公”,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把自己融入到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和需要中去,为多数人谋取幸福和利益。正如雷锋同志所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是哲人的专利,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朴素内心问答。我的青少年时代,温饱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那时候包谷和白苕是我们的主粮。生产队出工的钟声天天响起,一年两季的水稻成熟后大人们会挑着晒干的稻子去镇上交公粮和余粮,剩下的稻子成为我们的口粮,按工分和人口分配到每家每户。村支书和生产队长成为我们见得到的最大的“官”。当时也不很懂得什么是党员,什么是干部,但是他们公而忘私、一心为公的道德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支书天不亮就在田间地头转悠,哪个人做事不积极、懒惰他就批评哪个,分配粮食时总是把最好的让给别人;生产队长也是一名老党员,我们都说他觉悟高。觉悟高和觉悟低是人们评价一个人优不优秀的标准。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慢慢“觉悟”着人生,把他们当作生命意义的代表,“觉悟”到只有像这些党员一样,为人民的事奔走劳碌,才是荣耀的、有意义的人生。   慢慢的,我有了这样的思想萌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生产队,为了公共事务积极奔走,如果能够为大家做到一点儿好事情,就会让我非常高兴。   慢慢的,我在村社两级党员的榜样引领下,心里对党员有了一个良好的向往和印象,行为和思维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们为标准,向他们看齐、靠拢,一直到中学时代结束。   上大学后,在班级活动中,由于我的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思维和行动,我被推选为一名班委,又在学校团委及学生会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被吸收为入党培养对象。也许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我在大学并没有完成入党的心愿,但我仍把争取入党作为我人生中一件最大的成就和荣耀。   参加工作后,我在一所县级高中任教,并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和教务主任的职务。学校党支部从我的个人履历中,得知我曾经有过申请入党的经历,便找我谈了一次话,让我进一步提高“觉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增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观修养。那一年,我又通读了大学历史本科的主要教材,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我对中国史、世界史,以及党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有了一个明晰的认知,也大大提升了我的视野和思维能力,使我充分认识到党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过上美好的日子。这是历史的重托,也是历史的选择。这时候,我有了更加明确的入党欲望。于是,我再一次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所在的高中学校党支部通过考察,终于在1994年同意吸收我为预备党员。我永远地铭记着那个光荣的日子,那年的“七一”建党日,我在鲜红的党旗面前举起了右拳,庄重地宣誓!我发自内心的激动,甚至热泪盈眶。   从此,我不断努力工作,也不断加强学习,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远跟着党走,相信党的力量。   我坚信,有了共产主义这个信仰之灯,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之基,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个力量之源,我们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也一定会带领我们向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前行。这个信念就是我们的心灵脊梁,让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挺得住身板,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07-01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

     陈凤兰   我的家乡合溪镇,坐落在黔渝边陲的大山深处,是南川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南川“井冈山”。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革命先烈——韦奚成。   韦奚成烈士的名字丰盈着我的孩童生活,他的英名滋养着我茁壮成长,他的革命事迹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停进步。   儿时,依稀记得镇上大人们谈论,我家与韦奚成烈士家还有着一缕亲戚关系,但不知具体是什么关系。因为他是合溪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儿时的我常常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为这位英雄骄傲自豪。   也许是因为受到他的影响,外公外婆那时候非常重视儿女的教育。妈妈排行老三,郭家沟的亲戚们都叫妈妈“三姑娘”。新中国成立后,外公外婆就将大姨、二姨和妈妈同时送进了学校。那年妈妈才四岁,妈妈说,能够第一时间上学,是她记忆中最幸福、最自豪的事情,学生时代去草坝学校帮学弟、学妹们戴红领巾也是妈妈最鲜活、最甜美的记忆。   再后来,我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清明节,校长都会组织学校全体师生到韦奚成烈士的墓前去祭奠。那时不是现在的水泥石梯,而是原生态的土路,窄小而陡。偏偏清明节都细雨纷飞,路滑难走。到了墓地,师生会围着墓地,献花、敬礼、默哀,场面庄重。   后来的我,走出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大山沟,见识了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目睹了国家举全民之力“万马奔腾”的发展。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人们越来越自信,脊梁挺直、步伐矫健、谈吐儒雅……   2020年的教师节,我随同区新专联的人士一起回到家乡,参加“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教育,走访贫困学生,与合溪镇中心校的老师们一起过教师节,聆听合溪镇中心校校长对家乡红色历史文化和韦奚成烈士生平革命事迹的讲解。在这过程中,韦奚成烈士光辉的革命形象又一次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作为土生土长的合溪人,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家乡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对合溪镇的红色文化及革命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合溪镇中心校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有我童年的欢声笑语,也有我青春的奋斗痕迹,而我也在此奠定了事业的基石。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成长及锻炼的平台,感谢红色教育深入我的灵魂,融入我的血液,让现在依然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抱定“成就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温暖一座城市,振兴一个民族,富强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从事着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5月25日,我再次回到家乡,回到大门上悬挂着红星的母校,到奚成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韦奚成烈士的革命事迹。还参观了韦奚成烈士故居,在这座木质楼房里,我似乎还能看见他当年为革命事业忙忙碌碌的情景……

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