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红:用赤诚之心叩开脱贫“幸福之门”

  陈朝红正在为办事群众解释相关政策。 记者 任前蔚 摄   ■ 记者 盛余多   “当证书和奖牌拿到手里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脱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虽然辛苦但是无怨无悔。”日前,西城街道社保所所长陈朝红,回忆起上台领取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项的那一刻和几年来的脱贫攻坚历程,依然感到无比激动。   陈朝红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缘分,可以从她担任西城街道沿塘社区的驻村干部开始说起。沿塘社区有64户贫困户,他们或因病致贫、或因学致贫、或房屋破旧、或收入微薄。贫困户的种种困难,陈朝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她利用驻村的时间,全覆盖走访慰问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帮助解决困难问题。   谈邦灿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居住在D级危房里,生活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陈朝红多方奔走,为他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公共环境卫生,每月能有792元的收入,同时对其房屋进行了改造,谈邦灿还养起了鸡鸭鹅,生活越过越好。   同时,陈朝红利用自己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积极指导和帮助位于会峰村的高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区首批“扶贫示范车间”。该扶贫车间主要从事老盐菜加工及销售,带动就业总人数13人,其中建卡贫困劳动力5人、低保户1人。   陈朝红的辛勤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信任。2020年5月,她接受组织安排兼任西城街道扶贫办负责人,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陈朝红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想到那一张张渴望摆脱贫困、向往美好生活的面孔,她毅然接受了任务,带领着街道扶贫办一班人马全力投身脱贫攻坚,又把社保所的脱贫帮扶责任督促落实到位,把所驻沿塘社区脱贫攻坚指导监督细致,做到了社保、驻村、脱贫攻坚“三不误”。   面对脱贫攻坚大战大考,陈朝红每天带领基层干部行走在田间地头,足迹踏遍每一名贫困户家中,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带领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齐心合力向脱贫攻坚发起冲刺。   从事扶贫工作之初,为了快速掌握精准扶贫各项政策,陈朝红白天下村探民情,晚上伏案“啃”政策,不到一个月,各项政策了然于胸,采取的针对性脱贫措施精准有效,多次被上级表扬。群众对她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变成了大力支持。   在陈朝红带领下,大家千方百计完成了149户四类重点人员危房改建和107户拆旧建新工作任务,实施人饮工程30处,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教育、医疗、饮水安全应享尽享目标要求。   在聚焦脱贫攻坚的同时,陈朝红充分发挥起社保所就业扶贫的功能,主动对接,入户调研,积极争取改扩建基层就业扶贫平台4个,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38个,创建扶贫车间一个,帮扶523名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发放贫困户交通补贴238人2.78万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04人5.2万元、一次性创业补助20户16万元、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人3000元,为3户贫困户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0万元,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难问题,有力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2021-05-11

我区干部群众热议脱贫攻坚纪录片《干了这碗干劲汤》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4月23日晚,重庆卫视播出我区脱贫攻坚纪录片《干了这碗干劲汤》,该片讲述了我区围绕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培优育强脱贫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我区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接下来更应该通过乡村振兴,让村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开启一个新征程。   纪录片一开始讲述了庆元镇飞龙村贫困户王旁返乡创业的故事。王旁在村社干部的帮助和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流转了210亩土地发展优质大米基地,他说:“自己能发展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电视机前,大观镇金龙村脱贫户吴金其对王旁这番话十分认可,他感慨道:“没有好政策,我家摘不了穷帽子。”吴金其一家因学致贫,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发展起大棚蔬菜;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扩大产业规模;在村社干部的帮助下,做起采摘体验游,如今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   纪录片中,兴隆镇金花村村社干部、党员群众、帮扶干部等舍小家顾大家,带领村民一起发展的故事,勾起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民杨文华的回忆,他说:“近年来,有新政策、好政策,驻村工作队都第一时间通知我们,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求回报帮助我们,我们更应该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   当看到片中德隆镇茶树村、头渡镇方竹村等依靠产业使村子好起来、村民富起来,峰岩乡正阳村第一书记沈仕勇说:“脱贫靠产业,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远之策。”他坚信正阳村发展的川木瓜、花椒及庭院经济也能让村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正阳村已脱贫户夏永海就在自家地里种了川木瓜,在院子里栽起老荫茶树,还种下杜鹃花、茶花等,川木瓜成为固定增收项目,村里环境美起来,游客也多了起来,销售农副产品成为他的额外收入。夏永海说:“如今有了产业,我们生活才有希望、有盼头。”   在纪录片的最后,讲述了庞顺兵踏实肯干培育出毛黄堇,广仲现带着儿女发展方竹笋、开办农家乐,任小强带动村民种中药材……在贫困村中,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韦会强认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是新生活。我将带动更多村民发展产业,把日子越过越好。”

2021-04-27

南川脱贫攻坚纪录片23日晚重庆卫视首播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4月23日晚10点30分,南川脱贫攻坚纪录片《干了这碗干劲儿汤》将在重庆卫视首播,并于次日早晨7点18分重播,敬请收看。   南川人的一天是从清晨一碗热腾腾的干劲汤开始。干劲汤既是南川特色美食,也是南川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写照。纪录片《干了这碗干劲儿汤》时长30分钟,通过实地走访脱贫群众、扶贫干部、脱贫带头人、致富领军人,讲述了南川干部群众围绕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培优育强脱贫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   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南川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围绕“两个确保”考题核心,团结奋斗,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答卷。截至2020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至1.58万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   4月23日晚10点30分,相约重庆卫视,一起收看南川人的奋斗故事。

2021-04-22

小小缝纫机 托起脱贫梦

   袁刚(右)对工人进行指导。 记者 罗苑瑜 摄   ■ 记者 罗苑瑜   在水江镇古城社区6组一处农家小院里,“藏”着一间服装加工车间,门外挂着“南川区宏通袁服装厂”的招牌。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服装厂,却托起了袁刚和一帮贫困户、残疾人的脱贫梦。   袁刚今年48岁,是古城社区居民,南川区宏通袁服装厂正是他一手创办。7年前,袁刚一家因学、因病致贫,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被识别为贫困户。为了改变家庭困境,袁刚凭借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学到的裁缝技巧,到南川城区的一家服装厂谋得了一份职业。   有了稳定收入后,袁刚一家的日子一点点好了起来。2015年,袁刚了解到扶贫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裁缝工作就是手上活,我能干,我相信别人也能干。”袁刚深知,一些贫困家庭是因为肢体有残疾,务工、务农不便而致贫。他想把这些贫困人员调动起来,通过在家门口开办服装厂,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回家后,因为缺少资金,袁刚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放在自家堂屋内,进行来料加工,简易的服装车间便办了起来。在社区的帮助下,袁刚办理了相关手续,社区还积极协调解决了工厂电力问题。   但刚开始,由于厂里缺工人,经常是小单不够吃,大单又接不下,仅靠袁刚一人支撑。   可再苦再难,袁刚也没想过放弃。每天的活儿干完了,袁刚走家串户去招学徒。在他的努力下,厂里的工人逐渐增加到4人,接的活儿也越来越多,他的业务开始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去年,袁刚获得了1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加上其他借款,一共投入了20多万元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厂房,并转配了电脑平车15台、专机7台、整烫设备1套,年生产服装2万套,真正成了一家工艺成熟的服装加工厂。   从创业之初到创办工厂,几年下来,袁刚做事踏实可靠,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不少居民都来厂里务工,甚至邻村的人也慕名而来。冉中权今年64岁,因脊柱疾病常年佝偻着背,身体的不便加之年龄偏大,就业务工很受限。袁刚了解到冉中权的困难,为他在厂里安排了熨烫一职,“这个活儿不考精细,不费体力,很适合我。”一个月下来,冉中权能挣到2000多元,家庭生活因此改善了不少。   “在这里务工离家近,家里有个什么事也方便。”这是很多妇女选择来袁刚这里务工的原因。有的初来乍到,对裁缝一点不懂,在袁刚和妻子王云秀手把手指导后,很快就能上机操作。   工厂成立以来,袁刚注重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赢得较好口碑,现在服装加工厂年产值40多万元,解决了附近11人就业,其中建卡贫困户3人、残疾人员1人。去年7月,该厂被区扶贫办和区人社局批准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   小小缝纫机,圆了袁刚一家的脱贫梦。他说,如果今年资金宽裕,他还想再增加设备、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人来这里就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2021-04-21

我区12名个人7个集体获全市脱贫攻坚先进

     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4月15日,全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我区12名个人、7个集体获全市脱贫攻坚先进。   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是:南川区朝文粮食加工经营部厂长李朝文,南川区宏通袁服装厂厂长袁刚,重庆红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理事长魏先曼,三泉镇窑湾村村委会主任王永强,头渡镇前星村党总支书记任小强,太平场镇河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邹书令,峰岩乡正阳村驻村第一书记、区中医院中医基层指导科科长沈仕勇,德隆镇银杏村驻村第一书记、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支队一级主任科员吕德容,南城街道社保所工作人员陈庞,西城街道社保所所长陈朝红,区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俊,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胡彬。   获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是:东城街道黄淦村村委会、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委会、金山镇院星村驻村工作队、中共南川区河图镇委员会、山王坪镇人民政府、区纪委监委、区住房城乡建委。

2021-04-19

石墙镇“输血+造血”助脱贫攻坚显成效

     ■ 记者 梁向红   近年来,石墙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一边做好贫困户基本保障等“输血”工作,一边提升产业扶贫“造血”机能,同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短板。截至2020年底,该镇187户贫困户65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促保障   村民生活有希望   “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现在享受政策扶持,不仅搬到集镇还住上了新房。”贫困户聂庆吉说。   50岁的聂庆吉和母亲一直住在土坯房里,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2020年,在政策的帮扶下,他从山上搬到了集镇安置点,住房得到保障。   近年来,石墙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住房、医疗、教育等扶持政策,让贫困户摆脱贫困。住房保障方面,2015年~2019年,该镇易地扶贫搬迁32户125人,D级危房改造123户378人(贫困户31户),C级维修加固147户572人(贫困户24户);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实施安全人畜饮用水提升工程,修建蓄水池83个、维修山坪塘105个、修缮人畜饮用水工程45处、安装人饮管道36处46公里;医疗保障方面,实现建卡贫困户健康档案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建卡贫困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已达到100%;教育保障方面,实现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无辍学学生,各类教育扶贫政策全面兑现;对贫困户实行低保兜底保障,建卡贫困人员等困难人员实现应保尽保。   扶产业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该镇楼岭村村民刘能友曾是一名贫困户,靠务农为生,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刺黑竹产业后,刘能友成为产业“股东”之一,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退耕还林补贴和土地流转费四份收益。   楼岭村曾是市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该镇发展刺黑竹产业,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将订单农业与国家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农民以土地或者扶贫资金入股刺黑竹产业,除了能获得保底分红,还能就近在基地务工挣钱,同时获得退耕还林补贴、土地流转,1份土地实现4份收入,让村民离地不减收。   2020年,该镇积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31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参加公益性岗位74人;完成扶贫产品销售额219.7万元;兑现贫困户“五条增收措施”到户产业补助151户47万余元,户均可增收3128元。   强基础   村庄有了新气象   石墙镇最高海拔1124米,距离南川城区22公里,是发展较为滞后的丘陵山区,受限于交通、地形、村民观念的落后,辖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其中南水路升级改造9.16公里、石丰路升级改造5公里、楼岭村鸭场至凉风垭公路升级改造6.3公里、三合村白林坎至牛咔石公路升级改造5公里。实施“四好农村路”84条70.4公里、入户路95条30.1公里、便民路35公里。   交通建设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该镇先后培育发展了辣椒种植800亩及初加工项目;发展晚熟李11000亩,打造了“10墙”精品李子品牌,举办“石墙·李好”摄影大赛,李子产业走上品牌化道路;成功引进重庆灏天农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中药材基地及其初加工厂房等产业项目。   2020年,该镇三合村村集体流转土地100亩,以“党支部+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辣椒产业,年产辣椒15万斤,增加集体收入近10万元,常年带动务工20余户,其中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共16户,户均年增收3000~4000元。

2021-02-05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焕发乡村振兴“精气神”

          黄淦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内环境卫生发生了明显变化,乡村环境愈发靓丽。资料图片   ■ 记者 黎明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区在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础上,从宣传教育、榜样带动、文明倡导等方面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扶贫”与“扶志”同步发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并且把这股“精气神”发扬在乡村振兴中。   树立榜样   凝心聚力齐致富   合溪镇九溪社区4组韦禹勤是因学致贫的建卡贫困户。近年来,他通过发展中药材、烤烟产业脱了贫,村民一致推选他任村民小组长,他引进两个外地业主,发展烤烟100多亩、蜂糖李100多亩,自己种植中药材30多亩,优先让贫困户到基地打工。在他的带动下,4组的9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   “不等、不靠、不要”是我区许多脱贫致富群众的真实写照。   我区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全区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的氛围,开展了以“不等不靠奔脱贫”为主题的脱贫致富光荣户评选活动,评选出脱贫典型3人,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195户,让这些典型起带动脱贫作用,让贫困户不仅从物质、生活上脱贫,还要从精神上脱贫。   此外,我区还开展“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和“榜样面对面”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宣讲活动313场,发展致富带头人350人、带动贫困户1201户,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   倡导文明   乡村环境大变样   元旦节一大早,东城街道黄淦村贫困户梁兴志就开始打扫院坝卫生。去年,通过D级危房改造,他家住上了新房,让他最满意的是环境卫生的改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脱贫攻坚以来,黄淦村把危旧房改造、改厨改厕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村庄清洁行动”相结合,制定了《黄淦村农户卫生评分标准》,每月开展一次清洁卫生评分和清洁文明户评选,打分严格按照住宅周边垃圾治理、庭院室内环境整治和个人卫生三个方面共21项评分标准进行,通过环境卫生大比拼,切实提高群众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黄淦村的蜕变,是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我区出台《关于做好贫困户居住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通知》《南川区加大农村危旧房整治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三定三勤三看”生活习惯,对贫困户入户便民路、院坝全面进行硬化,拆除危旧房2165户,完成贫困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182户,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人居环境。   此外,我区还推行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办法,防止政策“养懒汉”,对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等文明创建活动进行量化积分,并在各个乡镇、村社设立“积分超市”兑换点,建立良性激励制度。   创业带动   乡村绽放致富花   在南平镇玉龙村、景秀村等煤矿采空区,残疾人刘毅流转2200亩荒山荒地,种植起优质九叶青花椒。在花椒基地务工的,有不少是建卡贫困残疾人家庭里的残疾人。   如今,刘毅的大部分花椒基地已进入丰产期,不仅自己实现脱贫,还带动了当地30余户残疾人家庭和55户贫困户共同致富,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就业和创业带来了可持续回报,已成为我区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主要路径之一。   我区以创业带动为目标,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业带动能力的贫困农村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338人、带动贫困户1182户,实现每个贫困村培养致富带头人不少于3人。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