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梁向红
近年来,石墙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一边做好贫困户基本保障等“输血”工作,一边提升产业扶贫“造血”机能,同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短板。截至2020年底,该镇187户贫困户65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促保障
村民生活有希望
“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现在享受政策扶持,不仅搬到集镇还住上了新房。”贫困户聂庆吉说。
50岁的聂庆吉和母亲一直住在土坯房里,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2020年,在政策的帮扶下,他从山上搬到了集镇安置点,住房得到保障。
近年来,石墙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住房、医疗、教育等扶持政策,让贫困户摆脱贫困。住房保障方面,2015年~2019年,该镇易地扶贫搬迁32户125人,D级危房改造123户378人(贫困户31户),C级维修加固147户572人(贫困户24户);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实施安全人畜饮用水提升工程,修建蓄水池83个、维修山坪塘105个、修缮人畜饮用水工程45处、安装人饮管道36处46公里;医疗保障方面,实现建卡贫困户健康档案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建卡贫困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已达到100%;教育保障方面,实现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无辍学学生,各类教育扶贫政策全面兑现;对贫困户实行低保兜底保障,建卡贫困人员等困难人员实现应保尽保。
扶产业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该镇楼岭村村民刘能友曾是一名贫困户,靠务农为生,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刺黑竹产业后,刘能友成为产业“股东”之一,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退耕还林补贴和土地流转费四份收益。
楼岭村曾是市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该镇发展刺黑竹产业,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将订单农业与国家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农民以土地或者扶贫资金入股刺黑竹产业,除了能获得保底分红,还能就近在基地务工挣钱,同时获得退耕还林补贴、土地流转,1份土地实现4份收入,让村民离地不减收。
2020年,该镇积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31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参加公益性岗位74人;完成扶贫产品销售额219.7万元;兑现贫困户“五条增收措施”到户产业补助151户47万余元,户均可增收3128元。
强基础
村庄有了新气象
石墙镇最高海拔1124米,距离南川城区22公里,是发展较为滞后的丘陵山区,受限于交通、地形、村民观念的落后,辖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其中南水路升级改造9.16公里、石丰路升级改造5公里、楼岭村鸭场至凉风垭公路升级改造6.3公里、三合村白林坎至牛咔石公路升级改造5公里。实施“四好农村路”84条70.4公里、入户路95条30.1公里、便民路35公里。
交通建设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该镇先后培育发展了辣椒种植800亩及初加工项目;发展晚熟李11000亩,打造了“10墙”精品李子品牌,举办“石墙·李好”摄影大赛,李子产业走上品牌化道路;成功引进重庆灏天农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中药材基地及其初加工厂房等产业项目。
2020年,该镇三合村村集体流转土地100亩,以“党支部+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辣椒产业,年产辣椒15万斤,增加集体收入近10万元,常年带动务工20余户,其中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共16户,户均年增收3000~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