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快递:以文艺之笔 绘就文化振兴新画卷

    “文艺快递”走进大观镇。资料图片  □ 记者 王婷婷  聚集文艺力量,助力文化振兴。他们把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搬上村社舞台,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在“520”结婚登记现场开展新时代婚恋故事分享活动,引导适龄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还把“百姓影棚”设到村民家门口,传递着脉脉温情……  他们是南川区“文艺快递”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们,也被称作“文艺快递员”。过去一年,我区把“强基工程”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要内容,依托各级文明实践所、站、坝坝加油站,广泛开展“文艺快递”下基层工作,通过“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协会接单”的全流程志愿服务模式,精准地将优质文化资源送达基层“最后一米”。  截至目前,“文艺快递”已累计上门服务3.6万余场,惠及群众90余万人次,文明新风持续吹拂让百姓精神更加富足。  内容为王:  产品丰富引发群众共情  “‘文艺快递’服务改变了过去‘一套节目走天下’的情况,内容丰富有内涵,满足了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个性化需求,获得广泛认可。”区委宣传部文艺宣传科科长罗凤表示。  “无事泡酒太普遍,搞得大家都埋怨,坚决刹住泡酒风!”在大观镇“春风满巴渝·风尚178——文艺快递”进基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快板节目《移风易俗树新风》十分接地气,深受群众喜爱。节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倡导文明新风。村民李明穗对活动赞不绝口,“婚嫁简办,丧事简办,所有的无事酒不办。这场‘文艺快递’采用快板、评书等形式,十分新颖,内容贴近生活,我觉得很不错!”  “你要问我这是哪,美丽南川我的家……”在南平镇红山村“坝坝加油站”,一场“点单式”文艺表演热烈开场,村民们正跟着志愿者学唱《美丽南川我的家》。活动现场,既有生动鲜活的理论宣讲,也有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还有互动性强的有奖问答。红山村村民王润花高兴地说:“这样的活动特别接地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艺快递”致力于将文艺节目“想传达的”与大众“渴望欣赏的”紧密结合,把“孝老爱亲、厚养薄葬、抵制无事酒”等理念融入文艺创作中。为此,创作团队精心打造了小品《账本》、评书《两亲家说礼》、快板《把咱家乡夸一夸》等53个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充实、形式灵活、语言鲜活,全方位展现了文明办宴、奋斗拼搏、邻里守望等主题,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创新为要:  形式多样燃动群众热潮  “文艺快递”志愿服务以“1+X”形式创新,采用订单式配送。其中,“1”指一台文艺节目,“X”涵盖文艺微宣讲、百姓影棚、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2024年,“文艺快递”为基层278个文明实践所、站累计配送超6000场文艺活动,实现精准投递与全域覆盖。  2024年重阳节,“相约骑坪·情定今生”老人集体婚礼暨“文艺快递下基层”文明实践活动,在河图镇骑坪村举行。浪漫音乐悠扬奏响,九对伉俪情深的老年夫妻身着盛装,相互依偎着缓缓入场,他们深情相拥,在众人的祝福声中,圆了一场浪漫婚礼梦。活动中,老年夫妻代表满含深情地分享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年轻时条件有限,没能举办这么隆重的婚礼,没想到老了还能拥有这份圆满。”参加本次婚礼的李应志和张科淑两位老人感慨万分。他们携手走过了49个风雨春秋,在岁月长河里,两人的爱如同暖阳,始终温暖着彼此。  去年,在山王坪镇举办的“文艺快递”巡回宣传宣讲活动中,手机摄影教学作为压轴环节,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原来,当地民宿和农家乐业主特意“点单”,表达了学习手机摄影技巧的意愿。  “志愿者老师教得特别认真,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摄影技巧,收获很大,以后拍照、拍视频都能用得上。”杉语民宿业主李小雪认真学习后表示,要用新学的技巧拍出高质量照片,让更多人了解山王坪的美。  服务为先:  队伍下沉点亮群众笑脸  “快递员”们均为来自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等的文艺爱好者。他们对理论政策、民生服务、民俗文化等领域颇为精通。这些“快递员”不仅承担常态化的文明实践活动,还着重指导所驻乡镇开展文旅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等工作。  以区作协的“文艺快递员”雷坤强为例,他策划实施了13场次“文艺快递”主题活动,促使“重庆文学院创作基地”落地头渡镇。一大批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在各大平台走红,吸引了15万人次游客,带动500余人就业,农产品年增收超100万元,让头渡镇从昔日的“穷山恶水”转变为当下的“诗与远方”。  服务不仅在线下送上门,线上也能随时观看。群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南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灵活进行“预约式”内容筛选和人员挑选。开设的“文艺快递”线上栏目《金山新语》《金山云听》,展播了24期“文艺快递”精品节目,将文艺志愿服务切实送到群众“指尖”、送进群众“心间”。  区文联主席唐利春表示,“文艺快递”将以内容、创新、服务为翼,持续为南川志愿服务和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磅礴力量。

2025-03-25

“共耕共富”助力春耕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南川融媒讯(特约通讯员 罗川)3月16日,木凉镇云都寺村9组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作为区供销合作社“共耕共富”股权合作模式的春耕实践现场,区供销合作社农事服务队队员与村民协同作业,通过标准化流程完成播种,为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奠定基础。  在集中育秧区,工作人员在进行最后的覆膜作业。透明薄膜如同秧苗的“防护衣”,既能锁水保墒促进种子萌发,又能通过温室效应稳定温度在25℃~30℃,还能物理阻隔减少病虫害。这种集中育秧技术是“共耕共富”模式中“全程十项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土地耕种面临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等严峻挑战,“谁来种地”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今年初,区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共耕共富”股权合作模式,多次深入木凉镇云都寺村开展实地调研,并与云都寺村村委会充分沟通交流,最终达成一致,为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探索新路径。  区供销合作社创新推出的“共耕共富”股权合作模式,构建起“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三方共同持股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此模式下,农户以土地入股,转变为农业发展的“合伙人”,通过持股分红和参与劳动获得报酬,实现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归集农户土地,动员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并按股权比例参与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而区供销合作社则承担“替农户种地,给农户打工”的角色,为农户提供涵盖“耕、防、种、收、售”全流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木凉镇云都寺村党委书记张帮禄介绍,该模式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难题,还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有效整合。如今,农户“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的潜力也在不断释放。  区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吴祥波表示,“共耕共富”股权合作模式是结合当地实际,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所作的积极探索。未来,区供销合作社将持续完善该模式,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改革发展红利,助力更多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增收,为南川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3-24

灌坝社区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2025-03-17

重庆工职院南川校区3月初完成主体封顶

    重庆工职院南川校区建设现场。记者 陈姗 摄  南川融媒讯(记者 陈姗)2月6日,走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川校区建设现场,随处可见来回穿梭的工程车辆和逐渐封顶的楼栋,到处是机械轰鸣和工人干劲十足的吆喝。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川校区位于西城街道滨河公园附近,坐落于凤嘴江畔。根据规划设计,南川校区总体为长方形布局,背靠永隆山,紧邻渝湘高速公路,凤嘴江从学校中间穿流而过,郁郁葱葱的山林、蜿蜒灵动的河水与书香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生动的画卷。项目总占地面积1100多亩,将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校园、融合山水的校园、产教融合的校园、宜学宜居的校园,预计在校生规模1.2万人。其中一期占地790多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包括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馆、食堂等建筑项目,可容纳学生6000多人。  中冶建工项目团队自开工以来就全力进入奋战状态。为保证施工进度,项目团队群策群力,科学确定工序穿插及项目平面转换节点,有效增加作业面。  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35%,其中2、5、6号楼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预计3月初主体结构全部封顶,7月达到学生入住条件,9月迎来首批学生入住。

2025-02-18

渝厦高铁南川北站站房装修完工

    2月10日,走进渝厦高铁南川北站,记者看见站房装修已完工,候车厅宽阔通透,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毕;室外,工人正安装地砖,进行站前广场收尾施工。  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自重庆站引出,经南岸、巴南、南川、武隆、彭水,终至黔江,并与黔张常线贯通。作为渝东南地区的首条高铁,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预计今年建成通车。记者 陈姗 摄

202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