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丰镇:茶旅融合谋发展 茶韵悠长沁人心
乾丰镇已经建成7000亩优质高山“云雾茶”基地。记者 陈姗 摄 □ 记者 黎明 眼下正是茶叶管护的好时节,走进乾丰镇新华村,只见茶山连绵起伏,绿意葱茏,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该村党支部书记谭兴良正带领村民进行茶园冬管。 谭兴良介绍:“以前村里发展滞后,而别的村都有茶叶等产业支撑,发展得有声有色。于是,我们决定通过集体发展茶叶来改变现状。” 从2017年开始,新华村迈出了发展茶产业的步伐。成立了福家榜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300多亩。后来,又成立了白月新茶业有限公司,让村子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谭兴良掰着手指算起了一笔账:“今年春茶收入50余万元,村民的务工费支出20万元,土地流转费支出10余万元,肥料等农资支出10万元,剩下的就是集体收入,大概有10万元。” 今年59岁的村民陈泽英常年在茶叶基地务工。她说,外出打工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顾。于是,她选择在家门口的茶叶基地打工,采茶、管护等工作让她一年有了1万多元的收入,她家的2亩多地也流转给了基地,也有一笔收入。“在这里工作挺好的,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陈泽英满意地说。 乾丰镇九台村芳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基地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在茶园里除草、施肥,进行冬季管护,期待着来年新绿满茶园。 茶园负责人陈芳介绍:“每天都有二十余人在这里进行施肥、除草等作业,确保茶叶有个好的品质。” 这里是全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基地,也是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和全区优质茶叶科普示范基地。 合作社借鉴股份合作制的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社员出资和股金相结合;按社员对社内资金的利用量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采取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购入农资、统一销售、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的茶叶种植管理模式,紧紧依托“乾丰”牌茶叶品牌效应,提高了销售价格,保证社员稳定收入。 目前,乾丰镇已经建成7000亩优质高山“云雾茶”基地,是全区知名的绿茶之乡。 近年来,乾丰镇立足“万亩茶叶之乡、生态康养小镇”的功能定位,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该镇投入200万元新建了一个茶叶加工厂,目前全镇已有4个茶叶加工厂,一季度茶叶产值达到了7000万元。 乾丰镇围绕“一带、双区、三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条全域茶旅文化风光带,建设茶文旅融合发展文教研学体验片区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片区,建设“十二里断崖”滑翔伞户外运动休闲基地、乾丰湖水库滨水度假养生慢生活康养基地和以高山绿茶文化为主的人文体验基地。 此外,乾丰镇结合本土地域茶韵特色,在德尚碑、谢家扁等茶叶示范基地打造了3个茶韵基地,在胡家榜、邓岗嘴等人口集中院落打造了15个茶韵小院,在党员示范户等农户集中点打造了28个茶韵小家。同时,推选出有威望的基地长、院长、家长,常态化带动农户开展“议茶旅发展、学采茶技术、谈茶韵文化、唱茶乡赞歌”等形式多样的指导培训帮扶活动。 乾丰镇还积极对外推广茶乡的“茶韵形象”,不断提升乾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紧紧围绕本土茶韵文化,打造以“茶”为主题的文旅融合特色项目——“游茶乡”“品茶宴”“购茶货”。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茶文化,品尝用茶叶制作而成的茶餐,购买用茶叶制作的特色产品。 除了茶产业,乾丰镇还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今年全年,该镇完成了500亩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种植了辣椒400亩、豇豆500亩。去年,该镇利用冬闲地发展青菜头1000亩,带动623户劳动力就业,为群众创收124万余元。今冬,该镇计划发展青菜头基地3000亩,预计产值1000万元。 如今的乾丰镇,茶产业蓬勃发展,富民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4-10-31河图镇:用产业画笔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河图镇茶叶基地。河图镇供图 □ 记者 刘晓娟 金秋时节的河图镇,山峦起伏,龙川江流水潺潺。放眼望去,田地阡陌纵横,满山的板栗树硕果累累,山坡上的茶树成垄成行…… 近年来,河图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现代农业”增长极上定位发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纵深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因村施策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演绎出“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诗篇。 “三个万亩”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河图镇按照“一轴两片三连线”思路布局,持续壮大“三个万亩”基础产业,将其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该镇建立了以骑坪村为核心的绿色食品板栗科技示范园300亩,更新良种板栗8000余亩,成功打造“图个吉栗”板栗品牌,多种举措让河图点“栗”成金。在稳定发展万亩优质稻的基础上,建成4000亩优质稻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辟新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依托产茶优势,进一步延长茶产业链条,高标准建设5000亩茶叶产业核心基地,以“专业合作社+大户”模式推广种植茶叶3000亩,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 今年以来,河图镇巩固提升水稻、板栗、茶叶“三个万亩”基础产业,大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筑牢农村经济基础、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融合发展串起乡村亮丽“风景线” 走进骑坪村漫居·有点田民宿,蓝天白云下,婆娑的树影,潋滟的水光,仿佛走进世外桃源。该民宿依托骑坪村板栗种植基地进行打造,为游客带来农旅融合新体验。上河村的玉带悦意生态园是现代农业培训中心、残疾人培训中心和河图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是集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度假村。顺春农旅园里,有独立民宿、接待中心、水上乐园、大面坡农场及相应配套设施……如今,这些乡村旅游新体验,正引领该镇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该镇大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升级,精心改造后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洁、舒适;打造了以漫居·有点田民宿为代表的慢生活农旅项目,以及玉带悦意生态园、顺春农旅园等民宿项目。一座座民宿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望不再是梦想。 同时,依托玉带悦意生态园、漫居·有点田民宿、顺春农旅园等旅游资源,全面构建“民宿+农事体验”“民宿+研学”“民宿+康养”的产业体系,不断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稳就业、促增收。 除了民宿,河图镇还连续多年举办采摘板栗体验赛、板栗丰收摄影赛、全区农民丰收节等文旅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让游人见识河图如画般的景致。河图正在绘就一幅农文旅融合的崭新画卷。 以“村强”带“民富”唱响振兴曲 走进河图镇中图村的田间地头,秋播的油菜茁壮生长,成片的青菜头绿意盎然,第一拨豌豆尖已长出嫩芽,即将大量上市。68岁的村民陈本英和邻居们一起在地里采摘。 “在这里上班,离屋头近,这样一来我们找点零用钱或是照顾家里都可以。”陈本英说,她将家里土地多数流转给了联合社,自己在联合社打工,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费,每年能收入1.5万元。 从2021年起,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中图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让全村的3000多亩土地都实现了流转,从山顶往下,因时因地发展,把原来的撂荒地全部利用起来,发展蔬菜、水稻、茶叶、蓝莓等6个主要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3年,联合社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粮食加工厂,购置了烘干机、精米加工机、包装机等设施设备。同时购置了农用机械14台套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就2023年,股份经济联合社实现经营性收入122.8万元,纯收入37万元。预计今年联合社纯收入可达48万元。 近年来,河图镇因村施策壮大集体经济。统筹“村强”带“民富”,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红”的发展新模式,整合各村优势资源,探索推行全镇股份经济联合社集团化发展。目前已发展茶叶2900亩,稻鱼综合种养400亩,辣椒500亩,高粱、大豆套种790亩,油菜500亩。引资85万元,新建辣椒加工厂1座、冻库1个,为集体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河图镇镇长王华娟介绍,下一步,该镇将在“现代农业”增长极上定位发力,全力推进市级“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村联合社“抱团”发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业主、村联合社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业态,补链、延链、完链,持续巩固板栗、茶叶、稻渔及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
2024-10-29石溪镇: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
□ 记者 刘晓娟 “我们的泡椒选用新鲜的二荆条,不使用添加剂,经过6~12个月的自然发酵,不仅肉质饱满、口感脆,而且酱香味十足。”10月15日,位于石溪镇南茶村7组的泡菜加工厂里,业主何国永戴着手套,从泡菜坛里抓起已经腌制一年的泡椒,经过清洗脱盐后,打好包准备出货。 今年39岁的何国永是石溪镇南茶村7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2011年返乡创业,近两年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占地2600平方米的泡菜加工厂,购置泡菜坛1100个,年产量达150万公斤。 本土人才已成为石溪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翠丰村的夏桂福同样也是返乡创业青年,在杭州务工多年的他,前几年返乡建立了2000亩的高粱种植基地,创建“楠庆”白酒品牌。目前,夏桂福生产的高粱白酒,年产量可达100吨,年产值约300万元,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人才振兴是支撑。该镇积极回引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做强做优产业文章,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该镇还引进外来人才,成立了返乡创业园,为返乡创业人员搭建服务平台。园内配置了创业孵化区、特色农产品体验中心、直播间等区域,由公司统筹运营,成立专业的运营服务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孵化管理,开展网上开店、线上引流、线下营销等工作,推动全镇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持续挖掘多元发展元素,不断拓宽产业发展半径,进一步挖掘‘一村一品’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助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石溪镇镇长尹小山说,同时,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一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促进农业一产链接上三产。该镇围绕大米、高粱、辣椒、茶叶等主导产业,积极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泡菜加工厂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全镇发展1100亩辣椒产业,带动560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南晟农业的大米深加工生产线年处理120~130吨稻谷,该公司发展代收代种代卖水稻5000亩,种植农户每年户均收入增加了6200元;五星村引入重庆合亨家禽屠宰项目,利用闲置村校校舍,构建起“联农带农、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家禽屠宰加工体系,带动养殖业主20户、普通农户10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另一方面,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一产带动二产。石溪镇盐井村梯田面积占全村80%,该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闲置地,通过实施梯田彩绘工程,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环境,助力乡村旅游。每年丰收后,4000余亩梯田集中连片,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引得游人打卡。每年3月底到5月初、8月底到国庆前这两个时间段,是盐井村的旅游旺季。连片田野因其秀丽、大气、独特的风光,吸引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与游客纷至沓来。同时,盐井村巧妙利用闲置茶山,匠心打造集网红打卡、山溪野趣、戏水观星于一体的天台山露营基地,构建出一条以盐井梯田为核心的和美乡村旅游路线。今年夏季,天台山露营基地生意火爆,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采茶节、丰收节等农事体验活动以及盐井梯田美景吸引了诸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盐井村变成了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产业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在盐井村,“种”水稻就是“种”风景。 卫星社区的蔬菜、高粱、中药材种植业和大米加工业;盐井村的优质水稻种植业、乡村旅游业;五星村的养殖业、家禽加工业;南茶村的有机蔬菜、茶叶种植业,泡菜加工业;翠丰村的高粱白酒酿造业;石庄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如今的石溪镇以现代农业为根基、以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农旅融合为翅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一幅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图正徐徐展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立足于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构建‘一村一品’新格局,向新产业新业态要空间、要效益,努力走出一条有石溪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尹小山说。
2024-10-22楠竹山镇:让传统农业产业走上“新赛道”
建设中的车厘子种植基地智慧果园。记者 吴科峰 摄 □ 记者 陈蕗颖 秀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农业产业是楠竹山镇产业振兴的“底色”。 楠竹山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平坝与丘陵犬牙交错的地形地貌,田块细碎,村庄散布。近年来,楠竹山镇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积极改造升级特色产业,在科技赋能、带农增收、打造品牌等方面竞逐“新赛道”,让农业这个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新技术赋能好“丰”景 在楠竹山镇锅厂村的车厘子种植基地,当地果农正利用秋后的农闲时间,将车厘子果树移栽到就近的智慧果园里。 10年前,胡晓林就开始在楠竹山镇种植车厘子,但是靠天吃饭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导致长期以来产量偏低、收益甚微。胡晓林告诉记者,发展之初,他就在楠竹山镇流转了300亩土地,当时车厘子种植基地的大棚只具备避雨作用,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功能早已大打折扣。 “今年,我们投入500万元打造了50亩智慧果园,通过科技赋能为果园装上‘智慧大脑’。”翻开智慧果园的打造规划,从水肥一体化到自动喷淋,从降温系统到自动打药,原本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管护工作,在智慧果园中只要一个人就够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充满“科技感”。“借助科技的力量,智慧果园改造成功后,亩产能够稳定在750公斤到1000公斤,通常能够卖到180元1公斤,最好时能达到256元1公斤。”胡晓林说。 新模式带动好“钱”景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楠竹山镇锅厂村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不仅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还为当地群众就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农户实现增收“三赢”。 2022年,锅厂村按村集体出资、种植大户出技术、群众出地的三方合作方式成立了秋语种植场,种植场前期由锅厂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全部出资,农户以土地的方式入股,不投入资金,也不参与管理,由联合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发展“新”意越浓,农业含“金”量越高。“目前,我们按照‘企业+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群众’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基础上,促进农户增收,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楠竹山镇党委书记周凯说。 记者了解到,种植场占地60余亩,投资40余万元,已种植了3000余株由上海购买的锦绣黄桃苗,目前长势较好,预计明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期间可年产2.5万公斤鲜桃,年产值约50万元,还可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200余人次。 新品牌提升效益强 在农家村5组,菜农们正在蔬菜地里采摘番茄。虽然今年的番茄过了上市的最好时节,但蔬菜贩子上门收购还是能卖到8元钱1公斤。收购价格的稳定源于农家村依赖良好的自然生态,创建出来的“农家蔬菜”品牌。 农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蔬菜,每年季节性轮作3季蔬菜,每亩收益在5000元左右。农家村菜农郑洪银告诉记者,目前他种植了六七亩蔬菜,包括番茄、四季豆等多个品种,主要销往水江镇和南川城区。好品牌对稳定菜农收购的市场行情很有帮助,今年他的收入至少能达到3万元。 “当前,我们围绕‘小镇也有大作为’目标,不断做强特色产业,持续做靓‘一村一品’,成功创建了‘楠竹山车厘子’‘楠竹山羊肚菌’‘楠竹山源生大米’‘楠竹山锦绣黄桃’等品牌。”周凯说。
2024-10-17大观镇金龙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和当地老人一起包饺子。记者 王婷婷 摄 南川融媒讯(记者 王婷婷)10月9日,大观镇金龙村组织开展重阳节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100余位老人送去节日关怀和祝福。 活动在龙鼓舞表演中拉开帷幕。大观镇邮政银行、区医保局等单位向老人们集中普及金融反诈防诈、医保政策、脑卒中健康教育等知识。 在健康义诊活动现场,来自大观中心卫生院的医务志愿者为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在秋冬季如何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爱心义剪服务站点,老人们依次排队等候理发。义剪志愿者李永能在当地打理着一家理发店,每年镇上举办节假日志愿服务活动,他几乎是随叫随到。他说:“虽然是义务劳动,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能运用专长为老人们服务,收获的是成就感和快乐心情。” 现场还设置了包饺子和集体庆生环节。“每年过节,村里都会邀请我们参加类似的活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关爱,我觉得很开心。”该村老人李应林说。 大观镇金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春兰介绍,下一步,该村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能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并满足辖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4-10-12西城街道:立足地域特色 “链”起城乡发展
□ 记者 王婷婷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镇发展离不开乡村繁荣的支撑,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镇的有力辐射和带动,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西城街道以其“一半是城一半是乡”的区位优势,打通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产业链,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农业与城镇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教育科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谱写城乡融合交相辉映新篇章。 会峰老盐菜“走出了”家门 用于辅助蒸制扣肉的老盐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每年都会腌上一罐自给自足。这就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缺点是生产水平低、劳动收入欠佳。 为了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百姓增收,早在2015年,西城街道会峰村就成立了大丘湾农民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集体闲置房产打造盐菜加工基地,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青菜头。合作社会从村民手中收购老盐菜半成品后进行长时间集中腌制,并统一对外销售。 “现在会峰老盐菜有自己的品牌,已经走出了家门,走进了都市餐桌。”会峰村党总支书记熊敏说,盐菜加工基地的诞生,让青菜头由分散种植转向大面积种植,让盐菜制作工艺和产品品相有了固定标准,它们“穿上”统一的包装被销往各大商超门店,成功实现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有效满足城镇人口需要,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在发展,农民有增收。村民张承福以前在中心城区务工,后来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回乡种起了青菜头。每年他把自家产的5000多公斤老盐菜卖给基地,收入还算可观。“有集体经济托底,我们大面积种植后才不愁销路。” 农特产品“涌入了”直播间 农特产品如何跨越地域鸿沟广销各地?会峰村给出的答案是发展合作社经济。但西城街道的一处电商直播产业基地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电商直播带货相结合,努力实现农产品从“卖南川”到“卖全国”的跨越式发展。 在重庆丰必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农产品展厅,南川米、原乡黄豆、手工面、高山糯玉米等当地农副产品一应俱全。基地开办之初,他们将全区各乡镇的农特产品整合到一块儿进行网上直播售卖,旨在打响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他们最终选择在高山糯玉米板块持续推广发力。 “以前主要是帮农户销售产品,现在会聚焦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供应链条。”重庆丰必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练介绍,公司会和一些乡镇达成合作协议,村民种玉米,他们负责收购、加工包装并集中销售,“落实资源整合才能实现农村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城里人寄情乡村田园 位于永隆山谷的看山小舍距离城区10分钟车程,凭借城市近郊型的民宿露营新业态,成为订婚求婚、举办派对、亲子郊游的热门打卡地。一栋青砖黑瓦的老房子、一畦荷花池、一壶用原生态三色米制作的炒米茶、一棵橙树、几株芭蕉……人们在此可享受城市森林边缘返璞归真的诗意田园生活。 看山小舍是永隆社区为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引进的一家民宿,其主理人金小朴的经营理念和社区的长远发展定位相契合。他们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把乡村打造成城里人心向往之的休闲之地。把城市的文化艺术嵌入田园,用乡村的生态自然反哺城市,营造一个休闲健康养生聚集地,实现城乡的深度融合发展。 看山小舍精致而美妙,投射着多少人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许。而位于看山小舍对面山谷的永隆社区农耕文化体验馆,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今年建成投用。据永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体验馆包含了亲子研学、农耕体验、乡村振兴学习交流、书店等业态,致力于利用原始场地,打造辐射周边的乡村文化阵地,带动乡旅热潮,助力乡村振兴。 西城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理正表示,街道将紧紧围绕全区“1343”总体思路,以改革思维“拼经济”“激活力”,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上,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做靓做响新兴产业,做新做优现代产业,推动产业能级稳步提升,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开创街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09-26木凉镇:“农地入市”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木凉镇的一家泡椒厂里,1吨装的泡菜缸整齐有序地排列。记者 任北川 摄 南川融媒讯(记者 王婷婷)去年3月,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试点工作启动,我区入选国家试点名单。今年伊始,木凉镇将“农地入市”这一利好政策作为重要支撑,积极探索推动农文旅研融合发展新路子,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所谓“农地入市”,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市场交易中和国有土地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实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提高农村土地经营效益。 在木凉镇玉岩铺村,就有土地成功入市。据该村党委副书记邹安泽介绍,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的支持下,村里按照入市条件和资源禀赋摸排用地,从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入手,筛选合适的农地开展入市工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民宿旅游等产业。 正在建设中的西藏风情园位于木凉镇玉岩铺村,是一块海拔约800米、山地和林地相间的集体土地。木凉镇依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将这块接近6亩的土地挂牌入市,在实现成功入市交易后,业主开始放心地建起了露营基地和民宿集群。 “我们打造的这块地是集露营民宿、休闲垂钓、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西藏风情园负责人夏元和介绍,目前露营区域基本成形,民宿建筑主体也已完工,预计明年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可吸纳15人就业。 “农村土地入市交易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益,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近务工机会,还能促进当地农业规模化发展。”邹安泽说,辣椒是木凉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农户们普遍大面积种植。如何确保种出的鲜辣椒不滞销?在当地建设辣椒加工厂、发展完整的辣椒全产业链是关键。 玉岩铺村村民滕继江今年种了三十多亩辣椒,收入还算可观。他说,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在种苗、农药、肥料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他们的辣椒不愁销路,(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村里的辣椒加工厂给了他大面积种植的底气。“采摘高峰期,即使单日收获了1000多公斤鲜辣椒,也不愁卖不出去。” 重庆锦桢棣食品加工厂就是当地农户种植辣椒的“底气”之一。它是位于玉岩铺村的一个泡椒加工厂,主要从当地及周边乡镇收购鲜辣椒后集中进行自然发酵处理。为了适应木凉的辣椒产业发展新需求,该泡椒厂业主又通过农地入市方式,购买地块新建辣椒加工厂,助力实现当地辣椒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该工厂负责人邹安红说,企业发展过程中和农户签订辣椒种植和最低收购价协议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辣椒收购高峰期还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数十个临时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百姓增收。 农户种植辣椒、厂家收购加工辣椒,在木凉这片土地上,一条完整的辣椒产业链已见雏形。过去,辣椒收购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农户规模发展信心不足。而现在,镇里打造的辣椒全产业链条,从种植向泡椒初加工、食品调料精深加工延伸,并培育了老宋家、锦桢棣等泡椒品牌,保障了农户收益,推动了产业提质。 辣椒产业,是木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产业项目。木凉不断探索革新,将农地入市试点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打造以辣椒种植、泡椒加工、食品调料、餐饮研学等辣椒全产业示范基地,引进了老香坛、铭雪食品、锦桢棣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泡椒年产值突破5000余万元,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在农地入市工作中,木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入市改革工作体系,土地效能得到有效释放。就在9月11日,木凉云都寺村的一块闲置废弃土地也成功实现了入市。 木凉镇党委书记李中海介绍,木凉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区“1343”总体思路,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项目攻坚为抓手,加快打造辣椒全产业示范基地,全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全区现代农业增长极贡献木凉力量、展现木凉作为。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