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街道:立足地域特色 “链”起城乡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6 09:51:11 来源:
新闻摘要:

  

11111111111111

  □ 记者 王婷婷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镇发展离不开乡村繁荣的支撑,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镇的有力辐射和带动,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西城街道以其“一半是城一半是乡”的区位优势,打通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产业链,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农业与城镇精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教育科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谱写城乡融合交相辉映新篇章。

  会峰老盐菜“走出了”家门

  用于辅助蒸制扣肉的老盐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每年都会腌上一罐自给自足。这就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缺点是生产水平低、劳动收入欠佳。

  为了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百姓增收,早在2015年,西城街道会峰村就成立了大丘湾农民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集体闲置房产打造盐菜加工基地,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青菜头。合作社会从村民手中收购老盐菜半成品后进行长时间集中腌制,并统一对外销售。

  “现在会峰老盐菜有自己的品牌,已经走出了家门,走进了都市餐桌。”会峰村党总支书记熊敏说,盐菜加工基地的诞生,让青菜头由分散种植转向大面积种植,让盐菜制作工艺和产品品相有了固定标准,它们“穿上”统一的包装被销往各大商超门店,成功实现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有效满足城镇人口需要,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在发展,农民有增收。村民张承福以前在中心城区务工,后来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回乡种起了青菜头。每年他把自家产的5000多公斤老盐菜卖给基地,收入还算可观。“有集体经济托底,我们大面积种植后才不愁销路。”

  农特产品“涌入了”直播间

  农特产品如何跨越地域鸿沟广销各地?会峰村给出的答案是发展合作社经济。但西城街道的一处电商直播产业基地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电商直播带货相结合,努力实现农产品从“卖南川”到“卖全国”的跨越式发展。

  在重庆丰必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农产品展厅,南川米、原乡黄豆、手工面、高山糯玉米等当地农副产品一应俱全。基地开办之初,他们将全区各乡镇的农特产品整合到一块儿进行网上直播售卖,旨在打响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他们最终选择在高山糯玉米板块持续推广发力。

  “以前主要是帮农户销售产品,现在会聚焦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供应链条。”重庆丰必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练介绍,公司会和一些乡镇达成合作协议,村民种玉米,他们负责收购、加工包装并集中销售,“落实资源整合才能实现农村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城里人寄情乡村田园

  位于永隆山谷的看山小舍距离城区10分钟车程,凭借城市近郊型的民宿露营新业态,成为订婚求婚、举办派对、亲子郊游的热门打卡地。一栋青砖黑瓦的老房子、一畦荷花池、一壶用原生态三色米制作的炒米茶、一棵橙树、几株芭蕉……人们在此可享受城市森林边缘返璞归真的诗意田园生活。

  看山小舍是永隆社区为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引进的一家民宿,其主理人金小朴的经营理念和社区的长远发展定位相契合。他们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把乡村打造成城里人心向往之的休闲之地。把城市的文化艺术嵌入田园,用乡村的生态自然反哺城市,营造一个休闲健康养生聚集地,实现城乡的深度融合发展。

  看山小舍精致而美妙,投射着多少人对静谧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许。而位于看山小舍对面山谷的永隆社区农耕文化体验馆,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今年建成投用。据永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体验馆包含了亲子研学、农耕体验、乡村振兴学习交流、书店等业态,致力于利用原始场地,打造辐射周边的乡村文化阵地,带动乡旅热潮,助力乡村振兴。

  西城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理正表示,街道将紧紧围绕全区“1343”总体思路,以改革思维“拼经济”“激活力”,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上,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做靓做响新兴产业,做新做优现代产业,推动产业能级稳步提升,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开创街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