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师资源优势,在各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老师,开展多方位的心理教育、咨询、辅导和指导,调节和疏导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配备人员
做好学生的“育心工程”
按要求,在我区,学生1000人以上的中学、学生1200人以上的小学均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暂无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需指定大队辅导员或者校医专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兼职教师一般为心理学专业或者具有两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
区教委基教科工作人员陈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工作是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主题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指导其他班主任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区还将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对全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培训。培训要求,每年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低于80学时,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每年参加专业培训不低于40学时,其他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心理健康专题培训。
同时,我区还建立了以学校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体责任,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防范干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开好课程
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
4月12日,隆化二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吴贵川给该校学生带来一场以“我为生命负责——做快乐的自己”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健康与心理的关系、理解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认识人的情绪。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吴贵川说,为保障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不仅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我为生命负责”德育课程中,还开设了相应的健康教育课程。
在道南中学,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融合,开展“滋养心灵,浸润人生”浸润式心理健康教育,以专题教育与多样化辅导为主线,面向所有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陈伟介绍,在学校课程设计时,各中小学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在四年级、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会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在课程设置上,涉及抗挫折能力提升、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内容不得低于二分之一。按要求,我区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家校共育
共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家庭和学校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北师大南川附校设置了家校共育家长信箱,由学生家长投稿分享教育经验。学生家长冉先生就通过家长信箱分享了自己如何陪伴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和正确的三观,让孩子变得开朗大方、阳光自信。
据介绍,该校开设信箱并进行展示,是希望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关注自己孩子,分享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借鉴好的教育方式,以此实现家校共育。
南川中学向学生家长发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告家长书;隆化三小依托家委会资源,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东胜中学通过家长开放日,为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引导家长关心关爱学生成长……近年来,我区各个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平台,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微信公众号、家访等途径,对家长在家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提高家长心理素养和开展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
陈伟介绍,我区还将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开展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完备的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发现心理异常的师生进行实时监测和科学干预。同时,通过线上家长会、线下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树立起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参与到解决孩子心理困扰中来,共助孩子心理健康。
相关新闻
正确认识孩子心理问题
当你的孩子突然情绪变化频繁,出现少言少语的情况,你会认为孩子有问题吗?当你的孩子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你知道这些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引起的吗?……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那么学生出现了哪些症状,家长和老师应引起哪些注意?4月14日,记者采访了南川中学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翔鹰。
这些症状不一定是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状态。刘翔鹰介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几个误区,比如学生学习学不进学不走,或者仅仅是成绩不理想,无其他特殊的行为表现,这并不能代表孩子有了心理问题。
刘翔鹰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表现躁动就是孩子有心理问题,其实不然。“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其间表现出躁动是正常现象,而出现异常的乖巧听话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不过要区分孩子是否只是性格内向导致。”刘翔鹰表示,外向和内向都是人固有的性格特征,只要自我感受舒服,都是正常的。
“偏离”常人基态程度进行初判
学生在学校与老师接触较多,老师在遇到疑似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何正确判断是否出现心理问题?
刘翔鹰说,心理也讲究“望闻问切”。“望”,即观察气色,人的心理有自愈性,有可能自己好了;“闻”,听班上的“流言蜚语”,多方了解具体情况;“问”,和学生谈心,询问内心感受,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切”,如果老师介入后,学生自感症状不能缓解,继续加重,应上报并重新评估,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严重者则需转至医院治疗。
那么如何来判定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呢?刘翔鹰说,可以从“偏离”常人基态的时间和程度来进行初判、预估,从而为后续专业的精准诊疗提供良好的准备和基础。
认知偏离就是在生活中想法、观点、看法、意见等出现了与一般人的偏差。常见的有情绪偏离、认知偏离、生理反应偏离、行为偏离等。
比如遇到亲人去世,通常人的情绪反应都是悲伤、难过、痛苦,甚至可能出现抑郁。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平淡、平静,或者觉得没什么,这可能表明孩子的情绪出现了偏离和应激性障碍;再比如学生忽然出现胃疼、肚子疼等,同时出现大汗淋漓、呕吐等情况,这都属于真实的生理反应,但如果经检查后却没有发现生理上的问题,这就可能是因为生理反应偏离出现的症状,很有可能是心理问题引起学生出现这些症状。
通常孩子在青少年期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反应和表现。但是这种叛逆如果与一般人的叛逆行为出现严重偏离,要注意可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
给孩子一个倾诉港湾
青少年时期,是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家长一些不当的认识和做法都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或孩子心理方面出现问题。
家长的不当认识和做法可能有——部分家长认为“无病即健康”;家庭矛盾处理不当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评价孩子侧重于成绩的好坏,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诸多问题可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父母关系和谐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孩子的心灵注入成长力量。”刘翔鹰说,不论是完整的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父母双方都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不要把孩子变成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的替罪羊。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打骂孩子;父母对子女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在温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净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及时得到父母的抚慰与体谅;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家庭的规则,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如果遇到困惑时,可以积极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密切关注孩子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配合学校做好排查工作。如发现异常,及时、如实与班主任沟通,以便家校合力,尽早介入,有效干预,防止特殊突发事件发生,保障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