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秋容在地里采摘水果番茄。

冯秋容每天都要进大棚看看,做到心中有数。
冯秋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每天蔬菜基地里发生的事情。
每天,冯秋容都跟着工人一起摘菜、除草、施肥。
记者 余凛凛/文 喻梵/图
瘦削的脸是黝黑的,手臂是黝黑的,连指甲,也因为常年浸在泥土里而黑了一圈,在大有镇水源村,在南川蔬菜大户圈子里,大家都叫他“黑娃”。他不仅面色黝黑,更有着黑色一样纯粹的执着和坚毅,仅念到小学四年级的他,凭着这执着和坚毅学到了精巧的蔬菜嫁接技术,凭着执着和坚毅走出了亏光所有积蓄并欠外债30多万元的困境,又凭着这股子执着和坚毅种好了最“娇气”的蔬菜之一——番茄,并在中心城区、綦江、万盛、南川都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每年利润达到50万元左右。不仅自家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小康日子,还带动周边10多名村民务工。8月4日,记者在大有镇水源村黑娃的蔬菜基地里,听他“讲经”。
黑娃大名冯秋容,今年48岁。
取经
黑娃母亲早逝,父亲木讷,年少时生活拮据。14岁,他便跟着村里人到煤矿下井,1993年,外出务工潮兴起,他又背着尼龙口袋,坐几天几夜的车灰头土脸来到了广州。
到了广州,同伴们争先恐后进工厂,黑娃坚持不去。“工厂学不到啥,除了活儿轻松点,跟我在矿井下苦力没什么区别。”
黑娃一个人四处闲逛,看到哪儿贴了招工广告便驻足观看。闲逛了几天,黑娃偶然间看到汕尾市果树研究所在招工人。黑娃在老家就喜欢摆弄果树蔬菜,虽然招工启事上说也是干体力活儿的,但是活儿熟悉,又有机会学技术,他便义无反顾地去了。
学技术哪有那么简单?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老板一个人手中。那时,他脸朝黄土背朝天流一天汗水,日工资14元。但是老板几刀下去,嫁接出来的荔枝、龙眼等优质果树苗,一棵就要16元。“下一天苦力,抵不上老板轻巧地动两下刀子。”那是黑娃第一次亲身感受技术的魔力。这也越发坚定了他要在这里好好干的决心。一起工作的10多个工人,他起得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无论是不是分内活,只要叫他,他决不推辞。渐渐地,老板越来越喜欢他,有什么事总是叫他。
干了一年多,老板接了一个农场的嫁接订单,在200多公里外的一座山里,嫁接完后还需要在那儿干两个多月,成活后才能拿到钱。工资一样,条件艰苦,责任又大,其他人都不愿意去,黑娃主动请缨,跟着老板去了。老板走后,就剩下他一个人留在农场里,起早摸黑地干。两个多月后,嫁接的果树全部成活,农场结了4万多元的费用,让黑娃带回来。
那时没有其他支付方式,黑娃揣了现金,一路小心地坐客车回了研究所。老板看到他,问:黑娃,这些现金够你干几年的了,你要是带着钱跑回你老家,我到哪里找你?黑娃憨厚地说:我这辈子不能只靠这4万多块,我是真心想从老板你这里学点技术,那才能吃一辈子。
从那以后,老板开始手把手教黑娃嫁接技术,荔枝、龙眼、蔬菜,一点不藏私。黑娃眼明手快,爱问爱记,又肯下苦功,没事就常常一个人在果园里比划琢磨。
7个月后,黑娃取到“真经”,出师了。
念经
然而,取经容易念经难。放在黑娃的蔬菜种植上,这经更是念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其中甘苦,唯他自知。
2014年,在外打工20多年后,黑娃怀揣辛苦攒下的20多万元血汗钱,迫不及待回到老家大有镇水源村,决定创业搞种植。
有技术,肯吃苦,这是黑娃的优势,也是他的自信和底气之所在。但是由于缺少文化,他对市场行情完全没了解,连种什么也是两眼一抹黑。之前在汕尾种的都是热带水果,并不适合在大有种植。想来想去,他选择了种高粱,一是听说高粱行情好,二是他之前种过高粱,有把握。当时,附近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土地荒芜,黑娃把自家的地全种上高粱,又流转了一部分,还去开荒,一口气种了100多亩高粱。耕地、种苗、施肥、防虫,每个步骤黑娃都亲力亲为。从春天开始,他几乎每天都天不见亮就起床下地,天黑才回家,整天整天泡在地里。然而,旱季缺水,高粱收成大减。市场低迷,高粱销路难找。不到一年,他就亏光了所有积蓄。
第二年,亲人朋友都劝他还是外出打工更保险,他固执地选择继续搞种植。为了降低风险,他“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按不同的季节分别种植了辣椒、白菜、花菜、茄子等不同的品种。他发现,水源种菜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这里的正季,恰好是低海拔地区的反季,种出的蔬菜天然就是高山反季节蔬菜,错峰上市,销路不愁,行情也好。但是,由于没有建水池,用水无保障,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直到2017年,黑娃还是没能扭亏为盈。国庆节后,两个菜贩子拉完最后一车菜,问黑娃:明年你准备咋整?黑娃苦着脸垂头丧气地说:要是能建个水池,我保证把菜种得更好。但是我现在确实没有钱了。等我先出去打几年工挣点钱,再回来种蔬菜。
你这块地,这个技术,不种蔬菜可惜了。两个菜贩子说,干脆我们先借钱给你建水池,你种出来的蔬菜优先卖给我们就成。第二天,两人又来到黑娃家,把20万元现金双手奉上。当年冬天,黑娃就动手建起了水池,安装水管,把金佛山上的天然泉引到了蔬菜地里。
万事俱备,黑娃开始大显身手了。在黑娃的蔬菜地里,留心看会发现一个奇景——所有的蔬菜都是经过嫁接的。黄瓜苗嫁接在南瓜藤上,番茄、茄子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嫁接的。原来,南瓜根系更发达,供养更充足。“只用黄瓜苗,必须要把下面的黄瓜摘了,上面的黄瓜才长得好。但是用南瓜嫁接的黄瓜,一根藤上挂四五根黄瓜都没问题。”说起蔬菜嫁接,黑娃如数家珍。番茄嫁接则是为了减少病虫害,番茄是蔬菜中非常娇嫩难种的品种,病虫害起病快,影响大,而且大多在挂果后发病,防治不到位一夜之间几十亩番茄都能全部死光。许多蔬菜大户都不敢种番茄。黑娃选择了本地番茄和优质番茄两个品种嫁接,本地番茄根系发达,适应良好,抗病能力更强,优质番茄挂果多、果子大。两个品种嫁接出来的番茄品相好、个头大、口感醇。
基础设施齐备,市场销路好,技术有保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黑娃当年就打了“翻身仗”。他的蔬菜要七月下旬、八月上旬才开始大上市,那时正是其他蔬菜尾市时节,价格、销路都有保证。他家的番茄,批发价都在两元一斤左右,最高达到3元一斤。黄瓜、茄子每斤也都接近两元,全部是商家自己上门收购。几年下来,黑娃在蔬菜大户圈子里小有名气,每年收益五十多万。除此之外,附近还有10来个村民常年在他的蔬菜基地务工。
写经
2014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五,阴转多云,气温25℃~27℃,上午2人打土,下午5人打沟,其中出玉米种6包,肥球8包出苗不好,原因是被水淹,温度较高没有及时敞膜。
2015年3月21日,春分,农历二月初二,晴,气温18℃,虎皮椒出种,下午喷春萝卜。
……
在黑娃的家里,珍藏着两本厚厚的笔记本,记着他从开始种蔬菜的第一天、以后每一天所做的事,包括当天的天气、温度、蔬菜的长势,还包括出现病虫害的处理、用药,事无巨细。
这是黑娃每天的“必修课”。无论多忙多累,每晚临睡前他都会拿出笔记本,记下每日的所做所思所得。有时遇上棘手的病虫害,他会详细记下发病的症状、用药品种和数量,事无巨细地写满了大半页。有时一天只有寥寥两三行,但从无缺失。
别看黑娃的字歪歪扭扭的,这可是他的“宝典”。每年什么时候该下种,哪种蔬菜什么时候该防病虫,季节、温度、湿度对蔬菜的影响如何,该怎样应对,他全都了然于心。他把从师傅那儿、从书上学来的知识和技术用在种蔬菜的实践中,又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记在日记里,装在自己的心里。
而这些知识、技术、经验,全都沉淀在他每天行走无数遍的140多亩土地里,春种秋熟,结出累累硕果,也结出了黑娃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