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评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发布时间:2021-06-10 09:48:53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5月12日,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视察。 夏于洪 摄  绿色是农业的

   

 

  5月12日,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视察。 夏于洪 摄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工业污染不同,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广泛性、随机性、潜伏性、隐蔽性等特点,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发挥人大优势,守护好南川的绿水青山,擦亮农业底色,打造山清水秀旅游名城、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区人大常委会聚焦热点、矛盾,从广度、深度着手,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评议,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以法律的武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级联动——凝聚评议合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大责无旁贷。”3月15日,在区人大常委会第八十五次主任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康纪强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次评议,我们要不要延伸到乡镇?”在讨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评议方案时,有人提出了疑问。

  本来,按照市人大的要求,今年,市、区人大常委会将上下联动对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评议,而由“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实行市、区、乡三级联动评议,区人大常委会有自己的考虑。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村,乡镇理所当然是评议的重点。”

  “乡镇人大季会制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乡镇人大每季度都要召开人代会,在会上评议乡镇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符合我区实际。”

  “三级联动全覆盖、无死角,可以更好凝聚合力,打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最后一公里’。”

  为扎实推进评议工作,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实行三级联动评议,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开展评议,各乡镇人大结合本地实际,对本级政府开展评议,各街道人大工委在辖区开展专题调研。

  三天之后,区人大常委会召开评议工作动员部署会,各乡镇人大主席、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全部到场,与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一道,领取任务、参加培训,三级联动评议正式拉开序幕。

  五类问卷——深入调查研究

  “老李,麻烦您填一下种植户的调查问卷,这里需要统计2019年和2020年的化肥农药农膜使用情况。”

  “与往年相比,施用的化肥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在冷水关镇冷水村4组,该镇人大主席兰桂全正在指导花椒种植大户李伟填写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调查问卷。

  李伟的花椒基地肥料来源主要是旁边的蛋鸡养殖场。“我的鸡场每年要产出大量鸡粪,将这些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每年可生产1000多吨,半个月施一次有机肥,既处理了粪污,减少化肥用量,也促进了花椒树的生长。”李伟一边填写问卷一边介绍。

  “以往几乎是一张问卷‘问’到底,这次针对不同的5类领域采用不同的问卷,调研更加精准。”兰桂全说。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人大做好监督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决定评议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区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金明文介绍,区人大常委会评议调查组专门邀请国家统计局南川调查队的工作人员协助设计调查问卷,提高问卷的科学性。问卷包括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粮食作物种植5类,要求各乡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在本辖区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5类农户各5户,开展问卷调查。每类问卷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畜禽养殖户侧重畜禽粪污处理;水产养殖户侧重投入品使用管理、尾水治理;种植户侧重化肥农药农膜使用等。

  这只是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3月至5月,为确保调研的广泛性、深入性和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区人大常委会尽锐出击、分兵作战,由常委会领导带队分片区赴全区3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调研,并组织召开区政府相关部门专题座谈会4次,着力把基础数据弄清楚,把关键症结找出来,把深层原因搞明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集中评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十四项清单——精准提出意见

  5月20日,在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区政府副区长郑远学作了关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7年以来,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9%、2.6%;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253家,连续两年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成为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县之一;累计回收废弃农膜398.9吨,完成市级下达目标的110.2%。

  “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项项可喜的成绩得到了评议调查组的认可。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比如青一银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畜禽养殖废水离子交换·混床技术将污水深度处理后再次利用,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

  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评议时纷纷点赞。

  评议不是“唱赞歌”,也不是“挑刺”,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在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也积极提出意见。

  “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村规民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川建议。

  为提高评议意见的精准性,区人大常委会将评议意见细化,形成14项整改清单,比如,鼓励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严格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启动水产养殖尾水监测工作;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健全监管协作机制等。

  “每一项都进行了量化,有相应的测评分值,整改什么、权重多少,具体明确、一目了然。”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明中说。

  评议的落脚点在于督促落实,监督压力也是改进工作的动力。区政府将于今年11月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评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对照14项整改清单一一进行回应,并接受满意度测评。

  向洪波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