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委全面推进课堂改革

开展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培训。 记者 梁向红 摄
今年是我区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学课改实验示范区的第一年,区教委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心南川课改示范区三年工作规划(2020—2023年)》,结合《南川课改实验示范区2020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围绕全区“新时代立德树人区域实践范式研究”这一重大项目,以“基于标准的教学”为抓手,大力推进区域课改,课堂改革取得成效。
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3月16日,隆化一小五年级(2)班的课堂上十分热闹,同学们正在激烈地开展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同学们四人一组上台分别展讲学习成果,台下的同学则对他们的展讲提出疑问,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解决问题。
事实上,在我区南川中学、道南中学、东胜中学等学校,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的形式已经成为课堂常态,将原来以老师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形式。
今年是我区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心南川课改示范区的第一年,区教委统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构建新型教学关系,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把课堂、学习、思维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真实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创新教学手段,促进课堂信息化,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克服“满堂灌”“满堂闹”现象,促进学生发展;三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追求高效课堂;四是执行教学常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落实教学常规,开放常规课堂,关注课堂观察,确保课堂教学规范有序。
教学教研成为常态
“在课改推进工作中,我们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开展备课活动,通过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完善设计、备足课堂资源5个环节实施集体备课,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南川中学初中数学老师唐贤介绍。
“学校在推进课改过程中从试水课、研讨课、新教师见面课再到人人开放课堂的‘转转课’,根据范式课堂观察量表开展针对性的课堂观察,让教师深入领会范式理念,学习探讨操作环节。”隆化一小副校长蒋明权说。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互学成为常态。区教委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紧紧围绕“基于标准的教学”,由进修校及教科所加强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新方法、新技术等培训,加强新教师、新校长、教学管理干部、骨干教师高端人才培养对象的培训,积极争取适合我区的国培项目。对学校自主设计并申报与课堂变革相关的且能辐射片区或全区的培训项目,予以评审并给予经费支持。同时,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技能大赛,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重庆市课堂竞赛。开展课堂考评暨校级干部听评课大赛、现场课竞赛、听评课大赛等,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各校因地制宜推进课改
在课堂改革过程中,隆化六小构建“礼让三分·先学先导”课堂范式,倡导相互尊重的教学关系,把时间让给学生,把主体还给课堂,通过“联连看、对对碰、泡泡堂”三个教学环节,“分步分层分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创新的能力。
道南中学构建“悟道高效课堂”教学范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和情感感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素养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善行”人才。
东胜中学打造以“先学后导、自主合作、情景探究、能力提升”为宗旨的“品悦课堂”范式,精心设计了“品标、品问、悦展、悦温、综评”五个课堂环节,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能力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截至目前,全区66所学校抓住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通过积极学习、不断探索,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比较成熟的理论认识,并根据经验总结提炼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范式,以规范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