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于代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区内发展要素集聚,建筑高楼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小区(商品房、廉租房、公租房等)。
城市规模提升的同时,伴随了一些城市病。一方面,小区居民来自各个地方,较少参与或维护小区整体形象,小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各方利益需求迥异,新建和老旧小区矛盾交织;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对象陡增后,相应的服务力量跟不上,服务体系难支撑,联系的纽带容易脱节,基层党建的范围无法全面覆盖。还有一方面,小区业委会(部分未组建)、物管单位主抓小区环境和安保方面的服务,较少乃至不抓居民思想政治和社会文明建设。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组织,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社区治理的最后落点,小区治理的效果,折射各级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直接彰显城市魅力。
建议实施一小区“一专员”,直接统筹小区党建与物业联建共建。选派社区干部到小区担任专员,并在小区设立固定办公点,统一标识挂出牌子、亮出身份、公开联系方式,充分下放权限给小区专员,使小区专员和党组织直接统筹整合党建共建,直接对接职能部门和街道科室,有效解决“看不见”“管不住”和职能部门“管得住”“看不见”的问题。
创设专项奖扶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设立小区微治理专项资金,区级层面每年投入部分资金(包括老旧小区专项资金,小区公共收益等),面向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公开征求项目,带动小区公共经营性收益,有效激活基层治理。
记者 刘晓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