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促发展工作综述
■ 记者 盛余多
隆冬时节,瑞雪笼罩金佛山,原点绽放大观园,金山大地开始孕育新一年的希望。
回望五年来时路,栉风沐雨,追梦前行,时间已为人大工作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这五年,是南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也是南川人大工作砥砺奋进的五年。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专题询问、工作评议、审议报告……一项项监督工作的开展,一项项创新举措的实施,清晰地勾勒出区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助推发展的工作轨迹。
这五年,区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依法监督、正确监督和有效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实效,为推动南川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和重要保障。
走访服务推动工业提质增效
工业是南川的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工业稳则全局稳,工业兴则百业旺。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将助力工业经济发展作为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行权的“发力点”,深入园区各组团调研,走访服务企业,提出意见建议,加强建议督促,努力推动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不优、总量不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园区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2019年,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关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了我区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问题我们解决问题,有困难我们共同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句句暖心的话语,给了企业信心和力量。为了开出“良方”,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园区一线,走访调研民营企业85家,梳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切实帮助企业找办法、解难题、强信心,为加快全区工业提质发展出谋划策。
有了人大的支持、监督,区政府积极行动,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基础配套、企业服务等多方面发力,主动帮助企业获取项目资金扶持等各项政策,为超群轮毂等企业获取上级补助资金4366万元;签约34个项目,协议引资223亿元,当年到位资金3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5.22亿元、增长17.2%;新开工企业28家,新投产企业15家,新培育规上企业6家……
五年来,围绕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区政府科技创新、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等情况报告,调研视察工业园区建设37次,要求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布局、积极招商引资、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构建了“一园四组团多基地”工业版图,推动开启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持续关注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
金佛山云海、日出、佛光等自然气象奇观神秘而多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2021年国庆节期间,金佛山景区共接待游客7.74万人次,同比增长73%。
可喜的成绩得益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克服困难、积极创新,推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也离不开区人大常委会长期坚持关注南川旅游工作,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全域旅游结出丰硕成果。
2018年,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开展评议,并提出评议意见,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评议不只是“评”,还要跟踪督办,更要看结果,推动今后工作。于是,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跟踪监督,深入金佛山、大观园等景区景点,通过查看现场、询问了解、座谈交流等方式,对20余个项目进行调研,详细分析区政府研究处理评议意见的情况,督办落实效果。2019年,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关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评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为满意。此项工作也促进了大观原点、天马旅游公路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动了景城乡融合发展。
2020年,区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将审议意见交区政府办理。会前,区人大常委会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资料,积极开展建言献策,着力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
五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旅游发展提档升级,积极出谋划策、多方呼吁,推动完成金佛山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服务推进旅游项目,助力兴茂、良瑜等旅游综合体加速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打造南川旅游发展升级版。
靶向施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千亩茶园里,新栽茶苗长势喜人;蓝莓基地里,各类产品琳琅满目……2021年8月26日,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对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核心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特色产业带的逐步成型,一二三产业的加速融合,不仅让与会人员充分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无限希望,更体现出人大连续五年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监督支持的成效。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擘画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时代图景,也为人大指明了工作方向。
2017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区“三农”工作重点,先后对茶叶、中医药、生猪、南川米、特色水产等产业,以及“三社”融合和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开展视察、调研,听取工作报告,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推动特色产业凸显优势、发展壮大、形成支撑。同时,通过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专题询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评议,推动逐步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2018年5月,我区入列全市6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之一。区人大常委会紧密围绕区委战略部署,立即将此纳入监督重点,连续三年听取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核心区建设情况报告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通过监督与支持并重,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实施。
随着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区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南川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累计建成规模化茶叶基地3万亩,特色水果种植标准基地10余个,水果总面积达到1.6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个,“三品一标”认证62个,“金山红”“金佛玉翠”“金佛山贡米”“南川米”等系列品牌逐渐获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年初召开的人代会上,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将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核心区产业发展情况纳入监督重点,并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听取部门情况汇报,同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一书记、村(居)支部书记座谈,准确了解核心区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主任会议,听取相关工作报告,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点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明确建议,持续激发农业农村新活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专项督导催生城市美丽蝶变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是回应群众期盼、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推动景城共荣、近悦远来旅游名城建设,对区政府城市管理情况开展工作评议,对城乡规划条例实施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城市供水、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全力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提升城市品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有亮点、有成绩,但也存在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衔接不够;城市精细化管理还存在死角和盲区;如厕难、停车难、行车堵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群众有关注,人大有行动。为了回应群众关切,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项工作评议调查组,深入区城管局环卫所、数字城管监控中心、花山公园等,了解城市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实地查看东城、水江、大有等乡镇(街道)的垃圾收运、清扫保洁等,听取城管干部工作建议,开展市民问卷调查等,并在评议后提出12条整改意见清单,要求区城管局及时研究处理。
区城管局变压力为动力,照单整改,攻克城市管理的难点堵点。2019年,累计开展“马路办公”2651人次,发现问题1247件,完成整改1243件,整改率达99%,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水平提升。
区人大常委会不仅紧盯城市管理,还对我区贯彻执行《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针对我区老城区、偏远村规划建设欠账多,点状征地政策亟须落实等问题,列出了六个方面10条整改清单。
对照清单,区政府整改“大棚房”违法违规问题29个,纠正违规占用并恢复农业用途耕地105.6亩,整治工业园区、东街片区等地存量违建4万平方米,有效遏制全区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最终,整改工作在满意度测评中获得“满意”结果,向全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新征程承载新使命,新目标激发新动力。区人大常委会将主动担当,奋楫笃行,为实现南川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