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蕗颖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民何兆平正是凭借这样的“牛”精神自主创业,让自己的肉牛养殖销售事业逐步走向稳定,过上了“牛日子”。
“我从小就喜欢牛,觉得牛代表着忠厚、勤劳、任劳任怨,很契合我的性格。”2017年,服役16年的何兆平退伍回到老家,开启了他的养牛事业。
对何兆平来说,养牛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早在部队当兵时,他就利用休息的空隙学习养牛知识,收集的养牛资料足足有一尺多厚。回乡后,何兆平先是流转了屋后的一片荒山,搭建起规范化的养牛大棚,后又借钱买了几十头牛犊,前前后后一共养了近100头牛。
脚踏实地,辛苦付出,这是搞养殖的“硬”功夫。为了购到高质量的高山草饲牛,何兆平常常需要去到偏远的地方采购,凌晨三四点就摸黑出发,日行近千公里;为了保证牛肉品质,何兆平有空就蹲守在牛场,打草、和料、喂牛,再到观察牛的吃喝拉撒、精神状态,每一样都详细记录。在别人看来,养牛很辛苦,可是他不觉得,他常说:“养牛人的快乐有几人能懂?只有我自己知道。”
尽管做了诸多准备,但创业初期并不顺利。“原本只养了十几头牛,周边的杂草就可以满足每天的草料需求,可是突然多了80多头牛,一天光是消耗的草料就需要原来的10倍左右。”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好在多年的部队生活给了何兆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畏挫折的信念,他一边想方设法解决饲料问题,一边积极参加区内开设的畜禽养殖培训班,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养殖经验,牛场渐渐进入有序运转状态。
今年4月,养牛新手王松打算选购新的育肥牛,买卖双方根据估算的重量为牛出价,如何更准确地给牛估算重量是他急需解决的事情。接到王松的求助后,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田间示范秀》节目找到何兆平,以乡土专家的身份帮助王松解决难题。
“称牛的地秤和普通的秤不同,需要两三个人一起抬才能抬动,很多农户家里只喂养了一两头牛,也就不会买秤,因此买牛大多都是采用估重的方法。”何兆平说,采取估算的方式,双方能够在价格上有一个缓冲区,如果直接用秤称重,价格就没有回旋的余地,通常都是双方实在谈不拢,才会用秤。
卖牛方希望多估重量,买牛方希望低估,如果估重不准,一头牛的损失往往达到几百上千元,这时候考验的就是眼力和经验。刚开始时,因为估算不准,何兆平也吃过不少亏。为了练习估重,只要有空他就把自家的牛牵出来称一称,反复比对估算和实际重量,看看到底是哪里没看准。
“慢慢地摸索出了一些技巧,前胛、后臀、背部都是牛出肉的地方,这些部位的形态不同,出肉率和重量也就不同,再学着用自己的牛去对比别人的牛,误差就会小很多。”何兆平说,如果能估算出这几个部分,基本就能计算出牛的整体重量。以背部为例,如果牛背上看不到骨头,而是呈现一条沟的形状,说明这头牛背部这块肉很厚,这头牛可能会重一点,反之,如果背部呈现向两边下跌的形状,牛就瘦一些,两者的误差能够达到几十斤。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何兆平不仅把牛养得好,而且练出了“用眼估重”的技巧,即使是上千斤重的牛,估重误差也只在10公斤以内。接到求助的何兆平不仅帮助王松顺利解决了难题,并指导其养牛技巧,而且将“用眼估重”的技巧倾囊相授。
如今,在何兆平的努力下,养殖场里的肉牛检验检疫合格率达100%,肉牛年存栏量在100余头,并且在南平镇开设了规范化的屠宰场,在南川城区和重庆中心城区租赁摊位定点销售,全流程监督,保证肉质。他的诚信经营、用心服务,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可以卖出6头牛,每年利润近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