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中学开设《物理与生活》精品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见物思理学习意识
发布时间:2021-11-22 10:03:08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 记者 刘晓娟  物理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生活中,如何将生活和物理知识结合,运用物理知

  ■ 记者 刘晓娟

  物理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生活中,如何将生活和物理知识结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为此,南川中学开设了《物理与生活》精品选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

  课程开设

  引导学生见物思理

  2017年,南川中学物理学科中心把《物理与生活》成功申报为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并成立了物理选修课课程组,制定了《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物理与生活”课程大纲》和《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物理与生活”课程方案》。

  《物理与生活》教材以物理史话部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和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录播视频为载体,依托纸质教材,电子教材、配套课件、教案和课后辅导制作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多样化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穿插物理科学家的介绍,激发学生物理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激励自己,了解物理学史,明白自己学习物理知识来自前人的不懈追求。”南川中学副校长张竞说。

  张竞介绍,该校在学生互动环节和科普环节,加入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作为示例。比如用较小的力踩刹车却能使高速行驶的汽车在较短的距离内停下来,汽车刹车器的原理和结构是怎样的?在城区很多的高楼上都安装了避雷针,避雷针是真的能“避开雷”吗?避雷针的原理和结构是怎样的?是谁发明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索了解被观察的事物、现象中包含哪方面的物理知识,明白是力学的、热学的、光学的还是电磁学的知识,并深入分析这些事物、现象中与哪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点有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张竞说,在教学中,他们重视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注重补充国家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开发的方面,引导学生形成物理学科的良好思维习惯。

  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物理与生活》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张竞说。

  近日,在南川中学慧心楼前文化广场上,以“万物之理与学科素养”为主题的游园活动暨科技航模现场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

  活动中,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和实验器材创设一些挑战性的趣味活动,设置了吹乒乓球过水杯比赛、橡皮筋弹射小球进饭碗、斜立易拉罐、巧叠木块挑战赛等物理趣味项目,学生完成后即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物理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张竞说,此次活动是该校开展的“2021年秋期物理学科学术月”主题活动的一部分,这次物理学科学术月设置了视频展播活动、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趣味物理知识竞赛、科技发明与制作展示等,吸引了600余名学生参加。

  此外,学校还组建了物理兴趣小组和社团,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主动参与,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竞赛和重庆市制作发明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成果转化

  融会贯通实现美美与共

  《物理与生活》精品选修课程的开设,通过巧妙导入课题,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引入物理学史等趣味物理教学方法,唤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高二学生王逸对此体会很深。她说,物理对她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有些原理和公式比较抽象,她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物理与生活》这门课不会过多涉及到记公式或者做题,更多的是去感悟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她感觉更有亲近感,对学习物理有了更多的兴趣。

  学生在进步,老师也在成长。学校所有的物理老师都加入了物理学科中心,通过对精品课程的打造,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较高、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物理任课教师廖帅说,《物理与生活》这本教材中涉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去做物理实验,他现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尽可能去将物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而《物理与生活》精品课程的探究也让他对课程有了较深的积淀,让他能够更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在今年的南川区优质课大赛中,他所展示的高一《自由落体运动》课获得了一等奖。

  近年来,该校学生先后在重庆市中学生物理科技小论文比赛中获高中组一、二等奖;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省级赛区二、三等奖;在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竞赛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等。教师先后获得重庆市教育技术征文活动一等奖、第八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金奖;重庆市2019年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创新教具类特等奖;此外,在2020年和2021年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等。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