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推进矿山复垦复绿等三项举措,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让我区的生态更美。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致力科学发展
日前,在南城街道林堡社区,居民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身影。
我区黑叶猴原来的栖息地位于金佛山灰阡河、后河一带,远离人居地。黑叶猴走出集中栖息地证明了我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据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栖息在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已从最初发现的不足80只,增加到151只。
黑叶猴种群数量的增长,是近年来我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本着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总体思路,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由空间规划科逐一核实调入调出图斑,牵头组织编制生态红线优化评估方案。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原则,编制完成《南川区生态红线优化评估方案》,有效保护了黑叶猴、乔木杜鹃、古银杏、银杉等重要动植物的栖息地。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空间规划科负责人表示,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保障了我区旅游综合体项目、大东坡旅游项目、水厂和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发展。
实施土地开发整治
美了乡村富了民
近日,走进德隆镇“山水林田湖草”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现场,只见河道整治接近尾声,预计9月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
该项目涉及德隆镇银杏村、隆兴村8个组,是全市五个市级示范项目之一。
据区土地整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按照一村一品,围绕最具本土特色、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古树茶、古银杏、古村落”资源,从实现优化“三生”空间,解决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村庄规划与整治规划融合、盘活利用资源等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落实专人、倒排工期、打表推进。同时从严把好设计关、施工管理关、工程监理关,严格落实原材料检测制度、工序报验制度以及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将质量安全的监管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工作中,我们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持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耕地效益。”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
推进矿山复垦复绿
废弃地变绿色“宝地”
8月4日,走进南城街道半溪河村鹰岩1组的高明焱矿山复垦地,只见土地上一片红彤彤的高粱和黄灿灿的玉米,其间穿插种植有小番茄、红辣椒和豇豆等蔬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环绕四周,有便利的耕作道和用于灌溉的水渠。
“该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拆除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和配套设施,其中新修生产路403米、排水沟317米。”工程负责人张成彦介绍,该矿山实施复垦复绿后,新增耕地1.73公顷。耕地得以恢复,村民在土地上种植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矿山生态修复成效受到一致好评。
近年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矿山生态修复“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宜建则建”的原则,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使矿山损毁土地达到可利用状态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截至目前,通过工程修复已初步完成南城街道和水江镇8个历史遗留矿山,关闭矿山修复面积约4.3公顷。其余20.65公顷修复任务,将通过自然恢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