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网讯(记者 黎明)近日,走进大观镇金龙村的腾春蔬菜基地,只见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连续多年的土壤酸化综合治理,今年基地黄瓜每季亩产量达到6.2吨,比全市平均水平还高一倍多。
“现在农民种庄稼,化肥越施越多,不然产量就不行。”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付登伟介绍,近年来,随着化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庄稼产量越来越高,但是在丰收的同时,也带来土壤的严重酸化问题,土壤酸化后,会使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中氮、磷、钾、硫等元素的循环。如果不加以及时清理的话,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区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酸化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示范等措施,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2020年,我区木凉、乾丰、石溪、楠竹山等乡镇(街道)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酸化治理示范面积2万亩,其中粮油作物16490亩、蔬菜3510亩,并在木凉镇建立千亩集中试验示范区。截至目前,实施总面积达4.18万亩。
我区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突出规模效应、优化区域布局的原则,结合种植模式与土壤酸化程度,优先选择示范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我区积极探索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针对土壤酸化程度不同,因地制宜使用石灰氮、钙质类土壤调理剂、生物碳、生石灰(粉)、熟石灰(粉)、石灰石(粉)等,并配合增加土壤有机质、优化施肥、优化耕作制度等,积极探索新产品新技术试验,总结适合本地不同作物类型的技术模式。
同时,我区全面推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做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的统筹实施,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深耕深松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实现技术推广全覆盖或较上年增加10%以上。
此外,我区还加强在酸化土壤示范区对酸化土壤治理效果进行跟踪监测。2019年已建成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2020年新建7个市级监测点,初步形成我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据介绍,2021年,我区将实施土壤酸化治理2.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