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晓娟
“双减”落地后的第一个暑假即将来临,没有了学科类培训,家长和孩子会怎么安排这个暑假?还会报名暑期班吗?6月29日,记者通过采访家长和非学科类培训班了解相关情况。
让孩子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从一年级开始,每到暑假,市民陈女士都会给女儿做一份“暑期考核表”,表格上从周一到周日,每天的打卡内容有暑假作业、朗诵、背诗、画画、跳舞等内容。
陈女士介绍,这份“暑期考核表”实行积分考核,设有激励机制,例如完成暑假生活数学语文各一页,得1.5分;完成规定朗读或者朗读20分钟,得1分,完成写字画画跳舞20分钟、做家务各得1分。每天运动不少于一小时,做不到扣1分,每天读书不少于20分钟或者指定页数,做不到扣1分。每天得分超过7分,才能看电视,每周超过60分才能去玩……
“‘双减’政策实行后,孩子作业也不多,平时也没怎么上培训班,暑假期间用打卡的方式,督促完成最基本的暑假作业和运动阅读,我们也按照她的兴趣报了跳舞和合唱的培训班,这样既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也能让她学会合理安排假期。”陈女士说。
罗女士的女儿下学期即将进入一年级,在放假后,她就带着女儿来到书店,给女儿买了几本幼小衔接的测试卷,打算利用假期让女儿提前熟悉和感受一下小学生的学习。
“这个暑假没有给她报兴趣班,是希望她能过个快乐的暑假,自己辅导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希望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快乐学习的同时保持对学习的好奇和兴趣。”罗女士说。
艺体类课程受热捧
区别于往年以学科类培训为主的课外辅导班,如今的暑假,以游泳、羽毛球、篮球、跆拳道等为代表的体育类训练班,以及以舞蹈、琴类、绘画、书法等为代表的艺术类训练班因其趣味性和休闲性,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近日,在城区一所培训机构里,工作人员正在为暑期培训做准备。据该机构培训老师介绍,今年暑假,该机构推出体适能、轮滑、自由搏击等体育类以及音乐表演唱、书法、绘画美育等艺术课程,每天有不少家长前来咨询报名。
家长高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刚参加完期末考试的女儿已经开启了暑假模式,在和女儿沟通后,他们选择了轮滑、舞蹈、画画等课程,把暑假生活安排得非常丰富。
“报这么多班,一方面是想拓展一下孩子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因为不能报学科培训,不想孩子整天在家看电视浪费时间。”高先生说。
从多位家长的采访中发现,暑假期间,家长们或多或少都为孩子报了一两个或是多个培训班,也有家长在了解夏令营,希望能在暑假期间给孩子培养兴趣特长。
记者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了解到,今年暑假,区青少年宫也开设了武术、编程、机器人、跆拳道、书法、国画、魔方等16个类别共50个班的课程,丰富少年儿童的暑假生活。
区教委基教科提醒,假期参加培训应以拓展、兴趣、研究性为主,培养孩子的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家长应逐步转变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引导孩子提高校内学习质量,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出发,切实减轻孩子校外培训负担。
理性选择培训机构
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培训班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选择培训机构?区教委行政审批法制科提醒家长,要选择合法规范的培训机构,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目前我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全部压减清零,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机构或个人,均是无证无照、未经审批的“黑机构”。家长要认真了解和理解“双减”政策,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不盲从、不攀比、不跟风。如确有非学科类培训需求,建议理性选择具有资质、信誉良好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与培训对象或者其监护人签订书面培训服务合同,保障合法权利。
据了解,区教委将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不断对各种隐形变异学科培训进行查处,一旦发现,将坚决取缔。请家长朋友拒绝让孩子参加任何个人或非正规培训机构以“家教辅导”“一对一”“托管”等名义开展的各种培训,以及未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各种竞赛活动,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防止侵权行为发生。
凡是涉及参加校外培训以及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聘用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参与培训、未与培训对象签订书面培训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请及时向区教委反映;凡是涉及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违法违规收费等行为,请及时向区市场监管局反映。区教委举报电话:81110591、区市场监管局举报电话: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