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运娇
9月初,今年第一批蜂蜜还没开始摇蜜就被预订一空,这让蜂农夏和全十分感慨:“以前蜂蜜积压愁死人,如今在人大帮助下,热度和销量一下就上来了!”
金佛山蜂农“甜蜜事业”变得“越来越甜”,得益于我区中蜂养殖产业求新谋变的探索,也是区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产业“破圈进群”的生动缩影。
“良心蜜”销售难,人大调研锁定痛点
2024年秋,夏和全收获了1200多斤蜂蜜,产量不错,销量却实在不行,到年底仍积压300多斤。
“想购买蜂蜜的人其实不少,但蜂蜜市场问题也不少。经常有人因为怕踩坑而不敢下单,反复问‘蜂蜜里有没有掺糖’,我们这大山里的‘良心蜜’销售咋就这么难?”老夏很是无奈。
今年5月,区人大调研组深入头渡镇、德隆镇等地开展中蜂产业专题调研并召开人大协商会,广纳民智、倾听民意。会上,蜂农们道出难处:“蜜虽是好蜜,但很多人不信。要是顾客能来看看我们怎么养蜂、了解蜂蜜的纯正,就好了!”
蜂农的心声被认真记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区人大将蜂农诉求与调研发现的共性问题相结合,迅速锁定“好蜜难卖”这一痛点。
推广认养模式,为蜂农带来双重收入
经区人大常委会督促协调,不久后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为众多蜂农带来解决方案——推广金佛山中蜂认养模式:“客户每年交800元认养一群蜂,年底可保底到手8斤蜜,还能来蜂场参观摇蜜、品尝农家饭菜。”
“认养?客户真能愿意?”夏和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报了11群蜂。没成想,不到1个月就全部认养。买家黄先生还特意开车来蜂场:“以前买蜜总担心不纯,现在认养了,能亲眼看采蜜、摇蜜,心里踏实!”
看着客户爽快地签订认养合同,夏和全心中的石头落了一半。他干脆又拿出10群蜂,通过朋友圈发布蜂场实景视频,拓展认养渠道,也很快得到认养。
9月3日摇蜜时,夏和全家的院坝比赶场还热闹。认养蜂群的顾客带着孩子专程前来,观摩摇蜜、品尝农家饭菜,其乐融融。
“光认养费就有1.6万元,加上客户现场购买土特产等消费,收入可观!”翻着账本,老夏满脸笑意。
在我区,像老夏这样在人大帮助下依靠“认养销售”方式实现增收的蜂农还有不少。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20名消费者认养中蜂426群,蜂农直接增收逾34万元,带动消费超10万元。
系列举措落实,全区蜂蜜年产量达千吨以上
此前,南川中蜂产业受困于“标准化不足、蜂旅融合浅、产业链偏短”等瓶颈。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年度重点监督议题,多次深入调研、专题协商,推动区政府相关部门将协商成果转化为18条务实“蜜方”:
针对消费者对“优质透明”农产品需求与蜂农“稳定销路”的诉求,创新推广认养模式,指导督促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区养蜂协会细化落地细则、规范认养合同,搭建蜂农与消费者直连桥梁。
针对“蜂旅融合浅”的短板,督促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联动德隆镇、头渡镇等乡镇及沿线康养地产,依托风景秀丽的金佛山“178环线”,成功举办了系列摇蜜活动;督促区卫生健康委、区中医医院组织医务人员赴武隆蜂疗医院学习,并成功开设了蜂疗门诊。
针对“产业链偏短”问题,紧盯蜂产品开发与加工,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市级科研力量,深挖本地资源优势,研发玄参蜜、蜂蜜蓝莓汁等特色产品,推动建设蜜蜂展销中心及蜂产品加工厂……
金佛山中蜂生物学数据测定完成、2个标准化示范基地投用、新增养殖规模600群……一年时间不到,“破圈进群”转型后的南川中蜂产业结出新硕果:全区饲养中蜂达13.96万群,预计全年蜂蜜产量1000吨以上,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6亿元。
“明年我计划拓展认养规模,现在有人大帮着找路子、破难题,这‘甜蜜事业’,越干越甜!”夏和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