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勇
2025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那天,我盯着文件上“乡村振兴”四个字,突然陷入沉思:整天困在钢筋水泥里的我们,能不能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去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做什么呢?从哪里入手?答案呼之欲出—就从每天和我们一日三餐密切相关的粮食开始吧!
于是我来到了兴隆镇,这里距离南川城区10分钟车程,是南川区绿色优质稻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从未涉足自媒体的我,决定用镜头记录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做成系列视频分享。即便不了解种植技术,也可以因为担忧粮食危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而发声。我还为它取了一个名字“瑄蔓的周末笔记——稻田笔记”,而我的名字在这一刻开始成为了“瑄蔓”。
当地“绿可野农业合作社”慷慨提供拍摄场地,南川摄影师赵志老师与我想法不谋而合。天地人和,万事俱备,一场与水稻的奇妙之旅就此展开,也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
2025年2月22日,我们开机啦。我记得那天还很冷,风也很大,来围观的热心村民也很多,让面对镜头本就生疏的我紧张得频频忘词,连拍几十次仍未满意。我自己倒有些不耐烦了,赵老师轻声提醒:“去田里跑一圈,感受泥土从脚心带给你的温度”。我沿着田埂奔跑,泥泞的脚印与心跳共振,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大地的脉搏上。当我气喘吁吁地回到原地,恍惚间竟觉得已与这片土地共同经历了一次蜕变。那一刻,镜头不再冰冷,稻田成了最温暖的舞台。
2025年3月1日,“稻田笔记”第一条视频发布。此后我的周末、节假日甚至下班后的时光,都化作田间地头的忙碌。村民们比我还兴奋,总在电话里催促:“瑄蔓,这周可以上来办秧田了”“瑄蔓,这周农委给我们发谷种了”“瑄蔓,来下田播种了”……
起垄做育苗床时,明大叔教我“秧田要整得细碎平整,水要漫过脚背,稻苗才扎得稳。你得盯紧这第一关!”
看着种子从土壤中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看着秧苗从弱不禁风到挺拔有力,我突然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这些秧苗,需要时间、耐心,更需要一次次的“挫折教育”——低温、病虫害,都是它们的“人生导师”。
秧苗分蘖期,一株秧苗从1根变到几十根,既是稻子的“内卷”,也是生命的“狂欢”。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分蘖、生长,只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抽穗扬花期,农委、农技中心指导下的植保无人机在田间穿梭,科技为传统劳作注入新活力。我和向大姐站在田埂边,眼睛追着无人机一次次飞过,她说:“以前打药全靠肩挑手喷,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现在这“铁疙瘩”,一按遥控器,几百亩地转眼就打完,连药量都精准得像尺子量过!”
当稻穗枝梗泛黄,90%以上的稻谷呈金黄色,村民们欢呼着“丰收啦!”我弯腰握住沉甸甸的稻穗,忽然涌起前所未有的敬畏——这片土地,默默承载着我们的贪婪与索取,却依然用最温柔的方式,回馈着我们的汗水与期待。
收割机轰鸣着驶过田垄,稻谷如金雨般洒落。80岁的明大爷捧着一把稻谷,眼里闪着泪光:“姑娘,你这拍得真好,可是让城里人看见咱们种地人的苦。你这一回回地来,让我们觉得‘种地’也有意思,也能被看见。”冯大哥特意送了我一袋新米:“妹子,这是你亲手种的,带着地气儿。以后要是还来,记得带你的闺蜜们一起,咱们教她们插秧!”……
“稻田笔记”落幕了,但我的思考才刚刚启程。或许,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是无数颗心的共鸣。我愿意继续做那个用文字记录,用行动支持的人,为农业发展注入微光,为农民幸福传递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土地教会我的真理,也是我对这片沃土最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