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朴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我区,残疾人就业的故事生动上演,无论是技能培训,还是访企拓岗,实实在在的机会正不断落到残疾人身上。
吴小雨:
按摩店成了“助残岗”
在我区一家盲人按摩店里,老板吴小雨正忙着接待顾客。从依靠启动资金独自创业,到如今拥有两家店、带动十几名盲人员工就业,源源不断的客流让生活更有奔头,也给他带来了积极的心态变化。
像吴小雨这样通过技能实现就业的残疾人不在少数。按摩店步入正轨后,出于运营需要和帮助残疾人走出就业困境,吴小雨开始吸纳更多残疾人加入。“我们这个群体就业很受限,我当初也是在区残联和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下才创业成功,现在有能力了就希望能帮到更多人。”他坦言。
学员小成之前从事餐饮业,感到辛苦且前景有限,便通过技能培训转行加入盲人按摩。“学了大概两个月,现在可以独立操作了。收入能满足日常开销,打算长期做下去。”小成表示。
杨来生:
指尖编出“灵活路”
如果说自主创业让残疾人实现了经济与精神的双重收获,那么灵活就业则为更多行动不便者提供了生活保障。在非遗手工编织课堂上,曾经的学员杨来生如今已成为助教老师,帮助更多残疾人学习技能。“这让我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就业。”杨来生说。
她回忆,几年前参加区残联组织的非遗编织培训后,回家练习半年,编织的成品就能变现了。想起第一笔订单带来的收入,她依然感动:“非常高兴!学了手艺做的东西能换成钱,心里特别满足。”
精致的手工编织不仅带来精神慰藉,还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订单多时,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平时订单少也有几百元。这种就业方式比较灵活,还能照顾家里。”杨来生介绍道。
罗道欢:
家门口有了“稳收入”
助残就业,企业也在行动。重庆赛纳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定人定岗”机制,为残疾人量身打造岗位,既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就业适配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公司123名员工中,残疾人约占30人。我们根据其残疾等级和状况,合理安排到修边、打包、打字等岗位。”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况敬于介绍。
敞开就业大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而贴心的保障则让这份责任更温暖。“我们为有需求的残疾员工提供套间宿舍,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并给予一定的福利倾斜。”况敬于表示。
对在该企业工作的罗道欢而言,这份工作带来了稳定收入与家庭兼顾的可能。“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在本地就能获得可观收入,不用出远门。”罗道欢说。
据了解,我区现有持证残疾人20063名,其中就业年龄段9890人,已就业4271名。已就业人员以灵活就业为主,其次为企业用工,另有残疾人自主就业等形式。区残联相关负责人王懿表示:“我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主要分两步走:一是激发内生动力,对农村有土地的残疾人送训下乡,设立田间课堂;对有就业意愿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定期选送人员赴重庆、成都参加就业指导、创业及盲人按摩高技能培训。二是访企拓岗,了解用工需求,依据残疾人意愿整合推送岗位信息,鼓励其进企就业。”
下一步区残联将深入市场调研,建立残疾人求职台账和企业需求库,整合就业信息,实现精准对接与及时发布,助力残疾人与企业“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