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诺 半世纪坚守——金山镇梁家三代人42年接力守护金山银杉
发布时间:2025-08-18 09:18:03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唐湛/文 甘昊旻/图

  晨雾未散,梁伦的镰刀已沾满露水。在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海拔1200米的山崖上,48株冰川纪幸存的银杉,正等候这对夫妻日复一日的“问安”。42年前,梁伦爷爷一句“顺便照看”的承诺,让梁家三代人在这片山崖踏出15万公里的守护足迹。父亲用31年青春守住“一棵不少”的誓言,如今儿子携妻子续写新篇——2024年,117株野生银杉幼苗破土而出,创下历史纪录。山风拂过树梢,沙沙声里回荡着比岩石更坚韧的传承。

  清晨7:00,38岁的护林员梁伦和妻子杨万波匆匆吃过早饭,往背包里塞进米菜油盐,准备开启新一天的银杉巡护。梁伦的父亲梁正福站在门口静静凝望,这对典型的中国父子将情感藏在沉默中。待梁伦收拾完毕,他才不动声色地递过磨好的镰刀。“去的路上留意堰沟安全,这段时间蛇多,仔细看着点。”母亲的叮嘱声中,夫妻二人的身影渐渐隐入群山。

  沿着绝壁上修建的水渠步行一小时,梁伦和妻子抵达大山里的老屋,不远处便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在地球上为数不多的生长地。作为护林员,梁伦的核心工作是照料这些“植物活化石”:给缺水的幼苗浇水、检查银杉有无损伤。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保护区科研人员专注检测和数据对比等专业工作,不便每日往返,我是本地人,日常基础管护任务便由我承担。”梁伦说。每天抵达银杉林后,他第一件事便是逐一查看48株挂牌银杉的生长情况。“你看这株银杉已经结果,树顶肯定还有不少。去年才结了几个,今年肯定有大收获!”他指着最大的一株银杉,兴奋地对妻子说。山风掠过树梢,银杉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这份欣喜。

  银杉是冰川期的“幸存者”,被称作“植物活化石”。300多万年前冰川吞噬大地时,地球上仅有少数区域成为其避风港,梁家老屋附近的这片山崖便是其中之一。梁家三代与银杉跨越百万年的故事,就此缓缓展开。

  爷爷梁隆权

  一句承诺守初心 “承诺了就要讲信用,放不了手”

  梁家与银杉的缘分,始于梁伦的爷爷梁隆权。梁家老屋毗邻这片银杉林,“我们早知道山上有片特别的杉树,山风吹过泛着银光,格外漂亮。”梁伦回忆道。1983年,保护区科考队到访,梁家人才知晓这些杉树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更是“植物活化石”。因居住地距银杉林近,守护重任便落在了53岁的梁隆权肩上。“当时保护区说我们离得近,方便照看,让父亲‘顺便看一会儿’。”梁伦的父亲梁正福记得,爷爷深知银杉的重要性,接下了这份“顺便”的嘱托。“承诺了就要讲信用,放不了手。”父亲的这句话,梁正福始终铭记。

  在梁伦的记忆中,爷爷是个“认死理”的人,核心职责是阻止外人进入银杉林、禁止村民砍伐。“爷爷虽不懂专业知识,但从保护区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银杉极为稀有,若出差错、被人偷伐,后果不堪设想。”他将“任何外人不得进入银杉林”奉为铁律,连梁伦儿时溜进林里都会挨骂,“爷爷怕我们小孩子不懂事,乱摘枝丫。”曾有科研机构人员持介绍信想来科考,梁隆权硬是没放行,直到保护区工作人员到场才让其进入。“正是这份较真,让银杉在爷爷手中从未出意外。”梁伦说。

  父亲梁正福

  一份责任护根基 “父亲交我多少株,我交出去还是多少株”

  寒来暑往,山路长度未变,梁隆权的脚步却渐显蹒跚。1990年,28岁的梁正福接过守护接力棒,这一守便是31年。“当时我是兄弟中最大的,在家务农,父亲说让我接过来。没想太多,只觉得是责任——他当年承诺了,如今走不动了,总得有人顶上。”梁正福说。

  接力棒交到梁正福手中时,银杉名声渐远,甚至流传着“他国想用一架飞机换一棵银杉”的传说。山里村民好奇围观,让守护压力陡增。曾有一伙社会青年想闯进林里摘枝丫,梁正福发现后严厉制止,对方却不理会。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厉声警告:“我已经报警了,你敢摘就‘跑不脱’!”对方终被他的气势吓退。“我不怕,这是国家和我父亲交代的事,必须尽责,在我手上出问题没法交代。”梁正福坚定地说。

  作为第二代守护人,梁正福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看守,而是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参与保护研究。银杉自然繁育极难,梁正福从未见过幼苗。起初大家认为银杉林里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生怕影响生长,但他隐隐觉得不对:“银杉林下枯枝落叶太厚,种子落不到地上,怎么能发芽?”这句疑问很快引起科研人员关注,他们随即采取人工干预:清理杂草杂枝、铺设土层,为野生幼苗繁育打下基础。

  回顾31年守护,梁正福说自己没做过惊天大事,却能拍着胸脯保证:“父亲交我多少株,我交出去还是多少株,算是完成任务了。”

  儿子梁伦

  一腔深情续新篇 “银杉看着我们长大,我们也要陪着银杉长大”

  时光飞逝,山脊上的银杉依然挺立,年轮已悄然多刻三十余圈。2021年,梁正福到了退休年纪,将父亲当年的嘱托传给儿子。“梁伦是最佳人选,他从小对银杉有感情,熟悉情况,做事踏实负责。”梁正福说。父亲提出接班想法时,梁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个曾不敢私自进银杉林的孩子,终于迎来渴望的守护时刻。“父亲做的都是平凡事,但一做就是30多年,便变得不平凡了。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几辈人做同一件事,与人交谈时都觉得自豪!”梁伦笑着说。

  童年的梁伦踩着父辈的脚印在山里长大,伫立的银杉在他心中种下神秘种子。“小学毕业时,国家级专家带几百万的仪器来探测银杉,我们不懂,只觉得这树要用这么贵的机器检测,很神奇。”守护银杉的四年里,梁伦的工作在父辈基础上更深入:开展人工银杉野外回归试验、监测管护野生幼苗。随着了解加深,他对银杉的感情从儿时的神秘,多了份敬重。“最大的这株银杉,从爷爷那时到父亲再到我,一直这么高。它看着我们长大,现在我们也能陪着它长大了。”

  临近中午,梁伦和妻子回到老屋,他生火、妻子做饭,木屋成了守护银杉的驿站。黄瓜汤、炒腊肉、洋芋饭,简单饭菜里满是温馨。“现在后勤有保障,不会饿肚子了。”梁伦对妻子说。“幸好有我!”杨万波笑着回应。如今梁伦的守护不再孤单,妻子受他影响也加入护林员队伍。“男人想做事,没有妻子支持干不成。看到他对银杉的感情,能给他搭伴也是一种支持。”杨万波说。“护林员工资不高,但家里有笋山、种了中药材,山里日子虽不富裕,却过得踏实。”

  有了妻子全力支持,梁伦对银杉更痴迷,没事就往林里跑。让他欣喜的是,2024年7月,117株野生幼苗破土而出,创历史纪录。“这些幼苗今天活、明天可能就死了,太脆弱。如何提高存活率,是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的课题。”梁伦说。

  年轮记录岁月,年岁见证承诺。这些“植物活化石”的年轮里,早已渗入三代人的姓氏。这场跨越世纪的守护仍在继续。“不敢说365天都守着,但至少300天在这里。希望几十年后,这些幼苗长得比我高;再过几十代人,它们还在。后辈与人交谈时能自豪地说‘这是祖辈一代代守护下来的’,那是多大的成就感!我要把这个‘自豪’传几辈子!”梁伦望着眼前的银杉苗,眼中满是期待。

  记者手记:

  在悬崖绝壁上,梁家三代人用42年光阴,将一句朴素承诺刻进银杉年轮。爷爷的守护始于承诺,父亲的坚守添了责任与执着,到梁伦这代,守护已成为无法割舍的情感。从“顺便看管”到“自豪传承”,三代人的情感在年轮中沉淀,背后是中国人生态保护认知的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理念,更是像梁家人这样把山当亲人疼惜的情感。这绵延42年的守护,早已超越责任,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绿色基因。当新发幼苗在风中摇曳,这片曾被冰川遗忘的山崖,正见证着比岩石更坚韧的传承——如同银杉根系紧抓岩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血脉。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