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糍粑韵味长
发布时间:2025-07-28 08:55:19 来源:
新闻摘要:

  

  □ 信鸽

  在三泉镇的观音岩驿站,深藏着一家遐迩闻名的糍粑店。据闻,此地糍粑不仅香甜糯软,更蕴含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一探这份传统美食背后的奥秘,我们早早便来到了这家店。

  小店坐落于驿站入口处,古色古香,别具韵味。院外的花盆里,柴胡、穿心莲等中药材与木春菊、三角梅等花卉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营造出温馨雅致的氛围。一旁的柴火堆也别有一番情趣,成为游客们踏入驿站的热门打卡点之一。

  我们甫一抵达,店主老谭便热情地迎了出来。“米泡好了没得呀,要是泡好了,咱们就准备拍糍粑的制作过程咯。”“早就泡好了,正打算倒进木甑子上锅蒸呢,走嘛,去灶火屋瞧瞧。”只见那糯米经过一夜的浸泡,早已变得圆润饱满、软亮黏稠。摄像师迅速架好设备,一边拍摄,一边指导阿姨舀米装甑,还不时捕捉特写镜头。第一组镜头刚刚拍罢,糯米也已入甑蒸煮。

  趁着蒸米的空当,我们决定在驿站内逛逛。踏上青石板路,目光不时左右睃巡着沿街店铺,又不时遥望着古道远方。有时停下脚步拍几张照,有时坐在店外发一会儿呆,脚步不自觉地缓了下来。这里的每一方石板、每一家铺子,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引得人想要一探究竟。瞧,那青石板被时光打磨得光滑无比,似在向过往游客低语着往昔古道的兴盛繁华。而每一家店铺也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仿佛旧时的说笑声、打糍粑声、喝油茶声,乃至楼上客栈的呼噜声,都毫无遮拦地飘了出来,令人遐思无限。

  老谭向我们介绍,观音岩驿站曾是川黔茶盐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往北可通达南川城,进而前往重庆主城和木洞长江码头;往南则可达贵州。南来北往的人们汇聚于此,好不热闹。

  “糯米蒸好了哦,可以打糍粑咯。”谭家阿姨的一声吆喝,唤回了那些爱拍照的人。他们其实并未走远,只有去川盐古道体验的几位还没归来。老谭说:“糍粑得趁热打,不然打不融、打不细腻,口感就差了。”糍粑被迅速倒进石臼,我们拿起木槌,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便累得抬不起手。老谭在旁为我们加油鼓劲,还哼起了鼓劲号子。只是我们平日里少干体力活,跟不上他的节奏。老谭打趣道:“你们这打糍粑的节奏太慢,看来都不是干农活的料。”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依赖机械化,有的连木甑子、木槌等农具都不认得。

  说着,老谭接过木槌,他的儿子、儿媳也纷纷过来帮忙,现场氛围十分融洽。老谭一家越打越有劲,号子声也越喊越响亮。“打糍粑哟,嘿佐,加把劲哟,嘿佐,用点力哦,嘿佐,打得融哦,嘿佐,才好吃哦。”在木槌的反复敲打下,糯米变得如丝绸般柔软黏稠,驿站内顿时弥漫着糯米特有的香甜气息,让人垂涎欲滴。糍粑打好后,儿媳在簸箕里撒上米面,手法娴熟地将糍粑揪成圆球,丢入碗中,再撒上黄豆面。趁热吃上一口,软糯黏稠,满口生香。

  紧接着,老谭家儿媳把糍粑分成小团,揉成圆饼状,均匀铺开散热。老谭解释说:“糍粑凉了就不粘了,回家后可做成烤糍粑、煎糍粑、甜酒煮糍粑、腊肉煎糍粑等美食。不过,糍粑作为糯制品,消化不良者应少吃。”

  打糍粑非得用这些传统农具不可,机器打不出糍粑,即便能打,口感也大打折扣。只有用木槌手工打造的传统糍粑,才够地道。这不禁让我想起儿时打糍粑的趣事。有次想吃糍粑,我用电饭煲蒸糯米,再用瓷盆打,结果糍粑沾满了瓷,不仅瓷盆损坏,糍粑也无法食用。这可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来,单独录一段劳动号子。”摄像师邀请老谭再吆喝一段。“打糍粑也,嘿佐……”谁料老谭竟忘了自己的节奏。“喊我录可不行,得边打糍粑边喊号子,那才找得到节奏呢。”在机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干农活靠的是一半劳力、一半毅力。我仿佛看到了古时劳动人民背着盐、背着笋子的场景,在驿站歇脚后,再次起身时,总会响起那“嘿佐起”的号子声。

  伴着打糍粑的节奏,朋友说道:“这完全可以改成一首民歌,‘泡好米哟,上锅蒸哟,打糍粑哟,木槌敲哟,哟,咿儿哟……;吃糍粑啦,黄豆面也,甜在心里幸福哟,哟,咿儿哟……’”“不行,还得再改改,估计得多来几次观音岩驿站,多吃几个热糍粑。”离开驿站时,那熟悉的号子声仍在耳畔回荡:“打糍粑哟,嘿佐……”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劳动号子,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见证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糍粑的香甜,既源于糯米的美味,更来自那些坚守传统、用心制作的人们。愿这份传统技艺能被更多人了解与传承,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长存于世。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