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晓娟
7月2~4日,“笔行大美南川 寻梦生态新城”全国名家采风创作实践活动走进南川,来自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采风团的知名作家先后走访了东街文旅小镇、上药慧远庆龙药业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观音岩驿站、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金佛山等地,深入南川文旅新地标、产业前沿、乡村田野与生态秘境,以文学视角感知这片土地在文旅融合、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文脉传承中的发展脉动。
东街记忆 物件流转间的乡愁与时代变迁
采风首站,是焕然新生的东街文旅小镇。漫步520米的主街,特色的建筑风貌与街巷肌理瞬间将大家拉入时光隧道。在家庭记忆馆,老式收音机传出当年的广播声,搪瓷杯、二八自行车、粮票布票等老物件整齐陈列,墙上贴着泛黄的电影海报,墙角的竹椅上仿佛还留有街坊闲聊的余温。一砖一瓦、一器一物,都在诉说着南川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熊红久感慨:“乡愁就是寄托在这些老物件中,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老地方。东街的物件流转,实则是时代的转变、国家的发展。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怀旧之所,让年轻人能感受未曾经历的时代,体验那时的环境、物价与生活,很有意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专家张刚从城市发展角度建议:“东街展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若能原生态保留或重建一些民居民宿,东街的经济价值、人文意义以及南川的城市品质都会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东街文旅小镇开街以来,已荣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两项殊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创造价值的典范。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表示:“东街很有风味,南川的夜生活充满烟火味,这就是生活与幸福的模样。”他计划以“南川烟火”为主题创作散文,展现在巍巍金佛山环抱下,这座小城升腾的人间烟火气息与幸福安逸的生活模样。
产业脉动 生态赋能与科技驱动的双向奔赴
在重庆上药慧远庆龙药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药香四溢。全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转,中药材的清洗、切片、炮制、包装等环节,全程由电脑精准控制。该基地作为上海医药集团全国最大中药饮片基地,2024年产值达8.82亿元。
对此,作家李春雷感触颇深:“南川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药库’,拥有几千种名贵中药材,当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中医药全产业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大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智慧工厂内,一串串红黄绿相间的番茄垂挂入帘,散发自然的果香,“苹果丝瓜”青翠欲滴,如精致艺术品。得益于数字化营养技术和落蔓密植栽培技术,基地的番茄亩产高达2万斤,是传统产量的4~6倍。
同时,基地采用“物业出租、居间服务”模式,年增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带动80多位村民稳定务工,增收240余万元,书写了科技兴农、共富惠农的精彩篇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狄青表示:“南川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精细化程度令人赞叹,农产品竟能像艺术品一样精美。新一代农民不仅是勤劳的劳模,更是运用高科技、对接国际标准的新型产业力量。这种转变,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启发。”
古道新生 老驿站里的历史肌理与当代回响
走进三泉镇观音村观音岩驿站,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穿斗结构的明清老屋依山错落,木门铜环泛着温润光泽,天井里的青苔爬满石阶,墙角的老茶树还在年年抽芽——这里曾是川黔古道上的重要节点,马帮铃声仿佛仍在山谷间回荡。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对驿站的历史厚重感赞不绝口:“观音岩驿站修旧如旧,一砖一石都能勾起无限遐想,延伸历史脉络,彰显出重庆及南川人向外探索的精神品格。”
作家狄青轻抚斑驳石墙,沉浸于历史之中:“南川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观音岩驿站见证了岁月变迁,古老与现代在此完美融合,为我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搭建了框架。”
近年来我区对观音岩驿站“修旧如旧”的保护修缮,让观音村这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重焕生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冉冉赞叹:“这里的民房、街道和器物,能勾起对往昔的文学想象,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这次我以作家身份深入观察,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回去要好好梳理创作。”
生态奇观 自然禀赋与创作灵感的源泉
采风团随海拔攀升,来到森林覆盖率高达96%的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千姿百态的石林散落于葱郁林海,夏日均温仅19.6℃,负氧离子含量极高。
作家冉冉虽非初次造访,却感受常新:“每次来山王坪,季节不同,时间不同,眼前的风景便不同,由此激发的灵感也截然不同,带来的收获自然也不一样。”她置身于这片“中国首批森林氧吧”,感受着山王坪升级完善后带来的舒适体验。
登上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金佛山,探秘世界海拔最高的洞穴系统古佛洞,钟乳石在灯光下如梦似幻,岩壁上的古栈道遗迹诉说着先民的智慧,其磅礴气势与深厚文化底蕴令作家们叹为观止。
作家陈彦盛赞:“南川处处是景,是绝佳的康养之地。这里的生态与文化,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山王坪、金佛山等景区景点展现出极高的生态完整性,美景令人难忘,无论是作家还是游客,都会在此获得灵感,写出灿烂的文章。”
《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陈亚军沉醉于南川的绿色底蕴:“南川是座生态之城,让人备感放松,这里生态发展与保护和谐统一,为写作提供了绝佳样本。”
本次作家们的南川之行,是文学与时代的深情对话,更是灵感的丰收之旅。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知发展。南川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科技振兴传统产业、智慧农业带动共富、生态保护创造价值、历史文脉焕发生机,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素材,也将通过他们的笔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解读。作家们带走的,是满满的素材与灵感,留下的,将是南川发展的动人故事与美好期许。
寄语
陈 彦:作家需深深扎根于滋养自身的土地,从中汲取无尽养分。南川这片土地蕴藏丰富的书写价值,本土作家更应立足于此,拓展精神视野。同时注重阅读,将历史传统、他人经验与自身生活结合,定能写出理想佳作。
陈亚军:记录时代变迁是写作者的宝贵机缘。而提升写作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研读最经典的优秀作品。
熊红久:年轻作者宜多读经典,深入研究引发共鸣之作,分配时间宜以阅读为主、练笔为辅。创作应选择熟悉且动情的主题,注重生活细节的深度观察,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狄 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阅读、深思考,多行走、广观察,深入体察社会。
冉 冉:每个人天生都具备成为作家和诗人的潜质。只要真正打开感官,有意识地观察、感受并表达,都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张 刚:采风调研需专注细致,善用“第三只眼”与“第六感”夯实基础;阅读应泛览与精研结合,围绕主题广泛涉猎并捕捉灵感碎片;需调动知识阅历进行“搅拌式”思考与创新建构,重视写作流程与灵感的结合以实现“合成创新”。珍视灵感,做好碎片化记录,因其可能点亮整篇文章。愿与同行携手,共促南川散文创作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