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助力让南川茶香四季
发布时间:2025-05-20 09:04:02 来源:
新闻摘要:

  

  □ 隆运娇

  5月4日,晨曦微露,我区的各个茶园,弥漫着浓郁茶香。冷水关镇古道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谢雕带着工人,熟练地穿梭在茶垄间采茶,脸上洋溢着笑容。“过去,春茶采摘结束后,剩下的叶子只能修剪丢弃,白白浪费了。如今可不一样,区里大力发展夏秋茶,这些曾经的‘废叶’,实实在在成了我们的增收‘金叶’。”

  茶叶是我区特色优势与富民产业。南川茶从“一季春茶”迈向“四季有茶”,实现全链升级,背后离不开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多年的监督助推。

  助力夏秋闲茶逆袭

  走进位于大观镇的重庆梵涎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条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正进行最后的调试,机械的轰鸣声与醇厚的茶香交织在一起。“真得感谢人大从中牵线搭桥,从项目考察、落地,再到设备安装完成,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太高效了!”公司负责人常天成感慨道。

  以往,南川的茶产业存在“一季兴、三季闲”的短板,夏秋茶基本闲置,开发利用低。为打破这一困局,区人大常委会主动出击,将助推夏秋茶发展列为重点监督议题,积极开展一系列监督工作。去年,受区农业农村委邀请,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一道前往贵州金沙等地考察,学习夏秋茶深加工先进经验,成功促成重庆梵涎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投资8000万元建设夏秋茶出口拼配集散中心。

  企业落地只是开始,人大监督并未止步。当了解到企业面临生产原料收购不足的难题时,区人大常委会迅速协调区农业农村委组织乡镇与企业对接,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促成了1000余亩茶园的定向供应合作,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今年我们预计加工夏秋茶700吨,出口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常天成说,人大的助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茶农茶企增收带来了希望。

  “夏秋茶生长速度快,采摘周期长,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夏秋茶从生产、加工到精制茶出口全产业链的业务,预计今年能带动茶农每亩增收1000余元。”谢雕说。

  推动川渝协作破圈

  去年8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区内茶企代表前往四川省峨眉山市,学习竹叶青的运营管理经验。

  竹叶青作为中国高端绿茶的领军品牌,原产地位于峨眉山市。自2023年起,区人大常委会借助与乐山人大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本地茶企与峨眉山市茶企开展互访考察活动,实现了信息、人才、资源、技术共享。

  目前,两地多家茶企已达成合作交流意向。今年,区人大常委会还将进一步组织企业深入合作,推动两地茶产业在品牌共育、市场共拓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人大搭建的这个平台,让我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运营经验,更拓宽了发展视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重庆金山湖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代春说。

  构建全链监督闭环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深入15个镇街调研,多次召开会议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区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经过细致研究分析,形成了详尽的调研报告。

  报告精准指出全区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产业投入不足、企业带动能力欠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举措,成立茶叶产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构建起“调研—监督—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8名区人大代表主动化身“产业监督员”,深入茶园、茶企一线,扎实开展专题调研,累计收集并提交意见建议10余条。

  在人大的持续监督推动下,南川茶产业成绩斐然,实现“出海”又“出圈”。全区茶产业产值达到12.3亿元,“千年金山红”成功出口新加坡和韩国,金佛玉翠、大树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分别增长10%、73.9%。

  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助推品牌推广、品质管控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举措,助推南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