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箐顶石板路
发布时间:2025-03-27 09:38:06 来源:
新闻摘要:

  

  □ 余道勇

  我曾三次前往箐顶,寻觅那段古老的石板路。现代社会,公路四通八达,汽车普及,即使深山之地,人们也能轻松抵达。我为何还要深入大山寻找那条石板路?不仅为风景,更为其背后的故事。

  据《南川县志》记载,古时从南川城出发,经南平到岭坝(今神龙峡),翻越箐顶,可直达小河(今金山镇),进而前往贵州桐梓、正安。如今,随着公路建设,人们可沿金佛山“178”环线,经文凤、三汇,穿越黄泥垭隧道,直达金山湖,再通往贵州正安、桐梓。这对普通游客而言固然便捷,但对钟情古道故事的旅行者来说,亲自踏上古道才是最大的满足。

  《古南川县志》描述:“出顺德门,逾南门桥,福南桥……至永安场,出场五里,登山十五里,历斑竹林,又十里至箐上,南下八里至土地关。”顺德门是古南川城的南门,南门桥和福南桥至今犹存,永安场即今神龙峡景区所在地。箐上即箐顶山,越过箐顶山,往南下坡,即可到达土地关。土地关位于金山镇冷风槽一带,是通往贵州的必经关口。

  从金山镇往北,可驱车直达土地关。那里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虽已被公路建设废弃在路边,鲜有人注意,但它是古时人们通行的重要通道。

  曾几何时,这条古道人声鼎沸,是川盐入黔、黔茶或桐油等物资入渝的重要贸易通道。去年我在制作《金佛山下的红色记忆》访谈节目时,发现抗日战争时期,合溪特支的共产党员正是从重庆主城经这条石板路进入大山深处。为贯彻党的隐蔽方针,一批党员从主城区转移至合溪,建立特支,开展工作。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渝黔边五百余华里的山山水水,这便是我寻觅古道的缘由。

  那么,走吧。从南川城里出发,经里隐坝、神龙峡方向驱车可至斑竹林、莲花村。以前这段路全靠步行,如今已可轻松通过公路到达。里隐坝,也称岭坝,其内是著名的神龙峡景区。神龙峡是一条由南向北的峡谷,两侧山峰起伏,东侧有莲花村,西侧有八角村,虽已被撤并,但人们仍然这么称呼它们为“八角”“莲花”。八角、莲花之名,源于神龙峡周边的山峰恰似莲花瓣,拱卫着岭坝这片土地,花瓣有八片,故称“八角莲花”。

  我们行走在大山深处,一峰即可障目,古人没有现代科技,却能从山水地理中感受到如此意境,观察之细致令人钦佩。

  沿神龙峡东侧山体前行,右边是尖山子,即“八角莲花”的花盘部分。几年前,这里还是小石子路,如今已成柏油大道。古道在山谷中已荒废,沿公路开车可节省大量时间和路程。上行约七八公里,到达莲花村,公路至此结束。村里有三四户人家,多养蜂、羊或鸡鸭。据刘姓人家讲,这里曾是莲花村的中心,再往里走已无人家。刘家人热心指路,告知沿村后小路可至箐顶、芦池,前往土地关。

  第一次前往时,因公路不通,我步行七八公里山路至莲花村,疲惫不堪,只得折返。再次前往时,路已通,我弃车沿村后山路步行。路宽不足一米,多为青石铺就,右边是深不见底的神龙峡谷,左边是树木葱茏的陡峭山体,神龙洞和神龙瀑布就在脚下。路边平缓的地坝上,有许多空屋基,房子虽已垮塌,但屋基的四至和基石依旧清晰。更奇妙的是,我们发现了一处无顶的房子,全由大方块石垒成,历经岁月已变黑。房门前三四米处有一石拱门,门楣刻有“地主宫”三个大字,两侧门柱刻有“日月云中……月明月朗”字样。越过石拱门,几步便是石头房,门楣上有扇形图案,刻有“山川庙”三字。庙内壁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建庙的捐款人和时间,有“咸丰四年”字样,可知此庙建于1854年。这些遗迹见证了川黔古道曾经的繁华。

  但那次我又走偏了。箐顶在左侧,我未注意村民说的左边小路,径直前行,走到大河溪源头方向,只得折返,留下遗憾。今年春节后,我决定再次前往。

  这一次,我不会再走错。从莲花村山后的小路,果然发现一条往左的分支。沿小路上行,一条真正的石板古路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寻觅已久的川黔古道正道。石板铺就的路面一米多宽,多被青苔覆盖,裸露部分被历史的脚印打磨得光滑圆润,残枝败叶填充在石板缝隙间,沧桑之气扑面而来。古道气场强大,久无人行走的路面上鲜有荒草,只偶尔在石缝间生长着一些小草,点缀着路面。道路两侧,树藤缠绕,草木葳蕤,却未向路中间生长,未掩没道路,使整条路显得宽阔、通畅。我似乎听到了人们的喧嚣声、马儿的蹄声和铃铛声交织在一起。这些行人中,也有一些特别的人物,他们夹杂在商客和行人中间,奔赴一场特殊的使命。这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

  走过箐顶石板路,直达芦池。这里是一个小型山间水库,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山峰和树木,宁静而致远。再往南走,便是土地关,那座石拱桥依旧孤独地守护在山溪之上,仿佛在诉说着世道的巨变!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