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华
多年前,我曾为郑健君的原创油画发表过文章,多年后的今天观赏了他创作的国画《金佛山烛台峰》,不由十分感慨!
据我所知,南川国画家在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鲜有独以山水画见长者。而邑人郑健君长期以来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特别是对桑梓名山、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山水画的创作情有独钟,甚至全身心地投入,不遗余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2010年以来单是以金佛山为题材的国画,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就有数十幅之多。如《雄起峰》的傲然耸立、《高山流水》的诗情画意、《古松迎客》的大气磅礴、《山泉》的飞流直下、《山魂》的雄伟壮丽、《窑湾秋色》的细致旖旎等。笔触细腻,画面灵动,无不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感受,表现出对家乡金佛山的热爱之心和眷念之情。因之使我对金佛山的无限魅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了解。近一两年来,金山湖落成蓄水,碧波荡漾,青峰耸立,红枫层石,丽山秀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郑健君更是三天两头,拉上贤妻作陪,亲临头渡写生,面对异树奇花、远山近水、叠嶂层岩、湖光山色,竟至身感心受,灵至笔从,如痴若醉,流连忘返。因此郑健君笔下的山山水水,无论静山流水,抑或遥峰明湖,均能别出心裁,自成一家,挥洒自如,佳作迭出。特别是郑健君面对金佛山南坡著名景点——烛台峰,常反复观摩体会、多次写生临摹,最后又几经作画、不断修改,终于完成了这幅他的得意之作,抑或可诩之为传世之作——《金佛山烛台峰》(以下简称《烛台峰》)。
这幅《烛台峰》,可称之为工笔写意山水画。大家知道,我们国人对山水有着特殊的崇拜和敬畏:水远峰高、波平山静,无不蕴涵着天体宇宙的无限奥秘;游山玩水、依山傍水,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追求;而寄情山水、表现山水,则成为我国国画之一脉——山水画即因之应运而生。宋、元以来我国山水画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臻于成熟,而且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透视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的变革。郑健君常言,他对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他也特别喜欢宋、元山水画。除了师法自然以外,至今他的案头仍旧摆放着《中国山水名画册》《元四家画集》等宋、元大家如范宁、荆浩、祁序、巨然、范宽、郭熙、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人的山水画作品,随时观摩学习,发扬其特点,吸取其精华。宋郭熙曰:“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五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写道:“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便是对工笔写意山水画构图要求的精辟论述。从郑健君的作品里不难看出他的绘画技法是有仿古传承和深厚底蕴的。构图中可隐约窥见宋、元之古法经典,说明他曾对古人的作品研究临习过很长一段时间,下过很大很深的功夫。然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作品的大胆创新和具有时代的气息。他常说要“师法自然”“师法传统”,但“笔墨当随时代,笔墨也应随题材”,这便道出了他追求艺术的心声。我以为真正掌握绘画命运的,则是画家郑健君心灵深处涌动着的他对家乡金佛山感动无比的激情和痴情;动之以情、凝之于笔,便是他率意挥洒、尽心创作的金佛山系列山水画作了。
我们反复观赏和审视郑健君的《烛台峰》,可以看到,这幅画着力描绘的是金佛山烛台峰的秋日景色。画面色彩逐层皴染,写意到处凝重沉浑,以浓墨重彩的画笔把自然界的光感应用在画面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山高水流、石叠树秀,车来人往,瀑落泉飞的一派悠闲而又繁忙的景象,给人的视觉冲击感极为强烈。按《烛台峰》的画面构图可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近景有金山湖畔之雄伟烛峰、丹枫红叶,金山湖中之荡漾碧波、渔子扁舟;中景可见飞流直下之金山飞瀑、平直悬空之公路架桥;远景则是气势雄壮、绵亘起伏的金佛山风吹岭和飘拂不定、若隐若现的五彩云霞。画面层次分明而又干净利落,章法雄浑险峻而又厚重高远,用笔工整有序而又兼随意性,任意渲染而不落俗套,真可谓作品远观可得其势,近看则取其质矣。雄浑奇险的陡峭山势、层峦叠嶂的大壑幽谷、溪瀑流水的灵动生气、林木花草的疏密相间、山石路桥的高低错落、房屋楼台的精心得体、人物舟船的自然点缀,毫无矫揉造作之拙劣、生搬硬套之凑合。观其画犹如身临其境,似有一股震撼博大的浩然之气在画面中流动,眼到心到,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郑健君创作的金佛山工笔写意山水画,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优秀的、突出的,于工整中求写意,写意中涵工整,放得开,收得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刚柔相济,苍润互补,既有北派山水的高山巨石、层壁崇林之肃穆大气,又有南派山水的丛林绿树、碧湖秀水之灵动小巧,可谓是亦刚亦柔,亦苍亦润,读来令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沉浸其中,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当然,这对我们感恩金佛山、开发金佛山、赞美金佛山、宣传金佛山,无疑是大有作为,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