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林芮
秋天的早晨,细雨霏霏,格外凉爽。当世界还沉浸在梦乡的余温中,我已和朋友们出发前往金花村白茶山。
曾游览过几处茶山,但都是在春季,在秋日里走进茶山还是第一次。可得好好见识一番!
没抵达茶园前,一路山色尽是秋意。山路两旁,落叶寂寥的堆积着,收割后的稻田里,只剩下孤独的谷桩整齐排列。由于今年雨水稀少,我原本以为茶树长得稀疏,更何况是在萧瑟的秋季!怎料,刚入茶园,一眼望去,满目苍翠。
茶山已醒,只此青绿。
山坡上,一畦畦修剪过的茶树从山脚至山头次第排开,层层叠叠,宛如梯田。随着地势高低,向上递进,正在展示蓬勃的长势。清晨的这场秋雨恰到好处,像是把茶叶都洗了一遍,叶片上还挂着雨露,晶莹欲滴。
茶叶染出的绿意,如点睛之笔,与周围的秋黄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在跟秋天抗议。这一绿一黄,将乡村茶山的气息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微风拂过,同行的小女孩突然打了声喷嚏,不知是因为风的清凉,还是茶的清新?这一幕真是可爱,连不小心打声喷嚏都是“爱秋”。
一路上,当地的村委书记为我们向导。陈书记年轻干练,一袭白色旗袍与白茶之名恰好呼应,常年的茶香,“浸泡”出她不紧不慢的气质,金花村白茶山的前世今生从她口中娓娓道来。
陈书记说:“以前,这里还是山火频发,难以管理的撂荒地。几年前,村里引入企业,在这里流转500亩荒山成立农业公司后,才发展起来了安吉白茶产业。”
站在茶山的观景平台,可以明显看到,一些地方茶树长得更为壮硕。陈书记告诉我们,那些地方就是曾经被山火烧过的地方,留下来的草木灰被雨水浸入松软的沙质土壤,与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叶沤成了有机肥,一直滋养着这里的土地。
朋友问道:“现在茶山多少亩了?一年茶农们的收入怎么样?”
陈书记回答道:“如今白茶基地5000余亩,年均产出干茶约7500公斤,常年带动当地村民务工60余人,年均增收1万到2万元。除了种植茶树以外,当地村民还开办农家乐、民宿,售卖土特产、特色水果,吃上了‘旅游饭’,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紧接着她说:“我们这里土壤富硒,还被中国地质学会认定为绿色富硒土地,也是重庆市唯一获得国家级认证的绿色富硒地块。”
谈到这片土地从荒山变茶山,再从茶山变金山,陈书记如数家珍,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她笑着说道:“茶农们都说,如今茶叶变‘金叶’,茶树变‘摇钱树’。以前村民们种茶,种的是粗茶,现在种的可是生态茶、旅游茶!”
在我印象里,茶树是这样一种植物,茶农若是勤快的采摘,它的新芽便一茬接一茬奉献不停,仿佛采它,恰恰体现着茶农对它的爱心。而不停地长出新芽就是茶树对茶农的报答。
想到这里,我追问:“秋天茶园长势这么好,为何不采秋茶?”
陈书记认真讲解道:“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安吉白茶也是如此,其最佳采摘期在春季,此时茶叶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赋予了安吉白茶别样的口感。到了夏秋季节,茶叶的内含物质比例发生变化,就不再适合制作高品质的安吉白茶了。”
“所以,为了保证茶叶品质,茶农只在春季采摘,其他时间则专注于茶山的管理和维护,包括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来年春季能够产出高品质的茶叶。”
听后,我感触颇深。原来一年仅在春季采茶,却凝聚了茶农们三个季节的精心呵护与期待。他们用三百多天的辛勤管护,只为那短短二十几天的采摘。我想,在茶农眼里,一畦茶树所新生出来的春芽,分明是颗颗汗水的结晶啊!
返程前,我在路边的茶树上,采摘了几片嫩芽带回家,亦算是体验了“窃茶”的乐趣。
将带回的茶叶放置在书桌上,一边忆着见茶所感,一边用指尖记下,一字一句,都带着金花村的白茶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