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之明
发布时间:2024-09-10 09:16:04 来源:
新闻摘要:

  

  □ 余道勇

  我们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的老师,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社会的老师,抑或是“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来源。

  一张张笑脸从我的脑海滑过,我已数不清我的生命中从儿时入学的第一位老师、到大学离开校园的最后一任老师的身影,但他们除了给予我知识外,还给予我前进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终身学习的动能。

  想起南川的张建华老先生来。张老师已是八十有六的耄耋高龄,从教五十余年,退休后却依然醉心于学习古典文学和诗词创作,让我十分敬佩!张建华老师并不是我课堂上的老师,却是我社会上的老师,我认识他是从他的字和诗词开始的。在一些场合,我见到他写的书法,感到一股温文尔雅的气息,他把一种平凡的、生活的美感展现于人们眼前,字就是字,是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方式,不是东施效颦似的矫揉造作。由此,我对张建华先生的平实朴素充满了好感和亲切!

  张老师热爱学习,常常发电子邮件给我,用词相当谦和,从他身上,我看到的是“炳烛之明”。古人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晋平公对人生终将老去发出了感慨。人生及老,学习还有什么意思?然而,同时代师旷已经明白炳烛而学的道理,“何不炳烛乎?”古人尚且提倡“炳烛而学”,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看书呢!

  读中学的时候,学校会组织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成立诗社或文学社之类的团队,意在唤起学生的好学意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升成绩。这是青少年之学。然后,我们读到大学,从大学校园出来,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记起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郭衍水先生,他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因为某一次的作文课上把我的作文拿出来作范文,并与另一位语文成绩优秀的女同学的作文一起念诵,从而激发了我写作的兴趣,一直到现在,影响我的一生。最近,他获悉我出了书,写了散文集,感到由衷的高兴,专门给我发来微信祝贺,还给我寄来一篇短文,请我修改。

  这真是“不耻下问”的典范,让人崇敬。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现在退休在家,还反过来向他以前的学生请益,让我感动之余,亦感受到老而好学的可贵。郭老师也一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领地里辛勤耕耘,写点文章和诗词,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以前,学校里组织诗社或文学社,学生们参与其中,除了兴趣爱好和老师引导之外,多少有些功利因素,因为学生们需要提高成绩,冲刺高考或中考。然而,张老师、郭老师们除了兴趣爱好和传播经典之外,无一丝一毫功利之心!他们都是“炳烛之明、人生不昧”的践行者。

  人的一切行为都会有对应的内在动力即动机,不管是吃饭穿衣还是游历山水,都是出于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或精神欲望。但人生质量的区别,或人与动物的区别,是除了基本的衣食需要之外,还有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俗话说,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自律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律。《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中华文明之道的最高理想。格物致知、意诚心正的理念早已融入了“炳烛之明”者们的精神生活中,他们早已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习和育人,是他们终身追求的事业。这是“完善品德”或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种文化的需要。我们应该向引导我们前行的老师们致敬,他们的“炳烛精神”,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不昧”,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