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运娇
一身白大褂、一个医药箱,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他总会拖着不便的右腿,在乡间小道上匆忙奔走。在群众眼里,他是亲切的“兄弟院长”,是随叫随到的“120”,更是备受认可的“好代表”。他就是区人大代表、三泉镇卫生院院长罗伦。
乡村医疗机构是群众医疗救治和健康管理的“神经末梢”,当选人大代表以来,罗伦始终坚守初心、认真履职,凭借一腔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诠释着“双重角色”的责任与担当,践行着“无愧于民”的诺言与情怀。
接诊接访双管齐下
日前,罗伦带着医院队伍来到三泉镇莲花村接诊。接诊同时,他还主动和群众沟通,从患者个人到其家庭状况,从生产生活到乡村发展,罗伦在聊天中记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最深切的期盼。
“这些年政策虽好,但医院推荐的有些药不在报销范围内。”村民陈显会拉起罗伦的手,期望他能反映此情况。罗伦将其心声如实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的“接诊+接访”,罗伦已经坚持了12年。他表示:“人大代表必须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方能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回溯到2012年,罗伦在接诊时,有村民向他反映,马嘴、半河地处偏远山区,村里的老人、小孩到镇上看病极为不便。村民的呼声,让罗伦陷入沉思。
“要让村民少跑路,我们就得勤跑腿。”罗伦决定用流动出诊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每逢赶集日,他便组织医生轮流下村接诊。后来,他还自掏腰包购置了一辆白色面包车,集中各科医生、携带轻便设备,在13个村卫生室流动巡诊。
这辆白色面包车载着他和同事在村里穿梭,大家亲切地称其为“大篷车”医院。
如今,为了让村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白色面包车换成了更为专业的救护车,但“大篷车”医院的下乡路始终风雨无阻,默默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多方争取用情践诺
工人挥汗如雨,挖掘机往来作业……在马嘴村,一条正在修建的路吸引众多村民驻足观看。“感谢人大,这条路终于动工修建了!”村民张英望着施工现场兴奋地说道。
正在修建的这条路,连接银白高速大有服务区至马嘴场,是原来大有镇水源村、三泉镇马嘴村六、七组2000余名群众就医求学的必经之路。曾经,由于道路位置海拔较高,冬季常被大雪封冻,加上路面又坑洼不平,每逢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严重影响村民出行,村民要求整治的呼声逐年高涨。
群众有所呼、代表有所应。罗伦连续多年在区人代会上提出建议,然而因资金、政策等诸多原因,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罗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为使建议能够成功落地实施,罗伦一边深入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上报,一边频繁地前往镇上、区里“争取资金、争取指标”。面对多次的“暂时无法修建”,有人劝他放弃,称他是“铁脑壳”,可他从没想过退缩:“因为我肩负着全村人的信任,这也是我作为代表对群众的承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这条路于今年5月正式动工!
“拿到‘实实在在’的回复文件,我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总算能给大家一个交代了。”罗伦笑着说,尽管过程很辛苦,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应当挺身而出,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三届连任为民发声
2011年,罗伦当选为南川区人大代表,至今已连任三届。
多年来,罗伦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类培训、视察、调研,主动学习人大代表相关法律法规;在参加区人代会前,深入村社走访,广泛倾听群众心声。他说:“当选人大代表后,我身上又增添了一份责任。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敢于为人民群众发声。”
罗伦始终将目光聚焦群众关心的各个方面,提出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马嘴洞口至马嘴学校道路通畅”等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办理。
双重身份赋予罗伦双重的责任与使命,他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会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守护好群众健康。未来,我还将侧重于关注乡村医疗方面的建议,把这些来自田埂上的民意转化为科学合理的建言,为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