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少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集市犹如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又像是一场隆重的盛会。那时候,每隔数日,人口较多的乡镇就会有一个集,乡邻们忙里偷闲,不约而同去赶集。
集市上的摊位,或一张塑料布往地上一摊,或支起简易的木架子,撑起遮阳布,有的甚至就把出售的东西直接放在地上,挤挤挨挨,间隔有序沿着街道两侧一字摆开。人们摩肩接踵,叫卖声、说笑声、讨价还价声,夹杂着过往的汽车鸣笛声,自行车、三轮车的叮当声,此起彼伏,欢乐的氛围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集市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不少蔬菜、水果是农民自己种的,都是头一天晚上或者当天早上去地里采摘来的,非常新鲜。一些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见着让人心热。闻名遐迩的白石萝卜装了一车到集市上,车还没停稳,顾客们就蜂拥而至,七手八脚挑选起来。卖主用他的大嗓门喊着:“又粗又壮的白石萝卜,清脆爽口,一口咬下,回味无穷!”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吸引不少顾客驻足挑选。
集市上的商品也有服装针织、五金百货的工业产品。乡亲们每次赶集之前,就谋划好了要购买的物品,或准备好了要出售的东西。赶集那天,三三两两手拎、肩挑、背背着一些自产的土鸡蛋、苞谷粑粑、几捆扫帚等物什,赶早到集市上卖了才有钱扯几尺布和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集市的场面虽然有些杂乱,内心却能给人难得的踏实感。
补牙的、治跌打损伤的、剃头的也算得上集市一景。治跌打损伤的吆喝声低沉而富有磁性,好像没有他治不了的跌打损伤,他边向止步一看究竟的众人吹嘘,边调制着手里烤得热乎乎的黑膏药。只有剃头匠静静地忙碌着,他话不多,专注于手中的技艺——为客人精心剃须刮面,发出的有节奏的“嘶嘶”声,犹如美妙的乐章。
去集市转转,有时候买回的东西并不多,可要的就是那份心情。在集市上听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讲各地的见闻,也能增长见识。遇到熟人,打声招呼,唠唠家常,要是遇到许久不见的朋友,那就更喜悦了,找一个卖酒的摊位,站在那里,你一杯我一杯先斟满酒,无任何下酒菜地边聊边喝,知心话聊个没完。
最热闹、最红火的集市还是在腊月。腊月的集市是商品的海洋,采买年货的乡亲们一大早就到了集市。肉食区是最热闹的,褪毛的猪头、猪蹄,打着紫色检疫戳记的猪肉,剥得尾巴上只留下一撮毛的羊肉,还有处理得干净整洁的白条鸡鸭,摆放在案板上,油光发亮,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顾客们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心仪的食材,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春节即将来临的喜悦和期待。
给孩子买件新衣裳,给家里买上几副对联、“福”字是腊月赶集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只见父母左一件右一件为孩子比试新衣裳,红彤彤的摊位前,不顾寒冷的老先生为乡亲们现写对联、福字。腊月乡村的集市就像是一幅流动的年画,充满了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