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山下话乾丰
发布时间:2024-06-27 09:11:53 来源:
新闻摘要:

  

  □ 余道勇

  一

  九台山名不见经传,却是南川区乾丰镇及其所在的金佛山支脉北部片区最高的山峰,风景秀美,镇政府就在九台山中。据当地人说,天气晴朗通透的时候,在九台山顶可以望得见朝天门。

  多次去乾丰镇采风,觉得“乾丰”这个名字充满了易经八卦的味道,因为“乾”和“丰”均为卦名。在南川的乡镇中,与八卦或易经相关的乡镇名称大约还有大有镇,据说是因为那儿有一块八卦石,六条条石排列成六爻,上离下乾为大有卦,故取名大有。而乾丰,则直接以“乾”和“丰”两个卦名组合起来作为地名。这是为什么呢?

  乾丰在重庆南川的西北方向,北与涪陵区接壤。涪陵有一个点易洞,据说是宋代易学大师谯定研究易经之所。而谯定的师父则是古南平人(即今天南川、綦江一带)郭曩氏,郭曩氏的始祖在汉代时即为易学大师,郭曩氏“世传易学”,是汉代易学大师严君平的老师。这里我们不去考究人物的出处,只是说明,古时涪陵和南川一带研究易学是有风气和传承的,所以以卦名为地名,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乾丰”真的是以卦为名么,或者为什么它要以乾和丰为名呢?

  据《重庆市标准地名录》中记载,乾丰镇“取八卦定为乾、民众丰足丰满之意,寓意此地天地和谐、岁岁丰收,故名。”把乾丰之乾解释为卦名,而丰则为丰足丰满之意,故名“乾丰”。而《乾丰乡志》记载称乾丰名称的由来是“相传按罗盘方位属于乾坤向,加之场位于九台山顶,风景优美,有丰满之意,故名乾丰。”这两个说法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但罗盘方位既然属于乾坤向,为什么不叫作“乾坤”或“坤丰”而名之为“乾丰”呢?

  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乾丰场曾多次迁徙,最初是在高洞子,名为石龙,即现在黄荆坪附近,明万历年间建场。清代雍正四年迁到石庙,更名为石梁,乾隆年间迁移到现镇政府所在地,曾名接龙、干坝子等。光绪二年,“乡人请于县令黄公鹤樵,更名曰乾丰”。也就是说,“乾丰”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而且是由当时的知县亲自命名的,至今已沿用148年了。

  黄鹤樵何许人也?他就是倡修尹子祠的南川知县黄际飞。此人“政体宽弛,平易近人”,最喜公益事业,为上司和士民所感颂,是清代南川知县中有为、有位且廉洁奉公的一位好县官。在南川任知县后,黄鹤樵升任涪陵知州,后死于任上,死时“宦囊无余资,其仁廉有足称者”。这样一位被人称颂的县令,为何给乾丰取一个充满易经味道且很吉利的名字呢?当然,这与黄知县的学识渊博是分不开的,也是与其对南川地情和民情的充分了解体察分不开的。黄际飞是广东文昌人,曾就读于国子监,同治八年(1869年)到南川任知县,光绪九年(1883年)离开南川升任涪州知州。

  乾丰场多次迁移,多次更名,但“仍多不吉”,以至于“迭毁迭兴”,再加上此地位于南川、涪陵、巴县边界,“地处偏僻,缭以荒山,匪徒恣肆,劫杀寻仇,遘祸尤烈”,所以乾丰场在历史上充满了坎坷和多灾多难,乡人均以为此地为不吉之地。而逢凶化吉者,当地群众认为名称显得尤为重要。取一个有深刻寓意并吉利的名字,是乡人之所急难愁盼。于是乡人甚至请来了当时最高行政长官来取名。也许也只有黄际飞愿与民同乐,勤民所请,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乡民们才敢于向县令提出这样的请求吧。

  黄知县为该地取名,肯定也是费尽了脑筋和心思。金佛山为南川福山,护佑着南川风调雨顺,但乾丰却远在金佛山之北一百余里地,似乎与金佛山搭不上边。人们通常以为,金佛山位于南川南部,却不知道金佛山余脉一直贯穿到了太平、乾丰、峰岩一带。《南川县志·金佛左部》记载:“左部山脉最长,由南而西而西北,约二百余里,历全县之半……一(支)北行至石牛溪而西北趋乾丰场,入涪陵东北……为邑内金佛山脉一大结束。”志书认为,这一支余脉起于东南、终于西北。在易经八卦中,东南为巽,西北为乾,所谓起巽止乾,现在的乾丰一带正是金佛山方位的乾位。《乾丰乡志》所称“属于乾坤向”是不准确的,乾向是西北,坤向是西南,乾坤向就不明就里了。知县对地理知识是相当的敏感,此地田土丰饶,却屡遭兵匪,以至于不吉,乡场屡建屡毁,民生盼望五谷丰登、物阜民足,于是取六十四卦之“丰”卦寓之丰收、富足和时来运转,人民生活必将向好的方向转化之意,再加上“乾”这个方位,定名“乾丰”,其用意是很深远的。

  在大西南腹地,一县之长能够为一个乡场取这么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名字,一定会得到乡亲们的赞许和认可。另一方面,这种命名也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易学更大的兴趣和更大的关注,以致于民间亦有人见样学样,在屋宇命名时引用易经。这在随后十多年的一处民间建筑“始具庐”中得到了体现。

  二

  初夏季节,金佛山地区仍然凉爽怡然。乾丰既然是金佛山余脉之尾,亦能充分感受到金佛山气候的快意。这里海拔在800到1000米之间,阳光虽然炽烈,但凉风习习,让人感受不到夏天的来临。乡村公路虽然很窄,但都进行了硬化或油化,不再是以前的机耕路。村庄掩映在浓郁的植被之中,绿树成荫,水田里的禾苗长势正盛,绿油油的一片,显示着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生态优美。

  正在消逝的德星垣,位于新元村一角,已经被拆旧建新的一幢幢民房所取代,残存的断墙上,“刘记”“德星记”青火砖还在诉说着百年的记忆。这里曾经被誉为南川最大的地主庄园,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庄园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一些墙体、阁楼、台阶、窗棂。不管世事如何变幻,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德星垣位于乾丰场西南七公里处的河畔岩上,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德星垣占地约十亩,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当地大豪绅刘瑞廷(刘德星)所建造。在南川、涪陵一带,由于地主私人财产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积累,他们兴建庄园的风气也时兴起来,这些庄园取名为寨、堡、楼、院的很多,而唯独德星垣,取名为垣。“垣”者,墙高城固之意。这个刘德星是清末云南板桥驿驿丞,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混乱年代,一个把关阻隘的驿丞,可想而知,真是肥缺啊。刘德星辞官回乡后,为了守住巨额资产,他花费巨资兴建德星垣,成为当地最大的地主势力代表,以致于方圆二十里都是刘家田产。

  据当地人讲,德星垣前临王家沟,数百步台阶后是一道朝门,进入朝门后,是下厅、中堂、大堂三重屋宇,每重屋宇有三大一小四口天井,每个天井四周有9间房舍,成为相对独立的四合院,院与院之间以有阳刻“德星垣”“刘记”字样的青砖封火墙相隔,整个庄园有48条屋脊、108间房屋,门窗户牖及拱柱上都雕刻有人物或花鸟虫鱼,做工精细。庄园后面有碉楼,四角有烽火楼,易守难攻。

  离德星垣约两三公里,有一处庐舍,现只剩下一道门楼,门楼上深深地印刻着三个草书大字,两边是一对楷书对联。对联是“北阙彤云近,南山紫气临”,而三个草书大字,多年来一直竟然没有确认。社会传闻有人称其应为“归里庐”三个字,意为在外为官或从商,荣归故里之意。为此,南川文化遗产研究会的同行请教了书家,通过查阅书法字典,应为“始具庐”的草写体。但“始具”是什么意思,大家一直不太理解,所以虽然从书法上应该为“始具”,但是实际上大家也不太以为然,因为实在是不太理解“始具”之意。

  元解蒙撰《易精蕴大义》载:“物始具而未伸天性昏昧而未发也”。《郭氏传家易说·屯卦》亦云:“屯为人道之始具四德而继乾坤也。”屯卦为继乾卦、坤卦之后第三卦,即为创业之初、蒸蒸日上、家道兴旺之意,这里也说是“人道之始具四德”,易学四德是元、亨、利、贞,意思是物象刚开始具有特性而未成形。因而,我以为,“始具庐”之意应该取自于屯卦。经访谈,得知该宅建于清末年间,也就是离黄际飞县令将此地取名为“乾丰”不远的年代,也许这一家人得到易学高人指点,将其所建之庐命之为“始具庐”亦未可知。

  这些推理,从当地一位老者的口中得到一些印证。原来,“始具庐”有着一段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致富故事。据传,该庐的建造者名为胡远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但他有一位能干、勤恳的媳妇,非常善于持家。俗话说“成家如针挑土”,这位媳妇真是勤扒苦做且节俭善蓄,她不仅育有八个儿子,还积累了一些财富,于是在此建起了这座小院子,坐西朝东,请人看了风水,取屯卦“物始具而未伸”之意,意思是家道从此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但仍然任重而道远,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后面还要继续努力,以此告诫子孙,不要忘记勤劳创业。胡远清一家,实在没有一位是在外面为官或从商后荣归故里的祖先,“归里庐”只是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妄猜罢了。

  这就是文化。其实我们人类在物质财富上每前进一步,都有着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追求。一个农妇,也许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使她在解决温饱后,不忘记给自己的宅院取这么一个有内涵和意蕴的名字,以致于一百多年后的人们,不得不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它与数里之外的德星垣不同,它既不是寨,也不是垣,也不是堡,而是一处勤劳致富的农家小院缩影。只可惜,这处始具庐也因历经百年风霜雨雪而风蚀,最终只剩下这一个门楼,门楼里面的建筑早已被其后人拆毁重建成现代农村风格的房屋了。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