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发布时间:2024-01-22 09:07:09 来源:南川融媒体中心
新闻摘要:

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教科文卫工作回眸

  □ 记者 陈蕗颖

  医疗卫生工作事关群众健康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精准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医疗卫生健康热点问题,持续监督,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深入基层“把脉开方”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情况,2023年9月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走”下去,对我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在走访调研中,调研组聚焦基层医疗网络建设、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认可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听取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等的意见建议,详细询问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生队伍建设、医疗设备配置、接诊病人数量、就诊率等情况。

  调查研究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根本。通过实地视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区人大常委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提出“人才配备不能完全满足服务保障需要、区县域医共体建设有效整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方向准确、路径明晰的对策建议,真正达到“把脉问诊”开“良方”的目的。

  夯实网底助力全民健康

  日前,全市首批61家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已启动创建工作,我区水江、大观中心卫生院也在此次创建名单之中。其中,水江中心卫生院门急诊一年达7万多人次,住院患者达7000余人次,镇外患者就诊率达40%,其中17%的患者来自区外,同时还托管山王坪镇卫生院,两者建立了紧密型乡域医共体。

  近年来,我区在全面实施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重庆宏仁一医院3家“二甲”以上医疗机构为牵头单位的医共体基础上,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中心卫生院托管一般乡镇卫生院的紧密型乡域医共体改革,在大观、大有、鸣玉、水江4个片区建立包含9个成员单位的紧密型乡域医共体。

  这背后有着区人大常委会强有力的推动。区人大常委会着力实现监督工作与群众需求的有机契合、同频共振,聚焦惠民有感,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加强我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我区共有477家医疗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起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个体诊所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层群众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提升“软实力”强化“硬支撑”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对于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一次次深入基层、关乎民生的代表活动,见证了民声变良策,把民情民意和代表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履职行动。

  延伸基层医疗信息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互联互通,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以信息化为载体,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五大中心”,优化上下级医院之间检查、诊断、结果报告等服务流程,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一级医院收费、三级医院服务”。

  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为大观、南平、水江、鸣玉、金山等5个中心卫生院配备CT;为黎香湖、白沙、头渡等7个乡镇卫生院添置了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20余台件医疗设备;更新120救护车25辆;对头渡、德隆、冷水关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全覆盖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建设;水江中心卫生院配备钛激光;大观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胸痛救治单元。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