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中医医院开展多个医疗新技术新项目
发布时间:2023-11-20 09:10:18 来源:南川融媒体中心
新闻摘要:

 

  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拥有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对于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区中医医院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作为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着力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打开“生命通路”

  开创急救新通道

  在急救过程中,静脉输液就是生命通道,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是成功抢救生命的关键。今年4月,区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诊到一名男性患者,患者昏迷、肢端冰凉,诊断为饮酒后误吸导致严重呼吸衰竭、休克,患者生命垂危,随时可能死亡。

  监护、转运、气管插管、吸痰、建立通道……院前急救团队立即展开紧张有序的抢救,但该患者身材肥胖,再加之严重休克外周静脉塌陷,导致外周静脉通道建立困难,难以进行快速补液,使患者血压出现进行性下降。情况评估后,院前急救团队果断为患者进行骨髓腔输液,定位、消毒、穿刺、冲洗、连接输液器一气呵成,仅10余秒钟,骨髓腔输液通路成功建立。经骨髓腔加压快速补液后,患者血压逐渐回升,之后患者转入ICU,经ICU团队进一步高质量救治,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此次抢救是该院开展的首例院前骨髓腔输液抢救。骨髓腔输液技术起源于战地救援,是抢救患者时最可靠的建立静脉通路方式,其穿刺成功率近100%,穿刺时间仅需数十秒,输液速度可达每小时6升。

  “建立静脉通道是危重患者抢救的关键,但现实中受呼吸心脏骤停、严重创伤、休克、肥胖、癫痫等患者因素,以及夜间野外急救、救护车颠簸等环境因素影响,常常导致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困难甚至失败。”该院急诊科副主任杨代芳介绍,目前,区中医医院已在院前院内急诊、ICU开展该项技术,尽最大可能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精准救治危重患者

  为生命保驾护航

  今年6月,区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血浆置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成功救治一例极其危重甲亢危象并发难治性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一名51岁的男患者因“中上腹痛伴腹泻1天”入住普外科,第二天该患者出现大汗淋漓、意识障碍、反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严重休克,随即转入重症医学科,又经检查发现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医务人员立即展开急救工作。

  “患者起病迅猛,结合甲功检查异常,我们判断患者为甲亢危象并发难治性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重症医学科主任霍锐说,血浆置换治疗(TPE)与传统内科治疗相比,能够快速清除约99%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可迅速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所以该院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使心律失常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心律失常外,患者还有严重休克、无尿和心脏泵血功能严重下降的情况,血流动力学管理极为困难。“血流动力学管理是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更好地监测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霍锐介绍,对患者进行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后,同时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患者容量、内环境进行管理,医生能够实时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化治疗。经过1周的精细化管理,患者休克纠正,心功能逐渐恢复,多器官损害得到好转,安全转入普通病房,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近年来,区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新技术、添置新设备,重症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开展了重症床旁血液净化、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近20项新技术,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多发伤、各类中毒、重症胰腺炎等各类急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极大提高了该院危重症救治硬核力量,更好地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科室介绍

  急诊科

  急诊科成立于2016年,实现院前—院内—EICU一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科室急危重症救治技术成熟,对创伤、急性中毒、动物致伤等形成了完整的中西医诊疗规范。开放绿色通道,使急危重病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中医特色疗法凸显,如平衡针、拔罐、刮痧等得到广泛应用。

  该科室急救设施设备完善,拥有转运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腹提式心肺复苏仪、可视喉镜、除颤仪、电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同时,承担了南川区“120”急救任务,现有监护型及负压救护车共4辆,实现“上车即入院”、24小时接诊,年接诊人数约2000人次。急诊门诊年接诊人数2万余人次,急危重症患者比例达6%,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救治水平处于区内前列。

  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开设以来长期接受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技术指导、常年有专家查房并指导工作和转诊绿色通道支持。

  骨髓腔输液技术、超声定位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床旁CRRT、血液灌流、血浆置换、重症康复为该科室特色医疗。

  该科室将现代医学与中医相结合,开展中药汤剂、针灸、中药外敷、中药灌肠、中药漱口、中药热熨、耳穴压豆等多项中医药治疗技术。其中中药鼻饲,中药灌肠联合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银荷漱口液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真菌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电针辅助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治疗ICU获得性谵妄等中医特色技术效果显著。

  点滴护理“温度”拉近护患“距离”

  为了进一步营造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深化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区中医医院有针对性地从就医服务中点滴小事出发,落实“维护患者四措施”,进一步强化“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护理服务内容,给患者带来信心,给家属以宽心,给工作以恒心,从而使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更加细致化、人性化、品质化。

  主管医生递名片

  护患“零距离”

  “阿姨你好,我是你的主管医生鲜欣熹,这是我的名片。”11月13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的蒲女士刚到病房没多久,她的主管医生——肛肠科执业医师鲜欣熹就来到病床边,向蒲女士自我介绍并将一张名片递到了她的手中。“身体有什么问题或是需要了解咨询病情,随时可以联系我。”在鲜欣熹递出的名片上,详细写明了她的联系方式、职务职称、科室电话、医院地址和24小时急诊接诊、咨询电话等信息。

  “第二天我就要做手术,有许多术前准备工作,术后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我又怕记得不清楚,正想询问医生的联系方式,没想到医生主动递名片给我了。”一句“随时可以联系我”让蒲女士非常感动,也让原本因生病而紧张的内心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区中医医院,每位医生都有印制的专属名片,上面详细写明了联系方式,患者除了可以在各个科室的护士站拿取外,患者住院后,主管医生也会在2小时内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并递上名片。

  “递名片的动作虽小,取得的效果却很好,患者或家属根据名片可以直接联系相应的医生,得到正确及时的就医和用药指导,有效提升诊疗效果。”区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庹娅说,“递名片”也是表达了医生愿意与患者沟通的诚意,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信息桥梁。

  专业护理有温度

  服务更暖心

  走进区中医医院,就能从医护人员热心亲切的问候、耐心细致的健康宣教、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用心暖心的护理服务中,感受到充满人情味、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氛围。

  58岁的楼女士因腰椎骨折住院,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躺在病床上,生活很不方便。“这种情况最好是有家属陪伴,吃饭上厕所的时候能有人帮忙。”针灸科主管护士娄琳是楼女士的责任护士,当她了解到楼女士的家人都不在身边时,这个病人就成了她特别关注的对象。在日常救治及护理之余,娄琳在治疗时的关心问候,输液时的周到提醒,情绪低落时的陪伴理解和生活中的及时帮助,都让楼女士真切体会到护理人员的暖心和贴心,也感受到了优质高效的专业护理服务。

  这样有温度的护理服务并非偶然,加强与患者的互动是区中医医院“维护患者四措施”的其中一项。入院时,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会主动联系,消除医患间的陌生感;输液时,详细告知患者每一瓶药水的功效和使用目的,消除患者心中的茫然;检查前,一一告知检查的目的、配合等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内心紧张;治疗中,关注和疏导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友善的行为带给患者温暖,专业服务则彰显着护理的内涵与深度。”庹娅说。

  延续护理延续爱

  回访更贴心

  “最近恢复情况怎么样?”“疼痛情况好转了些吗”“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咨询。”电话里的一声声叮咛是区中医医院针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的工作日常。

  52岁的丁女士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十多年,导致驼背非常严重,有时甚至疼得整夜睡不着,前不久到区中医医院入院治疗,治疗后疼痛情况得到极大缓解。“她的病情特别需要保暖,千万不能受寒,所以气温下降之后,在电话回访时,我特意叮嘱了生活中一些注意事项。”针灸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张爱玲说。

  在过去的观念中,对患者的护理仅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就终止了护理服务。“虽然患者的大部分疾病在住院期间已经解决,但是很多患者回家后仍然会有健康问题,像辅助器具的使用、康复训练、药物更换、营养搭配等方面,需要患者和家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注意事项。”庹娅说,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使得护理服务有了延续性,对医院来说,能够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及就医感受,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部门、科室和个人,从而整改提升;对于患者而言,出院后也能感受到医疗服务,在恢复期得到持续的护理保障,从而促进患者康复,进一步提升了就医体验。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