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洪波
“对于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是否有办理结果?”近日,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走进南平镇红锋村“法律诊所”,仔细查看“接诊”记录,了解该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对区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开展监督,助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摸情况,找问题,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咨询的法律问题有没有得到解答?”8月31日,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走进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向到现场咨询的群众了解情况。
“除了驻场服务律师,还有智能机器人,有什么法律问题,问问机器人就行,真方便!”办事群众笑着指了指大厅的AI智能机器人,忍不住与其“交流”。
“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公证受理等业务,集中统一在窗口办理,一窗式受理法律问题这样的举措务实高效。”调研组对此做法表示认可。
8月至9月,调研组深入我区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公证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走访调研,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区司法局工作汇报,深入了解区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
如今,群众遇到法律问题,都能在最近距离、最短时间内得到释疑解惑。区政府聚焦“急难愁盼”、办好“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同时,调研组也指出了短板所在,如专业法律服务队伍总量仍相对不足;体制内公职律师、法学会会员等专业人才和相关部门建立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等。
看现场,察效果,公共法律服务跑出“加速度”
9月14日,区人大常委会对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常委会组成人员来到西城街道、南平镇、大观镇、木凉镇等地,现场察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法律诊所”服务、“法治观测点”运营情况。
视察组看到,南平镇红锋村的“法律诊所”门口挂有接诊时间安排、接诊人员等信息;诊所里,有专家信息栏、工作流程图、工作职责;办公桌上摆放有工作记录本、工作情况登记簿、接诊考勤表、坐诊专家座牌等。
“通过‘法治医生’精准把脉,为群众‘开方’,还可以‘网诊’、上门‘义诊’,疏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毛细血管’。”视察组成员说。
红锋村“法律诊所”现有“法治医生”9名,是我区创新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区在全区范围内选择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是乡村振兴重点村的13个村建设了示范性“法律诊所”,并派遣基层法律工作者及法学会员以定期值班的方式,通过开展接诊、出诊、会诊、辅诊、义诊、网诊“六诊”服务,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谋实招,促提升,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9月26日,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报告,对公共法律服务开展全面“体检”。
近年来,我区积极拓宽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围绕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规范管理,建成1个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3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244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同时,不断探索服务农村、服务社区、服务企业的工作模式,积极推动村居法律顾问、法律诊所、法律服务走进群众走进企业等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要进一步发挥体制内专业人才作用,引导公职律师、法学会会员积极参与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
“要完善律师志愿服务机制,加大对村社干部法律明白人的法律培训。”
“要加大对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考核力度,更好发挥调解组织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作用。”
补短板、强弱项、攻难点,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一条条意见建议,着力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