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新西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11月19日,在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发表题为《共同描绘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如下: 共同描绘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11月19日,我将带着中国人民对新西兰人民的友好情谊,带着对发展中新友好关系的热切期盼,展开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对新西兰的首次访问。 新西兰是太平洋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有勤劳勇敢和热情好客的人民,有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有在世界市场上广受青睐的丰富物产。这将是我第三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对此行充满期待。 提及中新关系,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幅动人的画面。2008年5月,中国四川省发生汶川特大地震。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在新西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市,有一群可爱的儿童自发组织起来,迎着南半球冬天的凛冽寒风,在街头演奏小提琴进行募捐。2011年2月,克赖斯特彻奇市也遭遇了地震灾害。听到这一不幸消息,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驰援参与救援工作,为搜救被困人员贡献了一份力量。在危难关头,尽管远隔重洋,但两国民众的心始终连在一起,这正是中新友谊的缩影和生动体现。 1972年建交以来,中新关系得到历史性发展,两国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中新两国开创了中国同发达国家关系上的多个“第一”,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特别是新西兰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并实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可以说,从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服务到更多的工作岗位,从更加便利的人员往来到更好的学习机会,中新友好合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好处。 中新关系走过的历程表明,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是两国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牢固基石;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是两国务实合作快速拓展的强大动力;敢为人先和求同存异是两国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发达国家关系前列的不竭源泉。中新关系发展已经超出双边范畴,为国与国探索成功的相处之道提供了范例。 当前,中国和新西兰都吹起改革发展的劲风。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西兰也在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经济结构。可以说,中新两国利益契合点不断增多,如果我们将各自发展战略有效对接起来,双方加强全方位合作将面临难得机遇,前景十分广阔。 新形势赋予中新友谊和合作新使命。为更好实现各自发展繁荣,我们两国要携起手来,共同构筑双边关系的美好未来。 ——努力打造利益交融新格局。中新两国要不断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深度构建利益共同体。双方应该巩固农牧业等传统领域合作基础,同时不断打造新的合作亮点。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新西兰在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各自有着突出优势,两国可以取长补短、互为所用。双方要坚持互利双赢,保持市场开放,为各自企业到对方国家开拓市场和投资兴业创造更加友善和公平的环境。 ——努力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中新两国政府要为扩大人民往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越来越多中国影视作品把在海外取景地点选在新西兰,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给中国观众留下美好印象,相信将带动更多中国民众前来新西兰旅游。中新两国正在商签电视合拍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新的动力。 ——努力提升多边协调新层次。中新两国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双方理应加强合作。我祝贺新西兰成功当选2015至2016年度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新西兰国际地位和影响的重视。中方愿同新方加强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等国际和地区机制中的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利益,并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毛利人有句名言:“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中新合作即将开启新的征程,中新关系未来同样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次访问期间,我期待着同新西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商两国合作大计,共同规划两国关系发展蓝图。我们愿同新方携手前行,成为互利合作的好伙伴、同舟共济的好朋友,共同开创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1-08-31习近平在荷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据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3月23日,在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文章如下: 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3月22日,我飞赴荷兰,展开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对欧洲的首次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涵盖欧洲大小国家、欧盟总部、联合国专门机构。 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把欧洲作为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要同欧洲伙伴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提高中欧关系水平。荷兰是欧洲重要门户,是我这次访问的第一站。我在这里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体欧洲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我这次访欧是为和平而来。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前世界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样,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肩负规划核安全进程未来蓝图的历史使命。保障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有效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事关各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我期待在这次峰会上同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领导人一道,分享经验和心得,深入探讨推动国际核安全,对未来核安全进程作出合理规划,为人类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我这次访欧是为推动合作而来。中欧经贸关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经贸关系之一。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互为最重要的两大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合作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双方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访问期间,我将同有关国家和欧盟机构领导人就新形势下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务实合作深入交换意见,找准彼此发展战略规划契合点,推动中欧合作深入发展,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我这次访欧是为交流互鉴而来。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改善。欧盟在应对主权债务问题和推进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愿意同欧方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推动各自改革发展取得成功。我们也希望同欧方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致力于基于规则的,更加透明、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治理体系建设。 ——我这次访欧是为共促文明进步而来。人文交流是促进和平发展的积极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欧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欧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世界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扩大人文交往,对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社会繁荣至关重要。我将同欧洲领导人就深化中欧人文合作、便利双方人员往来等交换意见,努力增进双方民间友好,促进东西方两大文明互通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 荷兰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合作伙伴。中荷有直达铁路、货轮、商业航班,形成了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独特优势。中荷合作领域广、规模大、内生动力强,以务实高效著称,是中欧合作的缩影和典范。荷兰连续11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是欧盟第三大对华直接投资来源国,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双方在农业、水利、石化、物流等领域合作走在中欧合作前列。荷兰是对华合作最开放的欧洲国家之一,双方都支持贸易自由化,都致力于建设开放透明、公平有序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我这次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荷兰,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访问期间,我同荷兰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并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共同规划两国关系未来发展,丰富双边务实合作内涵,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的更高水平,并一致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签署了能源、农业、金融、投资、文化等领域多个合作文件。 当前,中国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欧盟也在加紧推进“欧洲2020”战略。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也是欧洲人民共同愿望。我们愿意同欧洲各国一道,深化互利共赢合作,共享机遇,共创繁荣。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北京和阿姆斯特丹相距近8000公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欧相互走近、扩大合作的步伐,不能阻挡双方民众相互吸引、增进友谊的热情。 我对欧洲之行充满期待。我坚信,2014年必将开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欧关系新时期。
2021-08-28习近平:忆大山
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昔日的同事、朋友和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害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动乱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独特。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他常向与我联系较多的同志探询,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情况和动向,我也经常向到南方出差的正定的同志询问他的身体、工作和创作状况。每次见到正定的同志,我都请他们给他带去一些薄礼。每年春节前夕,我总要给他寄上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 1991年春节,在离开正定6年之后,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到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了。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那年,他还不到50岁,正当精力充沛、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他告诉我,什么小说在哪个杂志发表了,什么小说被哪几家刊物转载了,正在构思或写着什么,显得非常兴奋。那次相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长谈,便依依惜别了。 1995年深秋,我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大山患病并已做了手术,尽管说手术相当成功,还是给关心他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我不时打听着他是否康复的消息,但每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他的病情不见好转,却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后来,听说他到省四院做了食道扩张治疗,能吃进一些流食了。再后来,听说又不行了,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刚好,我那几天正在北京开会,便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他。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稍微平静些后,他就给我述说病情的经过。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因为我知道,恶魔般的细胞,此时已在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 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 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此文发表于《当代人》杂志1998年第7期)
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