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畅
4
从一幅画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困境。在《清明上河图》的繁荣背后暗藏着北宋的危机,灭亡的征兆在张择端的笔下悄然加剧,直至成为南宋破不了的局,使一个王国最终走向了覆灭。
北宋的危机也是其军事机密:北宋严重缺乏战马。在古代战争中,战马是重要武器,是战场上十分重要的生力军。既然战马如此重要,凭借经济实力,完全可以丰富战马。但是,与两宋对峙为敌的辽、金、西夏政权,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朝,而且在战争中还掠夺宋军战马。
据《辽史》记载: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宋辽金元时期,在位于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区,虽设有互市的榷场,但马匹并不在交易范围。这相当于现在的技术封锁、武器禁运。
于是,战马一直是困扰宋朝军事的一大问题。没有战马就没有骑兵,没有骑兵在战场上就不占优势,吃败仗的几率就会加大。尽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两宋政权想尽了办法,但终因受制于各种因素,战马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由此也成为北宋灭亡的征兆,南宋破不了的局。
不论北宋还是南宋,在面对马背上的民族时,战马的缺乏成为其战败的一大因素。7集电视专题片《南宋》利用代表性文化符号,还原一个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南宋形象。在北宋历史的167年当中,社会经济的繁荣,外族入侵的忧患,一直同存共在。北宋灭亡之后,这种投影变得更为巨大,大到乃至覆盖了南宋的版图。
可是,南宋并没有以史为鉴,面对亡我之心不死的强敌,并没有化危为机,更没有筑牢保家卫国的坚不可摧防线。
纵览北南两宋,虽然它富甲全球,财富充盈,独步世界,还采用了政治和亲,金钱换和,割地求和,躬身求好,却没有筑牢终极依托,也就始终摆脱不了自身难保的尴尬,最终仍然是灭亡命运。一副好牌打了个稀烂,直令人扼腕长悲叹。
每每念及于此,我的心情都异常沉重。
5
历史是一个过程,是前人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后人活动的前提。
《清明上河图》,画名虽无“危”字,画中却是危机四伏,映照着古今兴衰荣辱,折射出人心向背,是一面永恒的镜子,也是一部永不消失的历史教科书。从这面永恒的镜子和这部历史教科书中吸取教训,或者汲取智慧和力量,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共识:重文重武,内外兼修,文武双全,固我长城,必须不遗余力,而且永远没有休止符。
通过读史学史,不断透过历史的背景、历史的事件、历史的结果,深刻反思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智慧,我们才能牢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防范历史悲剧重演。
读史不是看故事,学史不是看热闹,而是要总结客观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伟大的实践。伟大实践的根本目标是筑牢终极依托。经济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唯有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共同构成的硬实力,才是终极依托。唯有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和科技的发达转化为硬实力,才能筑牢终极依托。
古语有云:忘战必危。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国度,绝不能忘记悲惨的历史教训和“东亚病夫”的屈辱,更不能忘记炮坚船利对国门的摧残和对国土的占领。
繁荣不等于强壮,富庶不等于久安。繁荣的基石是和平,而和平的保障则需有强大的硬实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能够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才能自强不息,巍然屹立,坚不可摧,也才能有效防止祸起萧墙,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常升国旗,常唱国歌,意在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筑牢我们的终极依托。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发展,增强硬实力,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让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成为我们如愿的眺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合意同,谋无不成。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的是中国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后盾,将一把好牌打成一枚金牌,为的是世界东方大而强、富而美,千秋盛世图中无危字,永远矗立一幅千秋盛世无危图,让祖国山河无恙,且与日月同辉!
中国人侠肝义胆、保家卫国的性格,中国社会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传统,润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这是中国人最朴素、最深沉、最广泛也是最强大的情感。在绝对的硬实力与强大的家国情面前,所有的敌人都将是纸老虎,而中国人民也必将稳步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
中国心,中国缘,风雨同天勿相忘,同袍无间共担当,山河岁月看今朝,日月合光秀华章。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挺立脊梁,吾国万疆,千年不灭,天地共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