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当年川湘路(五)
发布时间:2022-09-23 09:08:48 来源:
新闻摘要:

  

  杨毅平

  三、八十五载话沧桑

  川湘公路建成至今已有85年,但川湘公路的故事,并未随着时光远逝而烟消云散,一直演绎着新的历史传奇。

  筹划之初,川湘公路是一条“剿共之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央苏区向湘西转移,国民党军队在沿途开展疯狂的围追堵截。为方便大规模调动部队,蒋介石提出了“公路协剿”战略,强调“建设公路便利交通,而对军事运输尤为重要”,乃严令川、黔、湘各省加紧修筑公路,将中央红军围剿于川黔湘地区,于是修筑川湘公路就列入了国民政府的议事日程。

  修筑成路后,川湘公路是一条“抗战之路”。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而地处大西南腹地的四川,其战略地位日益突显,1936年制定的“民国二十五年国防计划大纲草案”,确立了“建立以四川为总根据地的西南大后方”之国策,强调“川省当务之急则为改善交通状况,加强公路建设”,川湘公路也从一条“剿共公路”转变成为一条“抗战公路”。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武汉,切断了重庆经长江水道与华东地区的交通线,川湘公路即成了抗战大后方与抗战前线联系的交通干道,一批又一批中国军队从重庆出发,经川湘公路到抗战前线,大量物资、武器也通过川湘公路源源不断运到前线。仅西南运输处的统计,1939年8月~12月,通过川湘公路抢运湘西入川钨锑、大米等物资近2000吨。1941年,通过川湘公路运送货物19152吨,其中军品1117.5吨、器材1897吨、盐6726.5吨、布匹1548.5吨、汽油727吨、酒精252吨、棉纱984.5吨、药材583.5吨、其他货物5000余吨。1942年,抢运战略物资2万吨。川湘公路建成,使南川在抗战中的作用更加突显,1938年,国民政府在三泉成立了安置下江难民的金佛山移民垦殖实验区,在垦殖区种植黄常山替代奎宁治疗疟疾,成为国民政府的一项重要抗战国策,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在丛林沟海孔洞生产了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中运一号”运输机。同时,国民政府军政部在万盛创办南桐煤矿,县人刘泗英创办东林煤矿以及稍后创办的竟成煤矿等,年产煤100万吨、焦炭20万吨,源源不断供给重庆钢铁、兵工、电力等企业生产和民用能源,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