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平
川湘公路是一条劳苦民工以血肉之躯筑成的“血路”。川湘公路沿线均为极度贫穷落后的地区,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和如此紧迫的工期要求,各县均感到举步维艰。在开工的第一月,所筑之路只有二里,蒋介石雷霆震怒,派少将督察专员田湘藩、陈克明到川湘公路督察,在视察涪陵段时,以筑路不力之罪,下令将涪陵县长李鸣和撤职查办,给南川县长官维贤记过处分。由于工程艰巨,压力巨大,各县叫苦不迭,纷纷向省政府求援。秀山县县长赵竹君在呈文中写道:“蜀道之难,酉秀尤甚”“秀山地瘠民贫,公私交困”“历年痛深创巨,早已宛转呻吟”“似此空前伟大之工程,实非疮钜痕深、久经祸乱之孑遗壮丁所能胜任”。綦江县石工写给蒋介石行营的呼吁书中写道:“工人日食不能接济,每日仅吃两餐稀饭”。筑路期间,因缺食少医,条件恶劣,民工生病达10万多人,死亡超过3000人。施工条件之艰苦、民工牺牲之惨重、人民付出之巨大,亘古未有。
1936年10月底,綦江、南川两段率先完工,经过历时一年又3个月的艰辛修筑,1937年1月,川湘公路全线通车。重庆行营于1937年1月15日至23日在沿线各县分段举行通车典礼。
二、艰苦卓绝南川段
川湘公路南川段起于綦江南川交界处万盛场西浸水垭,过三元桥到万盛场,上猪槽湾,过丛林沟、陈家场、文凤场,从南川县城穿城而过(南川西城门、东城门因此拆除),经黄泥塝、土桥场、大铺子、螃蟹塘、旧县坝、水江石,上九里槽,过洞坝子、青龙洞,止于涪陵白云山的界牌垭口,全长81公里。
南川段,参与之广,史无前例。川湘公路南川段由省公路局江大源任段长,工程师刘培元为技术负责人。成立南川县筑路委员会,由县长官维贤任委员长,建设科长向先达任副委员长,南川段段长江大源、县财政科长杨守藩、县商会主席周凤池任委员。下设3个工区,由工务员兼工区长。各乡镇联保为一个大队,由乡镇长、联保主任任大队长。每大队下设10个小队,保长、保队副任小队长,每小队民工约30人。实行乡镇划段包干,限期完成。计划征调民工65834人,实际征调23390人。1936年1月,2万多名南川民工自带粮食工具浩浩荡荡开赴工地,开启了整整三百多天艰苦卓绝的筑路历程。一项工程,参与民众数万人,在南川历史上史无前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