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庭涓
1
近日读书帖,看到一桩关于书圣王羲之的旧事。
王羲之在他被世人奉为书法史草书经典的《十七帖》中,多篇信札反复提及蜀地。他希望在挚友周抚镇守蜀地的时候能去同游青城、峨眉。
这件心事一遍遍出现在他的信札里,反复摩挲,直至晚年,像一块旧布都有了光泽。但有生之年,王羲之终究没有抵达。
他所牵挂的还有妻子的病和儿子王献之的婚事,那个年月,中晚年出来奔赴山海的这一趟,可能就真的会是诀别了。
去世的前一年,王羲之写下了《积雪凝寒帖》,依然是寄给周抚的。因雪而感,字体方圆相济,“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这篇字像极了那年同列蜀地四大名山金佛山所特产的方竹——看着是圆的,摸着是方的。
王羲之在守城,尹珍在突围。尹珍比王羲之早200多年出生在牂牁郡毋敛,就是现在贵州省北部的正安县。
他于20岁那年千里求学,一路奔至京师洛阳,拜到“五经无双”的经学大家许慎门下。接下来的8年,尹珍除了刻苦研读五经,还在师父编纂《说文解字》期间摩习古文字。学成后他回归故里,开西南教育之先河,成就了“南方孔子”的美誉。与牂牁相接的今南川、綦江一带,也是他讲学活动影响之地。
尹珍为什么专门从贵州正安抵达重庆南川开坛讲学这个问题曾困惑过我一阵,后来经当地人点拨,我想应归因于古代行政分区:《四川省志》曾列南川为毋敛,南川与正安那时应该就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于是,南川对尹珍来说也算故土的一部分,在南川授业也在情理之中。
南川人民后来在金佛山下给尹珍建衣冠冢、建尹子祠,也是感佩其在这片土地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吧。
尹珍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学而优则仕”在古代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规律,尹珍也不例外。汉廷任用尹珍为尚书丞郎,他应诏出仕,官至荆州刺史,成为重臣。后辞官还乡,重操旧业教书育人,把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也算是给自己这趟“出仕”做了一个总结和注脚。
尹珍走过了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过程,又重新回归到自己的教化初心。尹珍这样的人物,其精神如他曾抵达的金佛山一样,有奇崛,有宽厚,也有坦然。
2
当我再次来到曾见证尹珍讲学的这座山时,4月底的南川已是暮春。这次我们进山赴一场关于古树杜鹃的花事。
我其实向来不太喜欢低矮的灌木类杜鹃,它们在城市的一域常显得艳丽而不合时宜,但乔木类的古树杜鹃吸引了我的注意。
金佛山野生古杜鹃公园,最初以为会是一个圈养起来的小园,但它却慷慨地还了我们一座山。
我遇到有人没看到杜鹃花无功而返的,追问原因说是在公园没有看到有花的影子。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花在山的腹地,浅尝辄止终会把期待相遇的满心欢喜变为擦肩而过的遗憾。
走了很长一段蜿蜒的小路,终于零星看到了几棵枝干虬曲苍劲、花冠粉红热烈的古树杜鹃。
它们坦荡荡地舒展开,没有一点拘谨和局促,显出几百上千年活通透了的底气。这确实是我期待当中的花树。在听完导游讲解了几种杜鹃后,我就离开同行友人们,一个人先行撞进了遮天蔽日、漫山欢腾的花事里。
2000多米的海拔,行进快了会听到自己一个人的喘息声在山里一波三折。长时间的静默后,会产生一种错觉,只有这座山和我,从亘古洪荒到片刻须臾。
最先打破寂静的,是眼纹噪鹛。它在第一个登顶处迎接了我,用毫无畏惧且有钝感的声音,不是寻常小鸟过于跳跃的啁啾声,只有这种声音才与百千年的杜鹃花树相得益彰。起雾了,眼纹噪鹛的声音在雾霭之上,平铺开来,各色杜鹃在雾霭之下,次第展开。
所有杜鹃花中,短果峨马杜鹃是这座山最先感知到春意的,每年在冬天率先开放,它可以在白雪皑皑中开出近乎黑色的花,迎接春天的到来。紧随其后的是黄花杜鹃和短梗杜鹃等8种,四五月就热闹了,金山杜鹃、美容杜鹃、阔柄杜鹃等22种占整座山七八成的高山杜鹃,会在这时候占尽天时地利的喧嚣着生命的热力。到夏天,这个世界上最稀有的具有香味的小头大白杜鹃开花了,连同川南杜鹃。最后,耳叶杜鹃以花开在秋天完成一年终了的谢幕。
比我走得更前面的,是当地的一名友人。他在一个岔路口等着我,说是担心我走错道。
他提到他以前因为工作,每个月都会上来金佛山一二十次。问他是不是对这山已经看得不耐烦了,他说不,每次来的感受都会完全不一样。这样敦厚的人就是这座山自然生长的一部分。
在他的指引下,我沿途看到了悬崖边上的黄色树枫杜鹃,知道了有一位叫章树枫的植物学家曾为了采集这种仅长在金佛山的杜鹃种而跌落山崖;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一对赤尾噪鹛,知道了金佛山就是鸟类天堂,这里鸟类的品种占到了全国的1/7……行至国内海拔最高的架空绝壁栈道,这个曾每个月登顶金佛山一二十次的男人却可爱地坦陈恐高,仅敢贴着直上直下的喀斯特绝壁而行。
他说,好在今天雾大啊。
绝壁之外,白色的雾填充了整个虚空,反而让人踏实。峭壁和树成为一点影子,花已隐没,燕未归巢,我们行走在巨大的留白里。
3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金佛山的金佛。
在民间传说里,有一山民在金佛山采药,遇见金佛后病立消,于是发心修建了金佛寺。后来,人们又因为金佛山的北坡绝壁常在落日余晖中,如睡佛横陈,灿若赤诚,索性将“山即是佛,佛即是山”送给了金佛山。
古佛洞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去古佛洞之前,我没有想过等待我的是什么。
古佛洞门口有一株旁逸斜出的阔柄杜鹃。怕其折断,有人用红布绳子将其枝干绑定在山石和庙宇屋檐间。阔柄杜鹃是金佛山所独有的杜鹃品种,被世界园林称为“最美杜鹃”,在濒危之列,是此行仅见。一簇簇硕大的粉色花层层叠叠,如同一个个新生小宝塔。雾突然散了,纯净的阳光刚好落在阔柄杜鹃上。
这是一个过于美好的开头。当大家欢呼雀跃与之拍照的时候,我又决定一个人先行深入古佛洞。洞口由大变小,嶙峋的山石越往里越有太湖石袅娜的意象,稍窄处仅可容一人转身腾挪,随后,豁然开朗,一个无比巨大的洞穴猝不及防地出现在面前,有一瞬间,我竟不敢迈出那一步。
我以前听说过金佛山因为第四纪冰川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喀斯特“桌山”地形以及全球海拔最高的雨水型平行洞穴系统,但是不亲见不知道地壳的抬升和陷落可以多剧烈,一个形成于2.6亿年前的洞穴可以多恢宏,曾经在地表下的暗河可以在山顶多安静,沿着洞穴走到尽头会遭遇怎样的悬崖……
巨大的穹顶下,有一尊三百多万年前自然生成的石佛,形似燃灯古佛,巍然而立。水从洞穴顶部滴灌而下,一汪浅水柔和了巨石的刚毅。
角落上的一坡石梯似在梦中见过,拾级而上,恰好至穹顶之下,可以俯瞰整个洞穴,旁边有一个看似很小却又深不可测的溶洞,钟乳石陈列其中,森森然,不敢入其间。
回头再细细平视穹顶的时候,穹顶不再是之前在洞穴底部所视的平滑,间或倒生着石笋,小小的三角还有些稚气。如果说古佛洞在此间有什么提示,我想这就是了:连石头都能生长,还有什么是不可完成?过去再多的苦难只是壳,我们是否还有破壳而出重获新生的勇气?
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穹顶之下的一众造像幻化成流动的琉璃色。
4
我曾经在金佛山下设过一次户外茶席。
那里有一棵被奉为“茶树鼻祖”的古茶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略微是失望的,不是我想象中跨越千年的葳蕤感和庄严感,更像是一个瘦瘦小小、佝偻着腰的川渝老头。
但你却能感知它生存的强烈,即便是树干被雷劈成了两半,它还可以把每一半活成新的姿态。
这里是茶的源头。陆羽在《茶经》“茶之源”的开篇就讲到“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唐宋时期最有名的,就是“南平狼猱山茶”,是绝对上品的贡茶。黄庭坚被贬重庆时,喝了口这样的茶竟有了奋发的动力:“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那年的茶席就定在清明节气前后,按《岁时广记》的说法,此时“天清似水,地明如镜,万物皆清净而明净”,春茶正在采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带队发现南川古树茶的人员之一、时年82岁高龄的刘勤晋老先生也在席间。他给春茶会题写了名——溯源春茶会,每个字都一米大小,在群山峻岭间透出黄庭坚的味道。
溯源是风尘仆仆而来的使命。刘老先生曾爬遍整座金佛山,给每一株野生古树茶编号,一共编完了17000多棵。他曾与当地制茶的传承人一起研究,怎么才能驯化野生古茶树,让茶汤更适口。后来他慢慢总结出:天气晴朗则可日光萎凋,阴雨天气则将鲜叶均匀摊放在萎凋槽中,利用冷热风萎凋;揉捻要至茶叶呈紧直条索状,令茶汁外溢,青草气散失;之后,当茶叶发酵到叶色黄红,出现花果香,则为适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妥帖。
茶汤入口,喝的是古树茶的千年,也是刘老先生的大半生。那天也是有雾的天气,茶过几巡,太阳出来了,对面山上呈现出彩色霓虹。
这座山曾称为“九递山”,金佛寺残破记事碑上偶记有“皇楼”,只言片语隐约指向皇族宫廷。但是在金佛山成山的这2亿多年里,这些都不算什么。
尹珍讲了学,走了;黄庭坚喝了茶,也走了;人们在洞穴里炼硝又建城墙抵御外侵,战事平息了。人潮一浪又一浪地向山上涌去,又从山上一次又一次地退去。前人留下些痕迹,让后人参悟。
金佛山没变,一直在那里,等人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