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冯钧谦:这颗“人民教师为育人”的初心,始终滚烫
发布时间:2022-07-07 08:37:43 来源:南川网
新闻摘要:     图①:冯钧谦在阅读书本。记者 甘昊旻 摄    图②:冯钧谦坐在校园观察学生的校园生活。

 

  

 

  图①:冯钧谦在阅读书本。记者 甘昊旻 摄

  

 

  图②:冯钧谦坐在校园观察学生的校园生活。记者 甘昊旻 摄

  

 

  图③:冯钧谦将收集的简报资料分门别类粘贴在记录本上。记者 甘昊旻 摄

  ■ 记者 陈蕗颖

  “教书”是他的职业,“育人”是他的初心。

  “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重新定义生命的宽度和深度,退休了,书不教了,育人可不能停。”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六十多年时间里,冯钧谦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周而复始,尽己所能,荣获“第七批重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家和学校,连接着山里和外面的世界,连接着孩子的眼前和未来,在做乡村教师的二十年里,冯钧谦带着无数的山里孩子走过这座“桥梁”,走往通向梦想的路。

  1959年,刚从师范毕业的冯钧谦被分配到涪陵的龙圹山区角邦寨任教,去恢复已经停办了好几年的村校。在当时,有一首形容角邦寨的民谣:“提起上角邦,眼泪水汪汪。走的什么路?乱石框框。吃的什么饭?苞谷糠糠。吃的什么菜?盐巴下米汤。”“太穷了。”面对这种情况,冯钧谦傻了眼,可“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誓言还回荡在耳边,艰苦的条件反而使他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令他没想到的是,恢复学校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源。“当时村民的生活条件都很困难,吃饱饭都成问题,谁家的孩子还能出来读书呢?”冯钧谦说,生计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村民们担心他待不长久,那时候当地的老师被戏称为“南瓜老师”,因为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老南瓜,这点工资只够清贫日子,这个20多岁的年轻老师要是教几天就走了,学生可怎么办?

  为了找生源,冯钧谦找到村社干部陪着他挨家挨户做动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还是只招到了3个学生,而且还是村社干部看他的面子,才让自家的子女来读书的。“村里确实是很需要文化,学历最高的会计还只是一个八册生,相当于才读完了初小的课程。”回想起恢复村校之初,冯钧谦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和仅有的几个学生围坐在火炉边,一边烤火一边读书的情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时间,村民们对冯钧谦的教学越来越认可,学校也从最初的1个老师、3个学生发展到了6个老师、6个班、300多人,甚至办起了初中班,学生们的成绩比起乡镇上的学校也不差。

  薪火相传 心灯不灭

  1979年,冯钧谦调回南川,在南川一中任教,没过多久就担任了一个初三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这个班里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农村孩子,家长和孩子们的最大愿望就是跳出‘农门’。”冯钧谦说,他接手这个班时,已经是初三了,可是班里孩子成绩不好,纪律涣散,信心不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情况大有好转,最终全班56名学生,有42人达到预选线,其中被师范正式录取的就有28人,其余人都考上了高中。直到30年后,这个班的同学聚会时,学生们仍然感谢冯老师当时对他们的帮助,也有许多人选择做一名老师,成为昔日的“他”。1998年,冯钧谦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称号。

  “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教出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收获到的桃李芬芳才是我最大的财富,每次和他们一起回味当年的校园生活,聊聊往昔班级趣事,看看今日校园新面貌,我都很高兴。”冯钧谦说。

  前几年,在角邦寨村校读过书的学生特意开车到南川来接冯钧谦回去看看,他才知道,当时从初中班毕业的学生们遇上了当地招干考试,报名的基本要求就是初中毕业,村校初中班的毕业生们纷纷报名考试。原本只想让学生多读书而开设的初中班,成了大家改变命运的“钥匙”。许多年过去了,有的人做生意挣了钱,有的人通过深造成为教师、医生,有的人出去打工在城里定了居。

  “很多学生说要谢谢我,其实我才想要谢谢他们。是他们的天真可爱,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是他们的求知欲,让我不断提升自己;是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了我的事业,是他们的优秀成绩,带给了我无数的荣誉。”冯钧谦说,当多年后,他再见到学生们似曾相识又略显陌生的面孔,听他们讲述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时,才是他最大的精神慰藉,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桑榆未老 余霞满天

  “不只是学生离不开我,我也同样不能离开学生。”在提起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初衷时,冯钧谦这样告诉记者。

  2000年,做了40多年老师的冯钧谦终于过上了退休生活。退休后时间多了、节奏慢了,但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也许是,耳边没能经常听到那句熟悉的‘冯老师’。”

  几个月后,区教委关工委找到他,希望他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冯钧谦欣然答应:“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与校园结缘,我与校园的缘分就特别深,读书在校园,工作在校园,一辈子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校园。既然校园还需要我,我就尽己所能。”

  教学生活再次启程,不同的是,他的上课对象不仅是学生、老师,还有家长。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冯钧谦走遍了区里大大小小的所有学校,通过宣讲的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基本功提供指导和帮助。

  那时候,冯钧谦时常奔波在去各个学校的路上,不计回报,也不讲报酬。有一次,他乘坐客车去金山镇为学校的师生做宣讲,当时的黄泥垭隧道还未通车,客车只能从海拔1400米的山上绕行,弯多路窄,通行条件很不好,谁知道行驶途中车辆突然出现故障,大家下车一看,才发现轮胎就在山崖边上,再往前一步就要掉下去,冯钧谦也是一阵后怕,可平复好心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宣讲学校的老师:能不能来接他去学校?“在车上的时候挺害怕的,吓了一身汗,可下车后反而觉得既然安全了,就该继续去,那么多师生还在等我呢。”

  从事关工工作以来,冯钧谦撰写了师德师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家庭教育、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等宣讲内容数十篇,二十多万字。对于高度近视的冯钧谦来说,撰写宣讲材料十分不易,每一篇内容都需要大量资料积累,高度近视的他用电脑很不方便,就用“土办法”一点一滴去积累,每次在书籍或报刊上看到有用的资料,他都会从中摘录,看电视时,还会在身边放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再将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像这样的记录本,已经被他密密麻麻写满了二十多本。

  如今,冯钧谦已是82岁高龄,但只要有需要,他还会继续干。冯钧谦说:“被需要、受尊重、能发挥、效果好,对我们老同志来说也是一种快乐,我是在‘乐’中求‘为’,从‘为’中找‘乐’。”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