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流溢漱玉崖
发布时间:2022-06-16 09:56:41 来源:南川网

  

  余道勇

  早听说木凉伞有“漱玉崖”典故,遂约友人三两个一睹为快。《南川县志》云:“木凉伞南大路之右曰玉崖铺,清嘉庆时知县蒋作梅题‘漱玉’二字,甘泉流溢,竹柏阴森,水声石气,一派清凉。”蒋作梅是清中期时南川知县,在南川期间,为官清廉正直,兴文修道,社会安宁,经济发展,其在木凉伞古道崖壁上的题刻“漱玉”二字,值得一探其究。

  将近木凉镇场,路边一陡崖壁,有阴刻“玉岩”二字,较为显眼。此即为“漱玉崖”么?停车推问,亦是亦不是。说是,此处确实是“漱玉崖”所在之处,只不过此“玉岩”二字非彼“漱玉”二字。此“玉岩”乃近人于1997年所题,正楷字,是当代文人或意欲与“漱玉”同留青史者所为。而蒋作梅先生所题“漱玉”二字,据志书记载,应为行楷字。然而“漱玉”在哪儿呢?

  在“玉岩”题刻上行七八米,即是“漱玉”题刻所在,也即是真正的“漱玉崖”。“漱玉”二字在离公路十多米高的一溜崖壁上,但由于崖壁有一个上仰的角度,雨水冲刷,青苔侵入,以至于不能被轻易发现。一经指点,即可见到黑溜溜的岩面上,自右至左刻着“漱玉”两个行楷大字,字体遒劲,笔锋墨迹清晰可见。每字大约60厘米,间隔30厘米,左侧落款“蒋作梅题”四字楷书。“漱玉”题刻之下,是一个摩崖石刻牌楼图案,是雕刻在崖壁上的浮雕,牌楼上有阳刻“德政坊”三字,两边分别刻有“正义”“仁育”字样,再下面四根门柱上依稀可见两副对联,由于风化严重,几无可辨。有一上联为“政简刑清千载颂紫谐漱玉”,其他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识,甚为可惜。

  这里面很有故事。南川建县,自唐以始,已有1380余年,知县有数百人之多,唯蒋作梅存此题刻,实为罕见。据考,蒋作梅先生是广西桂林灌阳人,自幼家贫而好学,诗词及书法造诣很深。蒋作梅于1794年中举入仕,先后在广西桂林宣成书院和湖南道县营道书院当掌门人,1804年被任命为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知县。其时,蒋作梅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书生。

  一个入仕后在两个知名书院当了十年院长的书生,当了县长,在当时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人生大事和喜事!蒋作梅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决意要在南川施政方面大展宏图。这是中国文人的理想主义情怀。蒋作梅到任后,兴文事、建文庙、举民生、修县志,推行讼事立决,一年之间,狱讼几无,社会风气一派祥和,受到各界称颂。

  南川为西南名邑,然名邑者,何名之有?至少须有名士、良吏和名山大川,此三者缺一不可。南川不缺大山大川,“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没有名士良吏,就撑不起名山大川的称谓。名士者亦有之,最者应数尹子。东汉时,尹道真(尹子)北上洛阳,师从儒学大师许慎,学成后曾到南川设堂讲学,建海鹤书院(即今尹子祠),传授儒学经典,教化民风。尹子自贵州正安出发,沿川黔古道去往重庆,途经南川。木凉伞是古驿道,也是尹子北上所经路线。

  一千多年后,作为同是文人的蒋作梅先生,必然要追寻尹子的足迹访道。当他来到木凉伞地界时,口渴难当,便在一崖下休憩。当他稍作停留,便发现此崖下是如此幽静,竹柏随风摇摆,沙沙作响,背靠石崖,前方大小山丘,郁郁葱葱,侧耳细听,崖缝清泉汩汩,甘泉流溢,泉水滴落在一处石臼窝里,叮当悦耳,清澈透明,水声石气,一片清凉。蒋作梅用手轻轻掬起一捧泉水,清亮如玉,漱心润骨,不禁豪情兴起,命笔铺纸,写下“漱玉”二字,一挥而就,畅快淋漓!蒋作梅命石匠刻于崖壁之上,成为南川境内知县留下的唯一野外题刻。如是,此处被称作“漱玉崖”,南川名山大川又增添一文化遗迹。

  “漱玉”者,自清之喻也,既有清泉流泻之幽情,又有自我警示之情怀。由名士而良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蒋作梅也不例外。为官者清,这种清就是思想上的清纯,无私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像这“漱玉”之泉,清澈光明。蒋作梅一介书生,为官如此,在清朝中期官场中尚未受到污染,实为难得。然而,蒋知县人生的道路真的就这么一帆风顺吗?

  历史的悲剧总是发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蒋作梅任南川知县五年,因政绩突出,朝廷任命他为西藏粮台。粮台是一个负责粮食供应、后勤军饷的肥差,同正五品官衔。从一个七品县官到一个正五品,这不能不说是蒋作梅祖上积德,喜从天降。如此美差,诱惑与私欲总是会不断拷问着人的良知。在权力与私利面前,人性是向善还是向恶?不幸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主义,与腐朽黑暗的官场文化还是格格不入。他在任上由于刚直不阿,得罪于地方势力和上司驻藏大臣文弼,被诬陷为“侵渔肥己”,而被清朝廷嘉庆皇帝“著照所拟,即于西藏正法”。到真相明了时,蒋作梅早已成为刀下冤魂。其时,蒋作梅不到四十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

  约四十年后的咸丰初年,南川士绅百姓又于“漱玉”题刻之下的崖壁上,精心雕刻出一道“德政坊”石牌楼浮雕,以示对蒋县令的缅怀和纪念。

  玉者,洁也。漱玉者,以冰清之泉水,洗玉洁之心灵,以示其志也。我们拜谒古人,亦崇尚今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大地上,都镌刻着这种为民请命、清廉正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