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与诗意间游走
发布时间:2024-06-04 09:32:34 来源:
新闻摘要:

在生活与诗意间游走

读蒋宜茂诗集《窗外》《向青涩致敬》有感

  □ 熊昕

  细品蒋宜茂的两本诗集《窗外》和《向青涩致敬》,那种质朴、真诚、和谐的美感,夹裹着一股浓浓的泥土味气息扑面而来。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蒋宜茂的诗歌很接地气。《心愿》中“从弥漫着泥土味的乡村走来/他没有过多的奢望/满腔感恩汇聚的光/映照着平和跳动的心脏/而今,仍有两个不能释怀的愿望/心里横亘着沉稳的山梁/山势优雅,莽莽苍苍/漫山植被涵养风雨/四季飘荡鸟语花香/山崖不再病痛,山民安然无恙//”这种质朴无华,地地道道的渝东“俚语”,内心流淌着对熟悉的地方的深深眷念,同时勾画起一幅作者站在泥土上对自己的灵魂追问。又如《那窝无花果树》中,描述了老屋前,牛栏旁不起眼的无花果,虽然它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但它依然能坚强地生长下去,散发出些许的芬芳,最终结出累累硕果。这棵无花果,象征着生命的坚强和希望,让人们看到了在逆境中不屈的生命力量和坚韧品格。

  蒋宜茂诗歌善于在平常的生活中流淌出诗性之美。诗集《窗外》中的雨雾、来往车辆、雨衣、环卫工人等窗外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悲悯情怀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反映出诗人对窗外世界的深刻感受和深沉思考。诗中《那些鹅卵石》《那些红叶》《视角》《生态》都算是隐喻手法的内心抒情。如《窗外》中的《夜雨》:“夜已深远/窗外脆弱的树枝/仍不停的摇曳/密集地敲击着窗户和渝州大地……//”“春天还在返程途中/渝州的夜雨却连日不停息/街灯朦胧/雨幕撕裂……”独特的时代记忆和生命体验,个人与社会甚至某种“剧情”的牵连,带给诗人某种心灵的隐痛,借助对于自然、社会现实的描摹,传递一种人生的隐喻,并借以彰显关爱民生和社会的大情怀,这首诗,心思细腻、情感浓烈、体验独特。再如《向青涩致敬》中的《那石那竹》最后一段:“酷暑难耐的盛夏/石板涌起热浪/煎熬婷婷有序的竹竿/坚韧固执的竹枝/连同无风的夏夜/在喧嚣中缄默无言/直至一场秋雨的降临/枯萎的竹枝在薄凉中舒卷/犹如我干渴的身心/在秋雨后润泽澄明//”这首诗表面看似写石、写竹,实则写人、叙事。自己在经历过一场“热浪”和“酷暑”的煎熬和洗涤后,适时的秋雨如约而至,心灵得以洗涤和释然,生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蒋宜茂的许多诗,都善于藏工,表面大巧若拙,实则隐喻人生,用不动声色的表现手法,暗喻生活的苦涩,人生的不易。因此,作者的一些诗意象又抽象,清晰又朦胧,明白又含蓄,生动又形象地揭示事物本真,从而达到自然心境与情感交融的和谐统一。

  积淀融合与抒情传承。生活中,有时我与作者拉家常,谈到诗歌时,他说:“我喜欢现代诗,且经历过一段古、新诗之间的短暂割裂。学习了一点传统,为了让自己写的东西更能体现‘现代’,便不去触碰传统,而后来终究发现,少了传统的滋养,所要表达的诗情诗意只会变得直白的抒情和无味的自白,写出的诗将自己浮在表面,缺乏诗意在外的意象,这种书写中的短暂割裂正如年轻人的叛逆,既急于反驳父辈的观念,又找不到自身的根基,或许也只有伴随着岁月的积淀才能逐渐成熟,才会慢慢学会如何在继承传统中求得创新。”事实上,作为优秀的诗人,没有任何一首诗只是仅仅关注过去或者现实以及未来某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会因为诗人的经历、心境而融进其他元素。在组诗《向青涩致敬》中,应该是作者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他在草蔓中/寻觅当年的誓言/捡拾起任性与轻狂的碎片/双手颤抖/拼凑不出青涩的雏形”抒写了对青涩岁月的回忆。这些回忆已经融入诗人的生命之中,或者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阅历,因此,即使“浑身的苔藓淹没了/白云见证的笑声与足印”而无法重新“捡拾”,诗人也对此满怀敬意,这样的“青涩”已经不是曾经的“青涩”,而是回忆中的“青涩”,是失去了“任性与轻狂”之后重新感受到的“青涩”,是除了诗歌而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复活的“青涩”,其中蕴含着更丰富的人生况味。而对于诗人来说,更多经历的加入,他可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了“青涩”的本真与魅力。读这样的诗,让人感觉到诗背后隐匿的故事,让读者尽可能合情合理地通过想象、揣测、复活这些故事,再循着诗人的人生阅历、情感变化、精神向度去理解还原这些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蒋宜茂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家国情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思考,也有对乡土乡音,岁月时光、古今人物、亲人亲情、山河风景等主题的灵感迸发,他的多数诗,底色鲜明,意境如画,内涵深刻,凸显了诗人对人类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对亲情友情乡情的深情眷恋。

  蒋宜茂的诗歌不仅情感丰沛,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趣味。他的许多诗不落俗套,另辟蹊径,创新性地给人们带来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智慧性的独特生活体验,以及感受到诗人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让诗歌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智慧光芒,从而引起读者内心的强烈共鸣。正如作者在《缓步于熟悉而陌生的诗意之路》创作谈中:“世间凡有生命之物,生长与渐次成熟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人生亦是如此,从青少年到壮年、从成熟到衰老,概莫能外。学诗、习诗亦是如此,纵观业内行家里手,无不是由拙到精、从精返璞,先是技法的成熟,再到境界的升华”。

  对文学的情有独钟,萌发了诗人饱含深情重新拣拾纸笔的勇气和信念,这是作者热爱文学的一次回归,也彰显出诗人对人生的重要认知和生活体验。他朴实而真诚地刻画和完成了从“农民—教师—公务员—诗人”的一次次身份转变,更是生命轨迹的真实抒写,他从容不迫地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与诗歌的创作之间游走,从而留给亲人、家乡、社会一份人生答卷,也是生命价值的自我重要体现。

  在新时代号角的感召下,期待作者写出更多更美的时代诗篇!

相关新闻推荐